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北京外國語大學迎來八十華誕:為國育才 培養有“底色”的外交官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徐虹 劉佳 | 時間: 2021-09-26 | 責編: 徐虹

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

從延河之濱到北京西三環北路2號,從一粒種子到如今101個語種,作為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高等學校,80年來,北京外國語大學始終以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國家建設為己任,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一批批北外人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建功立業,服務人民、服務國家。今天(9月26日),北外迎來了建校80年華誕,這所從延河之濱硝煙裏走出的大學,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開啟新征程。

值此特殊之際,中國網記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梳理,記錄屬於北外的“光輝八十載”。

80載春秋:傳載延安紅色基因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一所從延河之濱硝煙裏走出的大學。

1941年到1944年,是中國共産黨創辦外語教育的發軔階段。從抗大俄文隊到延安外國語學校,學校在延安窯洞的燭光中開啟外語教學,為我黨培養了一大批軍事翻譯人才和外語人才,也為新中國儲備了一批外事幹部。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中央軍委決定讓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前往各解放區執行新任務。一部分師生來到張家口辦學。

解放戰爭勝利後,當時的外事學校與華北大學二部進駐北京,合併為外國語學校,1954年8月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這一時期,學校成立德西法文係,成為我國第一所多語種外國語學院。學校在學習蘇聯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英、法、德、西等語種的外語專門人才。

自1986年起,學校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94年2月5日,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在逐步推進非外語類學科建設的同時,北外始終堅持鞏固優勢、強化特色的戰略方針,保持並不斷提高教學品質,提高人才培養規格與層次,為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文化建設提供了優秀的人才資源和高水準的服務,推動了我國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學校本科人才培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衡量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致力於加快建設高水準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研究生教育堅持“四為”方針,圍繞國家急需,瞄準學科前沿,不斷提升導師隊伍水準,著力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研究生教育高品質發展,為國家外交外事外貿戰線及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當前,針對國家急需非通用語人才的現實情況,北外正在打造特色鮮明、獨具優勢的非通用語種學科群。依託已有優勢學科和研究領域,學校瞄準國家全球語言戰略、全球發展戰略、中華文明繁榮創新戰略和漢語國際推廣戰略,把握世界範圍內相關學科和知識領域的新變革、新規律,構建具有孵化活力和聚合動力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新支點。

101種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架起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國內首個馬達加斯加語本科專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班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國家建設和外交事業的需要,北外從最初教授俄語、英語,發展到教授十幾種、幾十種外語,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系統的外語教育體系。

從延安到北京,北外一路走來,雖曆盡艱辛,但壯志不改。一批亞非拉、中東歐非通用語專業的創始人在艱苦的環境下起步,為國家培養了急需的專門外語人才。一批傑出的外交官和專家學者從這裡出發,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與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在中國的對外交往和改革開放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站在歷史新起點,北外的語種建設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西三環北路”與“一帶一路”建設緊緊相連。

作為國內目前獲批開設外語語種數量最多的高校,北外現獲批開設的101種外語,涵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和主要語言。101,銘刻著國家外語語種建設與發展的輝煌歷程,記錄著北外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實步履,詮釋著北外為國家儲備非通用語人才的責任與擔當。

一門語言是一扇窗,一所大學是一座橋。依託多語種優勢,北外已經與世界上86個國家和地區的354所大學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高頻率、高層次、高規格是北外國際交往的鮮明特色。在北外主樓東側,有一片樹林,棵棵挺拔的樹苗,是由各國來訪的首腦與北外人共同植下的友誼之樹。葡萄牙總統卡瓦科•席爾瓦、烏拉圭總統何塞•穆希卡……許多國家首腦的名字鐫刻在樹下銘牌上,見證著中國與各國之間的友誼萬古長青,也記錄著首腦們在北外的難忘經歷。

良好的國際形象、開放的辦學理念、優越的學習條件,也為北外吸引了越來越多文化各異、志趣相投的國際友人。北外充分利用“外語”“外腦”優勢,為外籍師生體驗真實的中國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搭建起連接中外語言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進入“十四五”發展新階段,北外將全面構建非通用語種建設新格局,謀劃制定“101工程”非通用語種振興計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非通用語教材建設,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非通用語教育與服務平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品質。

400余位駐外大使:為國奔走  不負“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美譽

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畢業典禮

八十載春秋,北外恪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相容並蓄、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錘鍊“外、特、精、通”的辦學特色,堅持“追求卓越,實現一流”的價值追求,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涉外高素質人才。北外校友中先後有400余人出任駐外大使,2000余人出任參贊,學校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

在北外的辦學章程中,關於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清晰明確的描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將“中國情懷”擺在突出位置,正是因為北外深知,讀懂中國才能了解世界,中國情懷決定了學生的國際視野。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立德樹人,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北外一以貫之的使命。

1999年,當南斯拉伕局勢劍拔弩張、科索沃戰火一觸即發之時,北外塞爾維亞語專業1971級校友、新華社記者邵雲環,1986級校友、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主動請纓,勇敢奔赴報道第一線,壯烈犧牲。2011年至2014年,阿拉伯語專業2003級校友、人民日報記者焦翔從敘利亞戰爭、利比亞戰爭、埃及政治動蕩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新聞現場發回100多萬字的文稿,提交數十篇國際內參,拍攝6萬多張珍貴圖片。

從延河之濱救國圖存的青年志士,到亞非拉、中東歐非通用語專業的創辦人,再到雙邊多邊談判會上的外交官,一代代北外人在國家前行的大勢中追尋成長坐標,成就人生價值;一批批北外人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建功立業,服務人民、服務國家。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外語高等教育任重道遠,國際化人才培養使命在肩。

2021年9月26日,北外迎來建校80週年慶典。新時代的征途上,北外人正出發!

中國網記者 徐虹 劉佳/文字整理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