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作為“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其經驗和實踐對全國其他地市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恰逢“雙減”政策的頒布,鄉村教育振興和“雙減”政策最終都指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湘西州在“雙減”背景下是如何進一步推動當地教育發展的呢?
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邀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勇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袁野就“鄉村振興背景下落實“雙減”的區域經驗”話題進行了對話。
【背景介紹】湘西州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2020年打贏了一場史無前例、感天動地的脫貧攻堅大決戰,教育扶貧“零”問題通過國家驗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督導評估通過國家驗收,瀘溪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經驗作為“湖南唯一”成功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
【本期嘉賓】田勇,2020年8月至今,任湘西州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人民至上,狠抓教育改革契機,力推湘西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抓的瀘溪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經驗獲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並作為“湖南唯一”成功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本期主持人】袁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後,博士畢業于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在英期間深度參與英國皇家工程院、英國皇家研究院等機構的教育工作,並進入英國中小學授課。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線上教育國際比較研究,深度參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相關課題研究工作。
話題一:鄉村地區落實“雙減”工作,重點、難點在哪兒?
袁野:湘西州作為“鄉村振興”極具代表性的地區,如何解讀 “雙減”政策?您認為鄉村地區落實“雙減”工作,有哪些重點和難點?
田勇:關於“雙減”政策,湘西州作為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教育基礎薄弱,“雙減”政策的出臺為我州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教育領域差距的提供了絕佳機遇,我們一定要借改革之勢,搶抓先機,補短板、強弱項、固根本,全力推進“雙減”落地落實見成效,助推湘西教育優質均衡穩發展。
長期以來,我州面臨著好老師引不進、留不住,優質教師資源匱乏,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育資訊化程度不高,教育城鄉、校際之間發展不均衡等現狀,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品質,農村差,初中差,理科差現象依然存在。要正視差距和不足,以“雙減”改革為突破口,將打好“加減乘除”組合拳作為落實“雙減”的重點工作。
“加”就是課堂加品質、課後加服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升課後服務品質,推動“五育並舉”向縱深發展。“減”就是減校外培訓負擔、減學業壓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為學生減壓;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為家長釋壓。“乘”就是發揮改革創新、家校協同聯動的乘數效應。建好用好家長學校,培育“家校共育”理念,引導科學、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除”就是祛除教育頑瘴痼疾。克服“五唯論”,將教育拉回時代所需的軌道,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體系構建”我州是推進“雙減”的難點,通過奮力實現“六大突破”,全力構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大體系”。
“六大突破”例如:教育佈局新突破。圍繞“撤、並、建、用、管、帶”六字原則,抓實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和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同時,首次提出“七室一基地”的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為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升級明確工作方向與標準,旨在滿足鄉村地區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需求。
“三大體系”即:構建“五育並舉”的教育體系,合理安排師資力量,建立健全社會資源引入機制,深入推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構建“四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作用,全力打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構建“城鄉一體”的發展體系,系統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域化治理、城鄉共同體建設。
話題二:鄉村教育如何優質均衡發展?
袁野:“瀘溪經驗”作為鄉村教育振興的典型案例入選《2019中國基礎教育年度報告》,為全國推動鄉村教育振興,實現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樣板和落地思路。“瀘溪經驗”和“雙減”政策最終目標一致,都是實現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但政策和落地中間需要以當地教育現狀為基礎,以當地相關部門為紐帶,湘西州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推廣“瀘溪經驗”?基於湘西州現狀,對區域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了哪些舉措?
田勇:主持人您提到“瀘溪經驗”,那麼我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瀘溪經驗”。“瀘溪經驗”的核心就是“貧困縣如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用三句話總結就是“窮什麼不能窮教育”、“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好上學”、“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一是始終突出“教育優先”。黨委、政府幾任班子在“吃飯財政”都困難的情況下,長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對教育投入不打折扣、長期均衡、不留欠賬,城鄉辦學條件極大改善,形成了“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最好的地段搞教育”的瀘溪現象,瀘溪縣的基礎教育得到了優先發展。
二是始終聚焦“教育公平”,堅持“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上好學、好上學”,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有學上”就是,全縣147個村,無論學生多少,幾乎村村都辦了學校,全面落實學生資助全覆蓋政策,確保不讓學生因貧困而失學。“上好學”就是,全部按“30個一”標準建設學校,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切實增強農村學校教學品質。“好上學”就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隊伍建設、績效考評機制,營造“好上學”的良好環境。真正實現了學生“上學不出村、出村不出鄉、出鄉不進城”,瀘溪縣的鄉村教育得到了公平發展。
三是始終堅持“教師優待”。黨委、政府狠抓政策落實,下大力氣強化教師資源配置,用心用情落實好教師工資福利、職稱評聘等政策待遇,出現了教師“挖不走”、教師自願申請到農村學校任教的現象,瀘溪縣的鄉村教師隊伍得到了有效發展。
基於我們全州教育發展現狀,我們在雙減背景下,推廣“瀘溪經驗”,實現區域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一體化”。
第一是注重優先發展,推進辦學條件一體化。一是堅持教育優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二是堅持完善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優先保障教育支出,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三是堅持整體推進。將城鄉學校建設納入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按照“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就近入學”原則,優化教育佈局。加強項目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學校教學、食宿、交通條件。深入推進教育資訊化建設,著力構建“網際網路+教育”平臺。
第二是注重資源傾斜,推進師資配置一體化。建立“縣管校聘”制度,完善新進教師優先服務農村學校制度,將絕大多數新進教師分配到農村,並規定一定的服務年限,確保鄉村教師“下得去”。嚴格落實教師鄉鎮補貼政策,繼續完善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推廣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將職稱、榮譽、獎勵指標向鄉村一線傾斜,確保鄉村教師“留得住”。按照不低於當地教師工資總額的1.5%足額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大力實施“國培、省培、州培、縣培”校長教師全員輪訓,確保鄉村教師“教得好”。
第三是注重高效治理,推進學校管理一體化。一是加強教育強縣考核。充分發揮教育督導職能,將教育履職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對教育工作實行月預安、月督查、月小結、月通報制度,採取“四不兩直”的方式抓教育教學常規的全面落實,做到常態化、制度化。二是加強管理隊伍考核。建立教體局班子包鄉鎮、股室包學校協同管理和捆綁考核制度,學校考評得分直接與股室年度考核掛鉤。推行校長聘任制、任期制,實行任期內年度考核與任期滿綜合考核相結合,對考核評價為優秀的校長繼續聘任,不合格的予以免職。三是加強教師績效考核。講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品質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加強鄉村教師教學品質監測,對排末位的教師,取消其當年職稱晉陞、評優評先資格。
第四是注重機制創新,推進教育品質一體化。一是實行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以5年為一個週期,城區優質校對口幫扶農村薄弱學校,縮小城鄉學校辦學差距。落實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政策,大力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實行師生一對一幫扶,保障貧困學生的教育權益。二是實行“村小建設管理18條”。借鑒瀘溪“村小18條”成功經驗,按照“30個一”標準,全力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工程,努力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三是實行教育精細化管理模式。以“教育品質三年提升行動”為抓手,大力開展精細管理走比看、品質分析等活動,不斷提高鄉村學校管理水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進“一校一品”工程,提高學校辦學品味。
話題三:鄉村學校如何利用好社會資源?
袁野:湘西州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州,近年來一直在開展極富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探索出了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社會資源支撐學校教育主體開展特色教育的實踐路徑。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向學校內引入社會資源成為社會關注的主題之一,您能否介紹下湘西州“社會資源進校園”的實踐經驗,尤其是機制如何創新以保障有序、有效引入“社會資源”?
田勇:我們湘西歷史文化厚重,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國家級民族存續狀態良好,全州“非遺”達32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28項,代表性傳承人33人。這些以“非遺”、民族文化生態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源,成為支撐我州中小學開展特色教育的“活水源頭”。
為順利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落實,我們依託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以打造“民族文化進校園”品牌活動為著力點,初步探索出了一個保障有序、有效引入“社會資源” 助力學校開展特色教育的良好機制。
一是建立資源庫。“雙減”政策背景下,社會教育資源進學校是大勢所趨。我們順應形勢發展,引導全州會社資源有序有效進學校,對各類輔導機構、培訓機構進行了摸底和調查問卷,建立了資源庫,掌握了全州社會教育資源的底子,為全面落實“社會資源進校園”儲備了資源。截至目前,全州由相關部門審批的校外培訓機構322家,從業人員789人。
二是把好準入門檻。我們對社會上的輔導機構、培訓機構等各類社會教育資源,組織開展考察審核。通過考察審核,將社會口碑好、成績突出的優秀輔導機構、培訓機構從業人員和科學優質的課程教材資源,納入“社會教育資源庫”中,學校可以通過招標等方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將社會資源引進學校。經申報審批,目前已有55家培訓機構進入“社會教育資源庫”,有17家培訓機構與公立學校達成初步協議。
三是落實政策保障。教育主管部門從教師、場地、經費等方面對“社會資源進校園”予以政策保障。我們起草了相關政策,鼓勵輔導機構、培訓機構從業人員通過考試獲得相關資質,鼓勵優秀的輔導機構、培訓機構從業人員通過事業單位招考進入教師隊伍。同時,我們通過政府購買、租賃等形式,將原來用於校外輔導、培訓的場地、器材等流轉給公立學校使用,或對公眾免費開放。我們通過教育基金會籌措經費50萬元,用於啟動“社會資源進校園”行動,豐富了學校教育資源,緩解了學校在音樂、體育運動、美術、舞蹈、編程等課程中師資缺乏的現狀。花垣縣整合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及縣體校等部門的特長教師,以走課的形式補充學校課後服務師資力量。
四是強化管理評價。對進入校園的各類社會教育資源,我們加強日常監管,督促其認真開展校內輔導工作。建立完善由學生、家庭、學校等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對進校園開展的輔導、培訓進行效能評價,促使社會教育資源發揮“補弱增強、培養興趣、拓展視野”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公平、全面發展。
袁野:湘西作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為鄉村地區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實踐案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落實“雙減”政策,以創新的思路提出了“七室一基地”,攻克鄉村地區教育體系構建的難題。湘西還産生了“瀘溪經驗”、“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既有地域特色,又可複製推廣的“鄉村教育振興”實踐經驗,期待未來湘西能夠涌現出更多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成果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