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持續加大,科學類課程在教育體系中所佔的地位也越發突出。在新版的《課程標準》中,明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同時,教育部還明確要求各地保證小學低年級的科學課時。
然而,在科學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依然存在著種種問題。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課程的實踐性不強,教學模式大多還只是停留在聽科學、看科學、讀科學層面上,有些學校或者是教育機構,依然以文化課的教學模式來教授科學課程,學生們的綜合科學素無法真正地得到提升。
昊科教育創始人萬美英認為,在資訊時代,僅僅靠堆砌知識來拓展孩子視野和能力的做法顯得不再現實,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學習到對其終身發展有益的知識和能力才是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所在。以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為例,激發學生對科學産生興趣、提升他們探索的動力、增強動手能力,要比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更重要。
“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就是體現在它是綜合素養的基礎,通過科學課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正確教學方式的引導下,讓孩子們勤於動手、善於探索,並具備實驗的設計能力,進而對思維以及綜合能力進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科學課發揮的是觸類旁通的作用!”萬美英介紹。
她坦言,在昊科教育專注研究素質課程15年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了科學課程快速的演變過程,這種變化既有內容層面的,也有教學方式層面的。比如,現在學生的科學課和十年前的課程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因為孩子們的視野更加前衛,接觸的資訊更廣泛,因此教學素材要與時俱進,能夠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舉一個例子,學生在低年級對磁鐵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到了之後的學習中會探究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到了高年級會用磁鐵創造性解決問題,比如設計一款電磁起重機,課程體系是螺旋式上升的,呈現出遞進的狀態!”萬美英説。
值得關注的是,科學課程對師資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需要老師具備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在課程導入上要更加嚴謹、設計問題時更為巧妙,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具備發散思考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近些年一些專業的科學課程教育開發機構,都在不斷地提升師資水準,甚至還邀請了權威專家加入團隊,其目的就在於這些機構意識到了老師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科學課程教學對實驗器材及教具也具有一定的要求,高品質的教學過程應當擁有和課程匹配的實驗器材,昊科教育在試驗器材研發上投入了極大的精力,甚至建設了自己的教具材料工廠,實現産教研一體化,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是非常理想且必要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的教育環境下,科學技術、資訊技術類教育的開展將成為趨勢,比如編程、人工智慧、全腦開發等,這些領域不僅僅是國家鼓勵的方向,同時也對提升青少年兒童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部分教育機構在教學模式上的探索和努力,也必將為科學課程價值的發揮形成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