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齊魯理工學院:以任務驅動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啟教學新時代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10-12 | 責編: 羅天林

在齊魯理工學院,一場課堂革命正在悄然進行,從這學期開始,在校領導的推動下,學校全面推行464門課程的以任務驅動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從打造一個“盆景”變成改革“百花園”

從2015年開始,齊魯理工學院進行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探索,由最初的35門課程,最終實現了所有課程全覆蓋。2017年開始,學校又開始在《微生物學》《數字電子技術》等課程中,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同年,學校推行“尚德課堂”建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隨著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高度融合,學校意識到只有一門特色的課程是不夠的,要從只端一個‘盆景’變成‘百花園’,於是學校結合一流課程建設,在全校範圍內推行以任務驅動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現在學校560門課程都採用了這種模式,其中省級一流課程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8門,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5門。

這種轉變,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更反映了學校師生教學理念的轉變。改革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發生改變,有效學習正反饋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初步養成。教師價值觀轉變,教學行為改變,教學能力提升,新的價值觀逐漸形成。

學生:往日的清閒不再依舊

傳統教學中,教師為學生的學習設計了一個個環節,為學生的進步設置了一個個目標,在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往往看不到知識的全局,也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齊魯理工學院《齊魯文化精神》課程在推動任務驅動式教學改革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教師提前設計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真實任務,推送給學生,學生想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不得不“主動”參與進來。這樣“倒敘”的教學,更容易獲得“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也讓學生變得忙碌起來。

《齊魯文化精神》是齊魯理工學院的一門省級一流課程,也是一門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課程負責人高尚舉教授談到,以前上課的時候,更多的是“講座式”灌輸,學生根本不需要參與。現在,在課前,老師就向學生佈置任務,要求學生撰寫齊魯文化調查報告。學生想要完成任務,就必須通過聽講座、查資料、實地參觀調查等方式參與進來。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及與學生課後交流,發現學生對自己能夠主動參與的教學內容學習興趣明顯高於教師傳統式講授,如齊魯文化節手抄報,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抬頭率明顯提高,提問回答更加積極,教學效果較傳統講授明顯提升。在期末考試試卷中,能夠翔實解答並表明自己的觀點、闡述齊魯文化精神的答卷越來越多。

“以前提起齊魯文化精神總覺得有點空,離自己比較遙遠,現在我們要參觀孔子博物館、稷下學宮、魯國故城等一些歷史遺跡,參加齊魯文化節的活動,還要和同組的同學一起討論,真是‘特別忙’,但是對齊魯文化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更直觀了,現在我們都特別喜歡上這門課”,文學院的同學們感慨道。

課堂:“獨角戲”變成“百家講壇”

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滿堂灌”式教學方法,老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在台下“無所事事”。現在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改革,教師課前通過網路課程平臺發佈任務,學生圍繞任務開展資料收集、實地調查等自主合作學習活動。課中圍繞課前或課中任務採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多種課堂組織形式展開教學,課堂變成了“百家講壇”,教師也由原來的課堂主宰者和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是齊魯理工學院的一門省級一流課程,課程主講老師曹鳳曾獲得山東省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在授課過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獨特的方法。“線上教學利用泛雅網路教學平臺使學生將內容與工廠實際工作過程相結合,在情境中引出新知,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單和思政教育論壇,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線下依託學校的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採用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單片機編程與硬體設計的魅力,自主解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後以小組為單位彙報任務的實施效果,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思辨,也讓學生更有成就感。我們對全程採用過程性考核,也讓傳統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學有效。”

《測量學》是齊魯理工學院的一門省級一流課程,也是一門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在講授《測量學》這門課程時,我將‘確定點的位置關係’作為整門課程的核心任務點,將其拆分成‘獲得空間三維坐標’和 ‘在地面上完成標注’兩個分任務貫穿全學期教學中,再以‘獲得空間三維坐標’做為前五章的根本任務,以網路平臺為依託串聯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後,要求學生進行‘課前自我學習’、 ‘課中集中研討’和‘課後復習鞏固’。”課程主講教師喬敏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從課下的調查問卷、主題討論等數據反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興趣和自我學習的反思更多了,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升。通過工程案例的引入,還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愛國意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青年教師:有了更大的舞臺

傳統教學中,往往認為老教師教學經驗更豐富,所謂“越老越吃香”,學校在進行青年教師培養時,也更多地採用“以老帶新”的方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行以來,青年教師作為“網路原住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他們借助更多資訊化教學手段,感受到了創新的快樂,也讓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更加“接地氣”。在齊魯理工學院80%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都是以教授+副教授+講師為主導進行的。

《微生物學》是齊魯理工學院的一門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該課程團隊也在山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課程負責人高曉娟談到,團隊在教授的帶領下,青年教師積極探索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微生物學》課程知識點零散,教學團隊梳理出124個重要知識點,錄製教學短視頻並上傳網路教學平臺,同時上傳跟課程相關的題庫、思政案例庫、考研題、新聞連結等資源。然後老師們利用網路教學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搶答、選人、問卷、線上測試、小組任務、討論等活動活躍課堂氛圍,讓手機成為了學習的工具,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學生們普遍反映良好,現在團隊幹勁十足,都想著下一步衝擊一下國家的一流課程。

機電工程學院青年教師王迎勳主講的《數字電子技術》是齊魯理工學院最早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課程之一,2019年就被評為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今年該課程被推薦參加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評選。談到最初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時的,王老師介紹道,教學改革充分發揮了教研室、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的功能,老教師和青年教師就如何進行線上教學,如何建設線上課程、線上線下如何有效銜接、思政元素如何有機融入等問題進行研討,可以説現在團隊逐漸形成了“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導學相長”的良好勢頭。

教學改革一步一天地

大學階段的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創新。如果課程內容過度集中于知曉、理解、應用的層次,更高級的分析、評價、創造層次的教學環節相對欠缺,將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尤其在資訊化高度發達的大背景下,教學行為和教學體驗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未來必會由改革走向新的階段。

混合式教學是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産物,綜合了線上教學的便利性、個體性與線下教學的互動性、深度性。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由淺入深走向深度學習。教育部啟動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並單獨設立“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類別,也是意在鼓勵高校和教師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由此推動高校“課堂革命”,落實“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齊魯理工學院抓住混合式教學的新機遇,不斷實踐、不斷研究、不斷改進,不斷推動自身課程的創新發展,在實現混合式教學“高效”課堂的道路上逐漸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文/齊魯理工學院)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