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牛津學者拿到中國綠卡!斯明誠與中國結緣20年的“戲劇人生”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12-07 | 責編: 曾瑞鑫

2021年12月3日的上海雖然已經有了些許寒意,但中午時分,初冬天穹之下,皆是暖陽。陽光盡情地歡跳在墻宇之間,被樹枝割裂成一塊一塊,可以看得到浮沉在光影中起舞。

而就在這光影之間,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上海出入境管理局門前,眉梢間掩飾不住飛揚的喜悅。他便是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副院長斯明誠。

對斯明誠來説,這一天意義非凡——他從北京抵達上海,辦理了夢寐以求的中國綠卡。旅途之漫長,映射了他近20年的中國行,似乎有了一個結果,卻也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20年前,斯明誠一頭扎進方塊字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他從未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以26個字母,搭建起兩個半球、兩種文化之間交流互通的橋梁。斑斕的光影裏,他心儀的那些古人、曾經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仿佛都在向他遙遙點頭、微笑,他們是:鑒真、利瑪竇、郎世寧。

01 一切始於東方的神秘感

二十多年前,一個青年人手持書本,走在英國牛津大學古老的街道上,他的頭腦裏還在回憶著剛剛漫遊過的那段古希臘文明。

他就是斯明誠。

很小的時候,古代文明的起始和發源就深深吸引著這個英國少年,於是他選擇在牛津大學讀古典學本科和碩士,研究西方的古代文化。

而與中國結緣,卻並不能簡單歸因于機緣巧合。

四五歲的時候,斯明誠家裏有一本書,書中配圖是淡雅清逸的水墨畫,這種空靈柔美的風格,令他大開眼界,隨後前往當地美術館,欣賞中國傳統水墨畫展覽。

“整個風格和我們西方是完全不一樣的”,“不一樣”讓斯明誠第一次對中國文化産生興趣。

到了高中,借交流的機會,斯明誠生平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那年,他17歲。“和西方太不一樣了!”這又是一次強烈的衝擊,再加上一直以來試圖追本溯源的好奇心,讓斯明誠開始探究神秘的東方文化,尤其是經典儒家思想。

《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越是研究中華經典,斯明誠越發現,“中國很獨特的立場和智慧。”

於是,在牛津大學畢業後,斯明誠決定到來中國復旦大學深造。

當年的斯明誠,只是單純地想在學術上有更深一步的造詣,滿足自己對世界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學一點漢語,待一兩年也就回去了”。

但到了第二年年末,他決定再待一年;第三年,決定繼續待一年……就這麼一年又一年,春花爛漫秋葉葳蕤,他遇到了“14億中國人中我最愛的那個人”,這個美麗的女子,令他決定長期生活在中國。

一連串的驚喜接踵而來,沒多久,他又有了一雙活潑可愛的孩子。歲月荏苒中,斯明誠也從一個求知若渴的青年人,成為帶領更多人認識中國文化的領頭人。

“我完全融入了妻子的家庭,更完全融入了中國社會,這裡不再僅僅是我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術之地,更是我真實生活的地方,是我的家。”

02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2018年,斯明誠在頗有名氣的教育公號“外灘教育”上,發表了題為《一位“中國通”父親的魔都擇校記——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文章,詳盡闡述了一個橫跨兩種文化的父親的糾結與探索。深刻的思想性、跨文化視角以及對東西文化的融通自如,吸引了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胡敏的注意。胡敏多次前往上海,邀請斯明誠去北京,擔任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副院長。

“相信我,這份工作能幫你實現理想,更精深地研究中國文化,更從容地從事戲劇教學,以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這之前,斯明誠先後擔任了上海電視臺英語頻道主持人、並開辦了戲劇班輔導那些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在那些年輕人身上,他看到了青春演繹出的無限可能。寓文化于英語,寓英語于戲劇,講好中國故事。四者在此處,發生了奇妙的交匯,並揭開斯明誠“戲劇人生”的又一個章回。

2019年,斯明誠來北京任職。他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事業當中。雙語誦讀版《論語》《孫子兵法》發佈會、《古語金句》學術研討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活動……均可見他的身影。他是雙語主持人、是學者,是手把手教孩子“用英語演好中國故事”的編導,更是“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的評委。他對西方戲劇,那種渲染力、表現力極強的戲劇,做了與中國文化融合的改變,使之英華內斂、儒雅端方,又能呈現出孩子的天真爛漫。臺前,他溫文爾雅,西方紳士與東方君子的風度,融于一身;幕後,他精心鑽研課程與教材……斯明誠在中英兩種文化、京滬兩座城市之間沉浸穿行,樂此不疲。

2020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與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啟動,將斯明誠推向了他夢想的舞臺的中央。這一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2020年吸引了近十萬青少年參與,2021年更有來自國內外超17萬青少年參加。選手們繪聲繪色、妙語連珠、唱念做打,讓斯明誠讚不絕口。有選手講孔孟,也有選手聚焦于高科技,古與今,各有韆鞦,碰撞出美妙的交響,這種“反差”讓斯明誠印象深刻,也讓他從中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延續性,“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古老的文化,它也是在持續發展的文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通過這些靈氣四溢的展現和參與者的匠心,溫潤心田,播撒四方。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從北京到上海,又從上海到北京,每一天的晨夕,每一次起降,斯明誠知行合一,不悔暮暮與朝朝。

03 中國綠卡是結果,也是開始

2021年11月底,因為疫情等原因,歷經波折,斯明誠終於申請到了中國綠卡。當問到他此刻的心情時,斯明誠斟酌了很久,選用 “踏實”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踏實于,不遠千里來到東方之國,帶著“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的初心,渴望獲得知識的真見;

踏實于,這些年的“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而對學術的探索從未停歇;

踏實于,當年的青年學者已然褪去“老外”的標簽,有了“正式的身份”……

斯明誠説:“在我心裏很多年前就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了,但是拿到綠卡的時候,才感覺真正被中國接受,被中國人接受。”

0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的核心理念是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國外,怎樣才能把這些微妙的思想,甚至説和西方有強烈衝突的思想正確地傳遞給國外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斯明誠知道這種“不理解”是如何産生的。“其實中西方並沒有所謂強烈的文化衝突,而是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理解一個觀點産生背後的邏輯和理念。”

嘗試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斯明誠求學至今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一開始是把中國故事編輯成英文劇本,對我來説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因為話劇本身是一種容易讓人産生共鳴和交流的文學表現。想要讓年輕一代對文化有更新的認識,在舞臺上表演出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論語》是對斯明誠影響比較大的一本書,在談起中國文化時,他總能通過《論語》引經據典。

“有些西方人會覺得,孔子所説的很多話,過於約束人性。但孔子是意識到道德的根,或者按照《論語》的説法,它的‘本’,就是來自於家庭的感情,家庭的愛。符合道德其實是不要違背你自己的人性,並不是你要特意去服從一些抽象的規矩和標準。”

讓他用一句古詩詞表達自我,他選擇的是《論語》中非常經典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Don`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n`t want them to do to you.)

這句話非常能體現中國人的包容性——我不會輕易干涉你的生活方式,而是給予尊重。這也代表了全人類的價值觀,尊重、包容、理解。

“希望以後中國古代的價值觀能逐漸被世界認識、理解、認可,這會對整個世界的和平交流和文化交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斯明誠説。

2022,冬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屆以“一起向未來”為主題口號的運動會熔鑄著中國人敞開懷抱、擁抱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摯心願。而在北京西北角,斯明誠和他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的同仁們也在為了理想默默躬耕,那就是:用雙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海傳揚。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