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2021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12-17 | 責編: 羅天林

為順應教育變革新趨勢,準確把握技術賦能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推動我國智慧化教育研究和應用快速發展,12月16日,“AI+教育 共創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2021 AIDE)在北京隆重舉行。經教育部批准,本屆大會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大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呈現。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聯合國教科文駐華代表處代表Shahbaz Khan出席了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主持。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PISA項目發起人兼總監Andreas Schleicher出席了主論壇並作報告。主論壇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永利主持。

出席大會的還有來自教育行業的資深專家學者、管理人士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線上直播實時觀看人次超1000萬。

開幕式部分與會嘉賓合影

開幕式:站上教育一線,回應時代關切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在致歡迎辭中表示,中國教育在順利實現“有學上”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構建滿足人民“上好學”願望的高品質教育體系。面對新的發展征程和目標,唯主動求變者進、唯改革創新者強、唯開放合作者贏。“我們要更加主動地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深化智慧教育協同創新,推動人工智慧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與各國一道共用智慧教育發展紅利。”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致歡迎辭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在講話中指出,隨著需求和供給層面影響的疊加,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影響將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必將逐步深入到觀念和制度層面,這是一場歷時久、影響大的深層次變革。這需要我們首先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既要變革,也要傳承,始終堅守教育的本真。其次,把握好建設與使用的關係,人工智慧硬體建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將人工智慧技術真正應用到教育教學環節。此外,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要牢牢把握好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講話

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徵,是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支撐和動力引擎。加快教育數字轉型和智慧升級的步伐,進一步提高教育資訊化水準,是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效益差距、實現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科技賦能,加速推進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對於教師優化教學、創新教育方式、精準分析學情,對於學生個性化學習、減輕過重學業負擔等都將産生革命性的影響。

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致辭

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在致辭中表示,人類社會和網路空間、物理空間如何發展已現端倪,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將催生新業態和新的精神增長點,也是未來各國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近年來,中央電化教育館陸續推出了中小學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發佈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技術與工程素養框架,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體系也將在分論壇“NCET-AI教育體系構建與教學實踐探索”上正式發佈。

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致辭

聯合國教科文駐華代表處代表Shahbaz Khan在致辭中提出,人工智慧驅動的數字化學習,不僅是用高頻寬的傳輸路徑去快速傳遞傳統形式的知識,還正逐步成為人文主義的編碼。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啟動了一系列行動。在追求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4(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的道路上,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合作夥伴。

聯合國教科文駐華代表處代表Shahbaz Khan致辭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主持開幕式

主題論壇:直擊熱點 深度剖析人工智慧+教育

回首這一年,對於教育行業來説,可謂是充滿機遇和挑戰,國家推出“雙減”政策,教育高品質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主線。這就更加需要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發揮提質增效的作用,進一步激發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巨大潛能。

在“AI+教育,共創共生”主題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作了題為《開展腦智發育研究,助力中國特色學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題報告。他結合當前我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分享了國家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中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研究的相關內容和應用前景。他指出,該項目將探索腦智發育規律、揭示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防治的科學原理和方法作為核心目標之一,通過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結構和功能發育規律及個體分化機制、研製腦智發育綜合評估與預警系統、研發基於腦智發育規律的心理健康提升、干預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將助力中國特色學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億萬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作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分享了《“網際網路+”視角下的智慧教育》,以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教育實踐為例,闡述了雲端智慧教育新技術在解放空間、解放知識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以及諸多實踐成果,如構建了全國高校首個思政課智慧交互、沉浸式的學習平臺;深化課堂革命,融入智教新要素、塑造智教新範式;創建六位一體、共用資源、不限時空、自主學習、多維評價、放眼國際的全新智教體系等。通過智慧教育實踐,讓資訊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資訊系統成為人才培養新工具。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作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作了題為《網路社會中自我認同的風險》的主題報告,謝教授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自我認同”,以及幫助和指導人們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網路社會的興起,特別是虛擬空間的出現,自我認同的實現機制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報告中,他從自我認同這個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資訊技術,包括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的發展對教育基本問題的影響,並提出從“分裂”與“衝突”到“聯合”的設想。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作主題報告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以《人工智慧助力“做最好的自己”》為主題,介紹了面對“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挑戰,科大訊飛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如何通過智慧技術強化過程化評價,並深度融入到教學改革中,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進而大幅度減少低效無效的學習時間和作業時間。該技術延伸至體育、書法、音樂教學中,也産生了有益的影響。其次,通過智慧技術支援教與學,如為“三新“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情景創設、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提供全鏈支援,培養學生能力素養,破解分層作業難題併為學校提升課後服務水準提供支撐;此外,還通過建設教育新基礎設施,為教育提效賦能。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作主題報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PISA項目發起人兼總監Andreas Schleicher作為題為《學術學習之外:經合組織社交和情感技能調查的首批結果》的主題報告。他提出,“技術提供了將學習和評估結合起來的可能性,讓學習更精細、更具適應性、更具互動性。同時,我們意識到,將評估拓展到學科知識的積累之外是很重要的。”一個月前,PISA推出學生社會情感學習評估, 研究表明,這些技能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成功具有高度預測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PISA項目發起人兼總監

Andreas Schleicher作主題報告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永利主持大會論壇

本次大會為期三天,由1場主論壇與17場分論壇組成,議題涵蓋腦智發育、教育監測與評估、心理健康智慧評估、人工智慧與區域治理、AI與語言教育、AI創新教育等諸多領域,邀請了國內外百餘位教育專家、業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實踐,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搭建了一個高端、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共研引領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