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張志勇《問道教育》 :“離別”2年後的回歸,30多年教育管理的深度思考

來源: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 | 作者: | 時間: 2021-12-28 | 責編: 羅天林

“遠離了‘人’的教育,是丟掉了靈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這是張志勇在《問道教育》中的一句話。2017年與作者約稿,2021年正式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大教育書係”最新原創教育隨筆《問道教育》歷時近4年終於與讀者見面。

30餘年教育堅守,一線、熱血、深刻是這本書的特點

作者張志勇是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2019年底從山東省教育廳離職去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工作。2019年底,張志勇的《離別》一文刷爆教育界同行的朋友圈,文章飽含了他在離開工作了34年的齊魯大地時的不捨和對一線教育事業的熱血。那時的他內心仍然有一個聲音:“到一線去、到一線去!”

離開山東教育廳,在北師大新的工作崗位上,他決定繼續堅守教育本位,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相關工作。《問道教育》一書集結了張志勇30多年的一線教育的管理經驗,對於讀者中眾多同樣身處一線教育的從業者或管理者而言,很多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教育理解,都能在書中産生深度的共鳴。

作者在圖書中所寫的《如何離真正的教育更近》《差異本身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別帶著誤解看“減負”》《為全民教育焦慮“降降溫”》等,都能看到非常生動的教育論述。不是空中樓閣式的口號,而是基於真實的的高屋建瓴。一線、熱血、深刻,是這本書的特點。

教育的核心是人,全書緊緊圍繞孩子展開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一個國家強盛的核心是孩子,早期基礎教育的核心就是圍繞孩子的教育而來的。《問道教育》中反覆強調的是“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而一個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四個方面,那就是孩子本身、在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必須貫徹的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管理者,也必須從教育變革的視野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教育發展的路徑。

因此,《問道教育》分“教育•孩子”、“教育•素養”、“教育•學校”、“教育•變革”4輯,緊緊圍繞孩子教育的4個方面展開論述。而書名之所以叫《問道教育》,也是因為作者希望從自己的心理歷程和實踐歷程中帶領讀者離真正的教育更近。

“雙減”政策之下,《問道教育》更關注教育的多樣性

2021年,“雙減”政策的施行引發全民熱議。“減壓”的背後引來“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歡呼杜絕“內卷”,有人困擾該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對教育從業者而言,張志勇在《問道教育》中也給“雙減”政策之下的教育多樣性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視野。

除了“保衛童年”、“減負”等很多大家熟知的概念之外,書中張志勇也提出了一些比較少有教育學者涉及的新穎觀點:“教育GDP主義之害”——當教育以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為目的,以爭奪優秀生源為手段的時候,教育的本質便發生了變化;“衡量中小學校長教育家情懷的三把尺子”——教育要悅納每個不同的兒童、教育要從每個兒童的個體差異出發、教育要尊重每個兒童的個性;“智慧時代的學校教育變革”——人本化、開放性、定制化、綜合化、實踐化、産品化、自組織、智慧化、協同化、合作化;……

《問道教育》是長江文藝出版社品牌書係“大教育書係”的全新原創圖書。該書係目前已經出版了80個品種,集結了近50多位的教育名家。出版方向主要為三塊:針對教師,針對家長,針對孩子。超級暢銷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朱永新的《致教師》、盧勤的《讓每個孩子都精彩》、蔣軍晶的《詩詞大發現》和何捷的《孩子們都想上的作文課》等都來自該書係。(通訊員 :符琳 長江文藝出版社)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