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治理校外培訓 給教育更多作為空間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 時間: 2021-07-21 | 責編: 徐虹

作者: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最近20年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除了公辦和民辦兩個系統外,生長出了規模巨大的第三個系統,即校外培訓系統,而且出現了一批實力強大的上市公司。今天中國基礎教育的格局和利益關係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校外培訓成為增加課業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助推應試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已經到了“天怒人怨”,不得不變革的時候。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校外培訓教育在國外通常被稱為“影子教育”,意思是它是為了滿足公辦學校的某些需要,如影隨形産生的。比較多的是一種補習教育,或者公辦學校難以提供的音樂和藝術教育,都可以通過校外培訓來提供。

在中國,校外培訓一開始也滿足了一部分學業困難學生的需求,但是到後來就逐漸偏離了這個方向,惡化了整個教育生態。現在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就是要把被抬得很高的水準面降下來,降到原來的初始位置。這種治理的思路是有價值的,當然治理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但是我相信這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逐漸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當校外培訓回歸理性後,教育的矛盾就會轉移到公辦學校之內。所以,今天我們還是要重新回到以公辦學校為主的軌道上,來解決各種教育問題。

首先要確保學前教育不被超前教育、提前教育所裹挾。我們看到中國的校外培訓系統不斷下沉,越來越低齡化,下沉到給2—3歲的幼兒做各種思維訓練。在這方面我們要有更堅決和更強有力的措施,避免學前教育被培訓所裹挾,甚至通過學前教育的立法。例如,可以規定英語、心算、作文、速讀等類型的補習,都不能招收6歲以下的幼兒,違規者要被處以嚴厲罰款。我們必須要有非常清晰的規則,才能夠阻止事態的惡化。

其次,要改善小學的教育生態,歸根結底就是減負的問題。小學做到真正的減負,要取消公辦學校的唯分數評價和超綱的考試。在國內一線城市,有的公辦學校最後一道題是奧數題,這完全是違規的行為。這種現象必須徹底改變。學校不能説一套做一套,説是要減負,卻還是搞這種超前、超綱、超難度的教育。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剎住公辦學校教師的有償補課,這也是很多家長最大的擔心。校外培訓被治理後,會不會導致培訓轉移為在校教師的有償家教?這種可能性較小,但仍要加強管理。在校教師的有償家教是違規行為,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如果這個事情做得不徹底,就會使校外培訓仍然變相生存。

我們還要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治理校外培訓後學生的生活如何安排,特別是在假期階段。過去家長有一個比較簡單的選擇,把小孩子送到培訓班去,畢竟這可以分擔看護孩子的問題。所以當下及未來我們面臨的一個新情況、新問題,就是我們的政府、學校和社會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要擔負起學生的課外時間的服務。

最近,上海、北京等地已經推出暑期託管服務。例如,上海市小學生愛心暑托班,由團市委、市教委牽頭,包括衛健委、體育局、總工會、婦聯等各機構共同參與,覆蓋了16個區,一共建立543個辦學地點,為大多數小學生提供一個課外活動和託管的場所。這種社區服務應該是社會的常態,一個學習化社會、一個兒童友好型社會的常態。國外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鑒。例如,丹麥每個社區都有青少年俱樂部,包括足球、手球、網球、游泳等項目,而且離家很近,學費也不高。像這種社會服務在中國還不普及,所以可能是今後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我們的家長也要意識到,當下教育生態的轉變也可能是我們培養孩子自主能力非常重要的機會。我們知道不少國家學生的寒暑假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將近有三個月左右,為什麼設計得那麼長呢?就是為了讓學生走出學校,發展自己的興趣。所以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組織都需要共同幫助學生安排設計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職業生活。

對於中學生而言,可以讓他們學習自我管理,確定一個假期的目標:讀多少本書,自學哪些內容,參觀多少個展覽,參加一次旅行,等等。同時可以確定一個個人的研究項目,比如研究家譜、社區調查、村落調查等。此外,還可以利用假期多參加公益活動,既可以參加社會公益機構的活動,也可以自我設計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説幫助老人學會使用電腦和掌握使用手機的APP,幫助家長建立一個手機的通訊錄等。如果孩子們到企業、商店、農村進行一次生活體驗,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經歷。這些都是比刷題更重要的學習,會使這個暑假更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