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媚是今年入職的新老師,湖南大學本碩連讀的畢業生。第一次見到我時,她就告訴我説,爸爸是一位高中校長,媽媽也是老師,所以自己很早就立志要當老師。
子媚不像其他新老師,見到校長或多或少有些拘謹,每次看到我,她都喜歡拉著我,説些自己對教育的思考,或者疑問。
這天聽完課,子媚追著問我:“校長,為什麼課上老師幾次問孩子‘大家都懂了嗎?’,回答聲音沒幾個,懶洋洋的,一點兒精神也沒有。”
子媚發現了不少老師慣用的提問方式, “凡有所見,皆為過往”,這樣的提問方式,也許是那位老師的老師經常在課上的問法,至於為什麼沒有好的效果,估計沒幾個老師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我想了想,問:“子媚,覺得老師問這個問題,期待孩子回答什麼?”
“一起大聲回答——聽懂了!給老師一個正向反饋,課堂就會高效的進行呀。”
“你有沒想過‘大家聽懂了嗎?’這個問題,是個不合邏輯的假問題?”
説這個問題是假問題,首先是不合邏輯。每個孩子可以思考自己聽懂了沒有,並不能思考“大家”有沒有懂,不能把“我”作為“大家”來作答,那就不回答了。不少老師的課堂語言,經常是情感有餘,邏輯不足,問的問題,讓孩子聽的糊裏糊塗,不明其意。
説是這是個假問題,也因為老師期待的答案已有——全班齊聲回答“聽懂了”。老師是把自己置身於一種美好的假設裏,問的時候,並不真想知道孩子到底懂了沒懂,懂了多少。而是把自己作為標準答案的確定者和發佈者,眼睛裏只有哪個孩子學得快,答得快,沒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不同想法的人。老師把學生當作記憶機器,學習機器。
機器,哪來的學習熱情呢?
如果老師真的想知道孩子是不是懂了,完全可以這樣問——“哪些同學還有疑問?”或“同學如果聽懂了,用自己的話和同桌倆互相講一講。”
如果老師經常讓學生討論開放性的問題,孩子的思維就更加活躍。和平實驗的課堂,三年級孩子學一篇寓言,總結的啟示有不同的十幾種,而且各個能自圓其説;二年級的孩子學一個童話故事,每個人續寫的故事都完全不同;一年級的形聲字造字遊戲,拆詞遊戲都是孩子特別喜歡的。低年級做詞語聽寫,也會讓孩子在詞語後面的一個格子裏配個畫,簡單畫出自己對這個詞的理解。老師要做的,是發現這些多元中達成共識,找到規律,發現方法。
我堅定的認為,在提升課堂品質方面,孩子,是老師的老師。我鼓勵老師們上完一節課後,留個三兩分鐘,自己做個“客戶滿意度調查”,問問孩子——“你喜歡今天這節課嗎?喜歡是為什麼?不喜歡,又是為什麼?”“這節課你學到的學習方法是什麼?”“你對老師還有什麼建議。”
有價值的問題,是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能激蕩起智慧火花,生成課堂的感動。如果一節課,師生都上的很開心,一定要總結原因,才能舉一反三。如果一節課,師生上的很沮喪,不帶勁,也要挖掘一下背後的原因。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學行為的原動力。能經常和孩子討論和總結,讓孩子幫助我們反思,建立我們新的“教育所見”,我們的教學水準自然飛速提升。
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課堂,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歡上學,最喜歡哪門學科,對各科老師的教學滿意度如何。評價的數據結果出來,有些是與我平日對老師的觀察相一致,而有些數據讓我這個做校長的也得細細思考,真是越研究越有趣。
我把學生的問卷也給到相關老師研究反思。老師看了學生的評價,有些受到鼓勵,充滿信心,也有些對待教學的狀態有很大變化。有一位年輕老師,讀了學生問卷,寫了兩三千字的思考發給我,其中寫到“我對學生信任的缺失,不相信學生可以辦到,總覺得他們會把事情變得糟糕,以至於課堂不夠友好,組織死板僵化,內容不貼地氣,學生也相對的不信任我,認為老師把他們當孩子,對我的課堂有抵觸心理,最終導致影響了學習效果。”讀懂孩子的評價和留言,是我這個校長要研究的真問題。
問卷中體現出學生越是尊重,越是信任,越是欣賞的老師,相應學科的成績也就越好。而受孩子歡迎的老師,除了教學水準高,人格魅力也很足。如果老師想讓學生學好自己所教的科目,首先要做的不僅是備好課、上好課、批好作業,是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抓住孩子的心,讓孩子愛上你這個人,願意親近你。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學習好,先得在孩子心中樹立老師的好形象,告訴孩子老師是很喜歡你的,引導孩子愛老師每位老師,信任每位老師,尊重每位老師,而不是對老師懷疑、挑剔、指責、抱怨。
問卷中學生評價和留言對有些老師的差異很大。我們研究發現,成績處於班級前30%的同學,看重老師的教學水準,喜歡能高效組織課堂的老師,説簡單點就是喜歡嚴格要求的老師;而成績處於班級後30%的孩子,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更看重老師的親和力,共情力,同情心,孩子更渴望與老師情感的連結。這些孩子,有些是父母給予的情感支援不夠,有些是學業水準影響了自信心和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又進一步拖垮了學業水準。
同一位老師,教不同的班級,在有些班很受歡迎,而另一些班學生卻明顯不滿,評價得分挺尷尬。我們仔細研究發現這樣的規律——如果該班學生對班主任的評價比較低,與班主任風格迥異的那位任課教師,就算教學水準一般,也會得到特別高的分數。面對一個過分嚴厲的老師,孩子可以在“管不住班”的老師那兒,得到心理的平衡與補償。試想,如果一個班級,老師各個都是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銅墻鐵壁”,孩子內心的壓抑,如何釋放。這也是為什麼在家裏管教嚴格又簡單的孩子,到了學校會表現出另外一面。小學被老師高度關注,寵愛倍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會走到另一個極端。
如果這個班的班主任深受學生喜歡,教學水準也高,那對科任老師的挑戰就會很大。與班主任的教學水準相當,性格特徵也相似的科任老師,也會得學生到好評。如果科任教師的教學水準或教學風格與班主任相差甚遠,學生的評價就會不大理想。
如果孩子們對班級班主任評價還不錯,對其他老師的信任度也相對均衡,評價都不錯,這個班的綜合學業水準,才能達到均衡而優質的。
這就讓我思考到安排教師,能強強聯手當然好,也要避免都“銅墻鐵壁”。有一科老師非常優秀,慶倖的同時面對有可能的偏科風險。不同學段,安排不同類型的老師,孩子會慢慢認識老師不是一個面孔,一種風格,而學習最終是我自己的事情。
站在老師的角度,看到、尊重、欣賞孩子的差異,才能讓不同的孩子受到更多公正與平等的對待;站在孩子的角度,認識、了解、尊重老師的差異,才能與更多老師建立和諧與友善的師生關係;站在家長的角度,接納、支援、維護老師,才能讓孩子和老師獲得更多進步的動力;站在校長的角度,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學,促進家校之間的互信,促進師生之間的互愛,才能讓教育掙脫鐐銬和困境。
當然,這些“更多”,都需要更多的表達、傾聽、分析、溝通做支撐。面對一個矛盾衝突重重的時代,教育,不能“多快好省”,不能“好大喜功”,不能改來變去,站在兒童的立場,拿出繡花的功夫,慢慢做,用心做,才能發現、思考、解決真問題,做真教育。(文/深圳市和平實驗小學校長 宋鵬君)
附
學生課堂滿意度問卷調查
指標一,興趣與動力
1.你喜歡上老師的課嗎?
2.你有沒有因為老師的鼓勵,産生了更多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指標二,課堂氛圍與師生關係
3.課堂上,老師尊重你的觀點和意見嗎?
4.當遇到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課後你都會向老師求助嗎?
5. 課上老師教的學習方法,對你課後的自主學習有幫助嗎?
6.你對老師佈置的作業滿意嗎?
指標三:課堂學習的組織形式
7.課堂上,老師會組織同學們小組討論或合作學習嗎?
8.課堂上,在合作學習時,你能得到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嗎?
指標四: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滿足
9. 課上,老師會關注、提醒、矯正你的學習習慣,比如專注傾聽、大膽表達、端正坐姿等。
10.完成課堂練習時,老師會巡查並單獨指導你嗎? 課後,你與老師的交流或者談話多嗎?
指標五:學生溝通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及系統化思考的能力培養
11.你能幫校長設計一道關於課堂教學評價的問題嗎?
12.你對老師的課堂教學還有什麼建議,請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