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第四屆中國STEM教育發展大會第三輪挑戰于北京市杜威中國中心正式展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李雙壽、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董艷、航太教育資深專家李天麒、Nokia光網路服務總監周晨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後李佳等專家和來自北京市十一學校一分校、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杭州市賣魚橋小學、長春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等近50所學校的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後袁野主持。
本次挑戰任務旨在提升教師的STEM教育專業素養,教師們通過創新科研、學習、教研一體化的方式,探索開放的新型STEM教育生態,促進了師生交流、共同成長,充分展現“學習無邊界,師生共成長”的大會主題。
王素表示,通過本次展示,老師們將工程思維、設計思維很好地融入到了教學中,對於STEM教育的理解均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孩子們創新性的想法也讓她眼前一亮。她認為,這次的挑戰任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育理念已經在老師們的心中生根開花。
王素指出,這次挑戰展示中,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引導、課程定位、課程設計仍需優化。她建議,在STEM教育上,不能束縛孩子們的思想,但也不能走胡思亂想這條路。老師們在進行STEM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善於引導,培養孩子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場挑戰任務,以線下、線上雙渠道展示與評審的形式開展,老師和學生們歷經一週的時間,以“深空探索”為背景,在模擬建造火星基地的背景下,從土壤、能源、物資採集與運輸等10個研究方向展開課題研究。
本次挑戰分為幼兒園組、小學組、中學組。其中北京市海澱區七一小學以宇航員研究“太空食譜”為主題,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蒐集火星環境、土壤、氣候等資料,對比地球和火星的差異,根據火星溫度變化情況,設計溫度可控制的“新農場”。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的老師孩子們為外出的火星車設計風力發動機,實現將風能轉換為電能的功能。杭州賣魚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通力合作,展示了火星基地設計模型。老師和學生的精彩展示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
航太教育資深專家李天麒、Nokia光網路服務總監周晨陽等人隨後進行點評,併為學生們提供了權威的火星環境數據,從技術支援、工程建設的角度給每支挑戰隊伍提出優化建議,希望學生們的研究更貼近現實、更加全面和深入。
參加這次挑戰的中關村第二小學的指導老師非常驚喜,她發現孩子們愛提問了,思考問題越來越週全,課堂氣氛也更加活潑了。
參加挑戰的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的學生説,這次的課題研究使他更加了解火星,專家們給出的模型優化建議讓他産生了更多思考,之後會繼續探索研究飛船模型。(文/賀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