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萬泉小學20余門常規課亮相 用“綠色教育生態”回應“雙減”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 時間: 2021-10-25 | 責編: 劉佳

中國網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劉佳)繪製松果圖,“擺出”乘法口訣;假想“電腦落水”,感受小主人公Bill的親子時光;猜燈謎、吟古詩,感受漢語的魅力……“雙減”啟動近2月,北京市海澱區萬泉小學“開門迎客”——20余門常規課程展示高效課堂成果,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提供既營養又美味的“課後服務功能表”,“武裝”到全員的定期主題培訓夯實師資隊伍……

10月22日,由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與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學教育資訊化專委會主辦的第八屆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舉辦,就“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建設高品質的基礎教育體系”進行深入討論。論壇小學分會場特選在海澱區萬泉小學,來自全國多名教育專家、同仁親臨現場。

20余門課程展示:課堂重效率,配出合口的“課程營養餐”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但是對於處於學習啟蒙期的小學生來説,讓課堂高效落地的路徑必須從學生興趣和實際出發。在當天的分論壇中,萬泉小學通過20余門常規課程的展示,有效回應了這一問題。

數學課堂上,通過摸球遊戲讓孩子初識數據統計;繪製松果圖,用手擺出5的乘法口訣;甚至與德國友好校師生共同發起項目學習,基於實際問題做調查、統計與分析。通過具象的感知方式,讓數字不再抽象,讓數學回歸實際。

英語課堂上,與小主人公Bill共情,假設“電腦落水”這一情景,讓電子産品不再阻隔親子時光與距離。在真實情境的模擬中,讓師生直面“五項管理”中的電子産品使用,以及近視防控等教育熱點問題。

語文課堂上,通過對具象事務《橋》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領略革命先輩精神,將紅色文化在課堂中浸潤、傳播,強調語文課堂的立德樹人根本屬性。

在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特別提到,“雙減”除對外嚴控校外培訓以外,對內要壓實學校責任,特別是強調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即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萬泉小學立足學生視角,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向40分鐘課堂要品質,真正配製出和學生口味的“課程營養餐”。

在當天的活動中,學校也分別展示了體美科等特色社團,列出萬泉小學營養且美味的“課後服務功能表”。

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科,有不同玩法。在萬泉小學,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墨守成規”的事,而是指向應用,與興趣為伴。語文課上猜燈謎,數學節上設計會徽,用英語了解節日文化,用體育項目打卡每個校園角落……活動與學習相輔,學習為應用而生——不為“雙減”,跑贏“雙減”,這就是萬泉小學的高效課堂成績單。

回歸“綠色與生態”:課堂有“量表” 變問題為行為指南

“你喜歡問題提出的課堂嗎?”“你最希望從問題提出的課堂中得到什麼?”在萬泉小學下課後,總能聽到這樣的師生對話。這是萬泉小學數學團隊參與的北京市“運用‘問題提出’開展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所得到的課堂啟發和方法,自2018年一直應用至今。同時,也在其他學科中不斷輻射、擴散。這些問題,不僅為萬泉小學的課堂提供了“量表”,同時也讓萬泉科研更有方向。

海澱區萬泉小學校長景小霞致辭(供圖/海澱區萬泉小學)

在當天的主旨報告中,萬泉小學校長景小霞以《營造綠色教育生態,提升辦學活力》為題,分享了學校辦學理念、課堂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具體實踐。金毅副校長在為我校教師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的課程研究方面做了分享。為確保每節課的高效落實,學校研製了課堂觀察研究的“標準尺”,在這份“量尺”中,包括師生表現、教師提問有效性、學生回答情況、發言區域及發言次數、師生所用時間分配等系數,通過組成深度觀察的研究團隊完成記錄,引導教師根據呈現的數據,改進課堂問題。學生的思路被打開,教師的能力被激活,這才是為萬泉科研注入活力的關鍵。

海澱區萬泉小學副校長金毅致辭(供圖/海澱區萬泉小學)

教育本身就是一場“回歸”。萬泉小學將這場“回歸”,定義為“綠色與生態”。景小霞校長介紹,2006年9月,學校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參與“我國學校教育創新的研究”,確立“綠色教育生態”的辦學方向,“營造綠色教育生態,傳遞教育幸福”成為學校辦學理念。學校通過全員培訓,保障教師“活水不斷”,同時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讓隊伍活力常在。自2006年8月起,學校利用學期末、假期中和開學前等時間,組織校本培訓,15年以來,從未間斷。同時,不斷創設新穎的教師培訓方式,通過教育戲劇、互動式培訓,讓教師真正參與其中。除了老師之外,其他員工包括廚房的師傅、門口的保安、樓道的清潔工都要參加,每一位職工都是學校中的一員,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2011年,學校開始啟動“玉蘭工程”建設。此後,建立校級“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工作坊”、“師徒結對工作站”等機構,讓教師行動有方向、身邊有榜樣,“雁陣帶隊”,夯實師資隊伍。

教育睿見分享:多名業內專家 為“萬泉模式”點讚

現在,萬泉小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校三址,擁有4700多學生,112個教學班,300多名教師的海淀名校。在名校雲集的海澱區,萬泉小學以紮實的辦學水準、篤行的治學態度,得到了業內教育同仁、家長、學生的好評。在當天的活動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張志敏,海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北京一零一中學原校長、正高級教師郭涵,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督學、重慶謝家灣學校校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劉希婭,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劉飛等多位大家雲集,為“萬泉模式”點讚。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院長方中雄致辭(供圖/海澱區萬泉小學)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院長方中雄在致辭中,將辦學活力的來源概括為2點:一是要賦權,從制度上要給學校放權,讓校長的想法能有更多實現的可能;二是來自外部環境的推力,景校長在報告中談到價值引領、民主管理、權責匹配、持續培訓、科研引領、搭建平臺、激勵手段、團隊支援,正是這八點形成了具有萬泉特色的教師活力,為學校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海澱區教工委書記尹麗君致辭(供圖/海澱區萬泉小學)

海澱區教工委書記尹麗君在致辭中,對萬泉小學及校長景小霞多年俯首耕耘、為海淀教育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感謝。她提到,景小霞校長和萬泉小學的幹部教師團隊秉承海淀教育人艱苦奮鬥、勇於擔當、辛勤耕耘的奉獻精神,弘揚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立足學校的校情、學情、教情,堅持“營造綠色教育生態,傳遞教育幸福”的辦學理念,激發幹部教師隊伍的教育活力,加強學校內涵建設,開設豐富的課程和社團活動,開展深入的教研培訓,想方設法為教師和學生成長創設條件,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把學校營造成為一個適宜於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態系統。此外,她系統介紹了海澱區積極探索創新區域教育治理體系的具體做法,並預祝此次大會圓滿成功。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