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北建大與新街口街道共建全市首個“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10-25 | 責編: 徐虹

中國網北京10月25日訊(通訊員 任敏) 昨天,全市首個“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在西城區正式成立。該基地由北京建築大學與西城區新街口街道聯合共建。針對老城保護與更新中的問題及百姓訴求,基地將建立“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核心區實驗室”和“新立方社區營建工坊”兩大機構,圍繞城市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歷史街區有機更新、美好宜居社區營造等領域開展研究和實踐,併為周邊居民提供社區營造、文化傳承、精細設計、專題研究四類服務。

來自西城區政府、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新街口街道等單位的領導以及專家學者、社區居民、師生代表、公司代表等出席活動。

合作:校地攜手探索老城保護更新

本次新成立的“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位於新街口街道街區展示中心。它是北京建築大學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地合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北京老城保護重要講話精神、精準服務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落地的重要舉措,也是以“小切口”服務“大目標”、把論文寫在北京衚同宅院裏的重要實踐。

北京建築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和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工作。西城是核心區控規實施的重要區域,北建大是全市唯一一所建築類高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學科比較齊全、特色鮮明。學校和街道共建“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發揮學科人才優勢,落實蔡奇書記來校調研講話精神和對老城保護更新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他要求,學校將基地做好做透做新,嚴格按照核心區控規要求,扎紮實實開展各項計劃,深化政産學研用融合創新,並探索高校人才培養新路徑,將論文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北京建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大玉表示,作為“北京味兒十足、建築味兒十足”的市屬高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技術支撐。新成立的基地主要有三方面定位:一是研究,要搭建平臺,圍繞當下城市更新保護髮展的需要、老百姓的訴求以及政府項目需求開展專題研究,挖掘並重現新街口地區乃至整個老城的歷史文化機制;二是實踐,基地將圍繞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廠房改造、社區微空間更新等城市更新行動中的具體項目,開展示範設計,推動落地,進而引領老城保護更新和街區品質提升;三是人才培養,要通過基地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品質,探索校地融合育人新模式。

北京市西城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王波對北建大給予西城區和新街口街道的支援表示感謝。他談到,新街口街道是北京老城西北重要門戶,是歷史文化展示和多元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集中地帶,是優良政務環境的保障地區。這裡中央單位多、文保單位多,老舊小區多、平房衚同多,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較為完整,對於開展學術研究和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他表示,西城區非常願意也有條件為北建大的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研究樣本和實踐基地;希望以此為起點,北建大能夠更全面、更深入、更具體地參與到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當中,和區政府以及各個街道一起,為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共同努力。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石曉冬表示,北建大和新街口街道聯手設立基地,共同建設、共同研究、共同推動老城保護和街區更新,這是未來需要的一種形式,也是落實核心區控規、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創新實踐,希望這種工作方式不斷推廣複製,創作更多機會,高品質推進老城保護更新工作。

西城區副區長陳朝暉與姜澤廷共同為基地揭牌

新街口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馬達介紹新街口街道相關情況

北建大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李雪華介紹“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相關情況

貢獻:打造城市更新“北建大方案”

北京建築大學在建築遺産保護領域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是國內首個構建了該領域本、碩、博到博士後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

近年來,學校已在老城保護更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先後承擔百餘個研究和實踐項目,包括什剎海環湖綠道品質提升設計、西四北街區整理與復興、宣南會館群保護規劃與活化利用、南鑼鼓巷福祥衚同修繕整治、前門三里河及周邊恢復整治等,通過“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形成了可複製的城市公共空間更新改造方法、經驗和技術導則,並在北京百個公共空間項目推廣應用。學校還緊緊圍繞首都開展城市更新行動的重大戰略需求,成立了“北京城市保護與更新研究院”,在服務西城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城市更新重點項目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産學研貫通的工作特色,貢獻了“北建大方案”。

新街口街道地區形成于元大都的新建,萬曆年間有新街口地名,距今460餘年。該區域是古今交融之地,也面臨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更新的雙重命題。這裡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也匯集了歷代帝王廟、妙應寺白塔、廣濟寺等名勝古跡和文保單位,既有樓房居住區,也有傳統平房區,西四北頭條至八條早在20多年前就已被列入北京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

校地聯手,推進城市更新,此前已有探索。近兩年來,新街口街道與北建大雙方合力打造的玉桃園三區12號樓和大乘巷教師樓兩處小微空間改造項目入選全市八個“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首批試點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解決舊城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創造性與可實施性的有益探索。其中大乘巷教師樓改造項目作為北京市唯一一例將老舊小區改造和小微空間提升同時推進的民生項目,探索出了一條多方聯動,統籌推進,破解改造難題的典範之路。

動向:設立實驗室、營建工坊兩大機構

“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將利用高校的智力和專業優勢,在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搭建橋梁,圍繞老城保護與更新中的問題及百姓訴求開展基礎研究與專業實踐,通過共謀共商共建的機制建設與項目實踐,全面提升新街口乃至整個老城環境品質與治理水準,助推老城高品質發展,建設人民滿意城市。

基地計劃建立“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核心區實驗室”和“新立方社區營建工坊”兩大機構。其中,“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核心區實驗室”將研究適用老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策略、途徑和技術,選擇新街口老舊平房、老舊樓房、老舊小區、簡易樓房、老舊廠房、傳統商圈等代表性更新項目進行分類專題研究,為街道“十四五”更新精準施策提供智力支撐。“新立方社區營建工坊”將搭建“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親近社區、了解群眾、服務居民的平臺,摸清找準群眾房前屋後的困難小事,協助街道解民憂、惠民生、補短板、微更新。

面向未來,基地將主要聚焦歷史文化遺産傳承、傳統街區有機更新、美好宜居社區營造三大板塊開展工作,提供社區營造、文化傳承、精細設計、專題研究四大類公益性服務,通過展開五個系列的共建活動,以紮實的在地服務創新校地合作新模式。

北建大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李雪華介紹,目前學校正在推進“共繪新街口”“共話老北京”“共創設計坊”“共用智慧庫”“共建新社區”五個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大部分面向社區居民和公眾開展,既有專業性又兼具趣味性。她還列舉了一些例子,比如“共繪新街口”系列中,將組織師生團隊繪製新街口文化遺産地圖、手繪新街口門墩和西四門樓導覽線路,開展新街口典型建築測繪和西四門樓精密測繪;在“共創設計坊”系列中,將推出西四沿線景觀圖解、社區微空間改造示範、平房改造幫扶設計等。

基於該基地,北建大還提出了建設籌備西四門樓文化博物館的設想。北建大建築遺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曾帶領歷史城市保護與發展創新團隊,系統整理分析西四北街區的人文遺蹤,梳理出一份街區歷史清單,並分類整理了西四北街區現存符合傳統形制特徵的209處門樓。如博物館成立,未來這些珍貴的研究成果將得以展示。

展覽:聲光畫影重現新街口舊時光

活動現場,由北建大和新街口街道共同策劃的新街口街道歷史影像展也對外開放。展覽共包括七部分,借助童聲歌謠、史料地圖、老照片、視頻多種形式,重現古城風貌。

“平則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在展示中心的門廳裏,清脆的童謠唱響,朗朗上口的歌詞,以“移步換景”手法記錄新街口地區眾多標誌性建築。

穿過倣傳統衚同民居設計的古墻金門,進入活動廳,墻上張貼的元代新街口和城門分佈圖、乾隆京城全圖、新街口地區建築遺産圖示、清代西四新街口的節日場景等一一呈現。在西四歷史影像卷版塊,幾十張黑白老照片串聯成巨幅長卷,展示了各個年代新街口地區獨特的建築和人文風貌。在另外一個展廳,老北京舊影像以視頻方式,呈現老北京圖景。

展覽還特設“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活動,當天,新立方社區營建工坊和北建大學生攝影社聯合為社區老街坊免費拍攝肖像照。

此外,“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系列行動計劃”新街口專題展也登場,展覽圖文並茂地呈現了新街口街道玉桃園三區12號樓、大乘巷教師宿舍兩處公共空間的改造效果。

當日,揭牌儀式之後,“老城·新街”沙龍活動一同舉辦,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老北京的歷史變遷。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石曉冬,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原副局長賈文靜,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原館長、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王銳英,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常華,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北建大城市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煬6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老城更新的四維動力” “城跡探訪·靜之旅——漫步什剎海” “跟著宋褧去上班——看看元大都的城市風景”“漫話新街口地區的幾位奇人”“新街口街區歷史文化資訊搜尋”“衚同小院—淺談老城的均衡和多樣性之美”展開主題發言,並與參會嘉賓交流討論。北京建築大學 供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