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VIEW2021峰會聚焦“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敘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7-09 | 責編: 徐虹

7月3日至4日,由「看教育EnsightEdu」舉辦的“VIEW2021• K12學校管理者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辦,國際化學校管理者齊聚一堂,聚焦“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敘事”議題,共同探討國際教育的新使命、新價值、新趨勢。

面向未來 重塑中國教育國際化格局

時代瞬息萬變,教育可以做些什麼?該堅守什麼,又該怎樣與時俱進?

「看教育EnsightEdu」主編吳慧雯認為,立足中國文化,培養新一代的具有全球視野和核心競爭力的未來人才,是當下中國教育的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認為,培養完整的人需要三種基本課程:人文類課程承繼文化、發展文明;科學課程觀察自然法則、總結、推理、演算;技術課程著眼于手工技能,著眼于手與眼的協調。但是,工程教育最大的特點不是告知孩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是讓學生學會體驗,發現問題,興趣激發,最後解決問題。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

杭州娃哈哈雙語學校/杭州娃哈哈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創辦人、學校理事會理事長杜建英以兩所學校的創辦經驗出發,發表題為《國際化學校可持續發展機制及發展新格局》的演講,希望學生能夠“用同理心洞察這個世界的需求,世界存在的問題,從而開始探索,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去參與創新和改變”。

威雅學校董事Nigel Hadfield在題為《英國獨立寄宿學校模式的優勢和挑戰,及其在中國的潛力》的演講中表示,寄宿學校希望培養學生幸福快樂、身心健康、努力學習,以實現一種發展全人的、平衡的整體教育。學業成績很重要,但不能以犧牲快樂以及溝通能力、生活技能為代價。

未來學校應該什麼樣?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蕊華用三個“不應”來描述:未來學校領導者不應是技術至上的;未來學校不應是憑空想像的,也不應是僅限于少數精英的。面向未來的教育,需要有情懷、有思想、有新意、有作為的“四有好校長”。

圓桌論壇

主論壇圓桌環節,杜建英、Nigel Hadfield與狄邦教育集團助理總裁、國際課程事業部總經理龔姚東就《從求諸於外,到向內構建,中國教育的國際化經驗發展》主題展開討論。

在杜建英看來,好的教育不分中西,都是為了成就人。Nigel先生則表示,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一起努力,為學生找到最好的模式。龔姚東認為, “公平基礎上的高品質發展,可能是我們未來能夠輸出給國際的一項中國經驗。”

多個面向構建一所好學校

如何發揮領導力、凝聚團隊力量,無疑是校長領導力最關鍵的內涵之一。在分論壇環節,上海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美方校長龍梅 Brantley Turner從一線辦學的經驗講述了中西團隊融合管理的獨到理解;康橋大學國際考評部高級教育經理喻蕓從教師團隊專業發展的角度闡釋了學習共同體形成的關鍵。狄邦教育集團副總裁、獨立學校事業部總經理朱非一認為,學校品牌的塑造,不是單一的logo,也不是某一次廣告,而是教育者的承諾。建華提雅學園負責人陳閩江則從具體落實途徑如講述如何明確學校定位,形成品牌。

今天,一位好校長往往既要懂教育又要懂運營,對學校來説,更像是一個總設計師、指揮家。上海協和教育中心(集團)總校長盧慧文、上海華二昆山國際學校創校校長Carol Santos、無錫南外國王國際學校行政運營副校長尤小艷、杭州雲谷學校T_edu學習共同體負責人陳慧從標準化管理、教育科技等不同角度,分享了經驗。

除了學術本身,如何成就學生的整體發展,也是當前教育的重點。在本場分論壇中,iTeaching 國際教師發展中心課程研發與教師培訓經理宋嘉彤、前人大附杭州學校執行&創始校長Bruce Thompson、北京日日新學堂創始人張冬青、“一齣學社”社長創始人任竹晞、IB中國區發展與認可副經理朱春鳳分享經驗,暢談教育中的“溫度”。

課程是學校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郝京華、英國康橋大學教授Rupert Wegerif、IB教師培訓官李蓉、上海交大附中IB課程中心校長姚瑞丹、上海建橋國際高中創校校長王慧琴等聚焦課程建設,分享了創建特色課程,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實踐經驗。

同時,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楊小微也應邀發表主題演講,就如何構建學習共同體,如何以技術賦能未來學校等話題發表洞見。

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楊小微

「看教育EnsightEdu」主編吳慧雯發佈了年刊《今天我們如何定義學校》。她認為,真正被需要的創新教育,並不是某種科技帶來的顛覆式創新,而是滿足不同需求,尊重孩子個體的多元化教育形態。 

參會人員深入學校探訪

作為此次高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辦方特別安排了“工作坊”活動,四條訪校路線,分別指向長三角最有特色的幾所國際化學校。在活動中,教育同仁體驗學校細節,探討教育邏輯,共同探索面向未來的國際化學校建設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