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 | 校長杜叢英:不斷找尋學校向上生長的力量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林嶼 | 時間: 2021-06-22 | 責編: 羅天林

從24個班到34個班,短短5年裏,深圳市福田區下沙小學的學生數翻了2.5倍,從無人知曉的城中村薄弱校,一躍成為了福田區教育領域的後起之秀。

這些變化,源於校長杜叢英的到來。眼前這位短髮、戴著眼鏡的校長,溫雅而從容,一談到師生和具體的教育問題,她的思維又總是異常敏捷。

下沙小學校門

2016年3月,在深圳市福南小學當過十餘年副校長的杜叢英,被派到下沙小學擔任校長。這是一所城中村薄弱校,學生流動大,非深圳戶籍學生佔學生總數的90%,的士司機和小商販的子弟多,學生學習基礎差,家庭教育薄弱。

幾年內,一項項榮譽的取得見證了這所面向大海、四季花開的學校蛻變式的發展——學校先後被評為深圳市先進單位、深圳市最具未來特色學校、全國活力校園100強、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濕地學校、廣東省資訊化中心學校等。

而最大的變化,還是學校師生們。行走在校園裏,孩子們眼中星光閃爍,熱情地向來客打招呼,蓬勃朝氣迎面撲來;教師們只要站上講臺,個個專注而自信;校園裏處處傳遞著溫情,洋溢著陽光而催人奮進的氣息。

變化的秘訣在哪?今天的“中國故事”帶您一起走近杜叢英,找尋支撐城中村薄弱校走向優質的辦學密碼。

為追尋教育理想,“湘妹子”走出大山

出生在湖南張家界的杜叢英,有著“湘妹子”的爽朗。她的履歷很簡單,1991年從師範院校畢業後回鄉任教,在鄉村學校當過兩年數學教師。

當老師,是杜叢英十幾歲時就有的夢想。如願走上工作崗位後,懷著對教師崗位的滿腔熱忱,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撲在工作上,鑽研教學,學著和學生相處,她心裏蘊藏著一個夢想:要成為一位學生喜歡、同行認可、社會稱讚的好老師。

杜叢英骨子裏又是不“安分”的,她身上有著一股闖勁兒。在家鄉任教,日子平靜如水,靜下心來的時候,她常常對著學校背後的大山出神兒:外面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她還想去實現更大的教育抱負。

一個偶然的機會,杜叢英看到了一則深圳招教師的招聘啟事,正是這則啟事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時,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實驗田,發展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充滿了機遇。在大山里長大的她,帶著滿腔熱情和憧憬,決定走出去闖一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3年,23歲的杜叢英單槍匹馬來到深圳,在剛剛創辦不久的深圳福田區福南小學,開啟了她的“深漂”之旅。在這一更廣開闊的教育舞臺上,她一“漂”就是28年。“我當時帶著自己的教育夢想過來,拼命想把工作做好。”回想起剛剛到深圳的日子,杜叢英還記得當初的那份堅定。

當時,在深圳市福田區福南小學,一般是語文老師做班主任。教數學的杜叢英,不僅帶了兩個班的數學課,還擔任了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她説,正是班主任的工作,給了她獨特的研究學生的視角,讓她得以在專業發展、班級管理等方面不斷鑽研、進步。

“湘妹子”杜叢英

“只有當學生喜歡學校、喜歡校園生活時,他們的成長才是遵循教育規律、發自內心的自主成長。”如何使學生們喜歡學校?杜叢英給出的答案是,要讓學生喜歡課堂、教師享受課堂。

杜叢英是追求課堂創新的,“中規中矩”“四平八穩”從來不是她的風格。她常常思考,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有哪些巧妙的做題技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在教學方式上,她聯繫生活實際,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魅力。

在課堂上狠下功夫,在班主任工作中盡職盡責,杜叢英所帶的班,經常名列前茅。靠著這種肯鑽研、愛創新、踏實能幹的性格,她被提拔為該校教導主任。2005年,杜叢英任職福南小學副校長並全面主持課堂教學和改革工作。

引領課改,把課堂打造成育人主陣地

作為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小學,福南小學緊鄰人口稠密的福田村和華強北商業區,如何從城中村學校面臨的各種問題中殺出重圍?

杜叢英認為,課堂教學,是學校辦學育人的主陣地。“城中村的孩子學習差異很大,當時有的班級是大班額,有五十多個孩子,我們就想到了小組合作學習,把孩子的內驅力和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從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杜叢英説。

小組合作學習,該怎麼學?當時很多教師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傳授知識方式,“讓小學生自主學習,這可能嗎?”不少教師私下嘀咕。作為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杜叢英沒有氣餒,而是帶著教師們去全國課改做得好的地方學習,回來後慢慢鑽研。

小組熱烈討論

身為副校長,雖然行政等事務繁多,杜叢英卻一直堅持帶課,這也為她研究課改提供了一個試驗田。她從自己帶的四年級數學課開始,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抓手,重新定義學習,全面改革課堂。

在改革初期,為了打消教師們的後顧之憂,杜叢英在評價上下功夫,教師教材完不成沒關係,學生成績短暫下降也沒關係,學校把評價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去考量,更多地去關注教師做了哪些對學生有意義、對課堂教學推動有作用的嘗試。

結果令杜叢英欣慰。慢慢地,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起來了,自信面貌呈現出來了,與此同時,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各種水準測試中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教育在於喚醒和激勵,事實證明,只要給學生們空間,他們的成長非常快,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是非常強的。”杜叢英説。

在2009年到2013年期間,福南小學以“自主、高效、紮實、靈活”為價值取向,以“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變”為核心,進行了紮實的課堂教學角色研究、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提煉出了課堂教學的福南模式,並在全校各學科進行普及推廣,學校稱此變革為“新方式·新課堂”改革。

在杜叢英的帶領下,福南小學“自主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和研究越來越深入,並在福田區乃至深圳市、珠三角産生一定的影響。2013年她帶領的團隊榮獲福田區“課改特色團隊”的稱號,福南小學也榮獲深圳市課改先進學校。學校每年承擔區、市多次課改現場交流會,對福田區的課改起到一定的引領和推動作用。2015年學校加入“全國自主教育聯盟”,從而形成具有專業高度的課堂研究共同體,福南小學翻開了“自主教育的2.0”新篇章。

借力聯盟校,助推薄弱校走向優質

2016年3月,杜叢英調至福田區下沙小學當校長,擺在她面前的又是一所城中村薄弱校。

當時的下沙小學,學校生源不好,教學品質墊底。早上去學校,杜叢英會提前從家出發,把車開慢一點或者停在學校門前的福榮路上,她看到學校周邊的一些孩子捨近求遠,去周圍教學品質更好的學校讀書。她心想:這些孩子如果能就近入學,就能夠在家多睡一會兒,家長也不用送了,那該多好!

杜叢英上任後召開第一次教師大會,從主席臺上向下望去,教師們個個眼神黯淡,神色倦怠。“教師在生源和教學上沒有成就感,漸漸地就有了職業倦怠。”這種漠然、缺乏信心的狀態讓她心痛,她在心裏暗下決心:下沙小學,一定得變!

如何變?作為教學的內行,杜叢英首先深入課堂,先把教師們的課聽了一輪,熟悉了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素養乃至性格習慣,然後她又查看了學校上學期的學業品質報告,從而下了診斷結果——變化還是應該從課堂教學抓起。

一個薄弱學校想靠內部自發的力量來提升課堂教學,可能還不行,杜叢英想到了附近學校。“當時,上沙小學和新沙小學在教學品質上都比我們好,那麼,我們就借助外力,因地制宜,就把這‘三沙’拉起來搞活動,就叫作‘三沙聯盟’。”杜叢英説。

活力滿滿的孩子們

每年3月份,三個學校聚在一起,進行教學展示等教研活動,通過聯盟推動教學改革。教師們在教學上慢慢有自信了。杜叢英覺得,只和同片區、同級的學校交流還不行,她積極聯繫斡旋,加大和深圳實驗學校、深圳小學等區外名校的交流力度,讓名校名師來帶動教師,提升教學品質。

以三沙聯盟為雛形,2017年2月,福田區教育局攜手中國教育科學院,用共同體模式整合包括下沙小學在內的18所城中村學校,成立全國首個城中村品牌學校創建聯盟。對杜叢英而言,這一做法猶如久旱逢甘霖,與她的辦學思路不謀而合。

聯盟學校定期開展辦學思路、管理方略等專題研討活動,開展校際間“名師互動”活動,共同組織開展觀摩課、學術論壇、教學沙龍和課題研究等活動。借助品牌學校聯盟,下沙小學還與優質校福田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第一小學結成了對子,進一步發揮名校和名師的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對聯盟校骨幹教師、中青年教師,尤其是尚處於教育教學起步階段的新入職教師,予以重點關注、發掘培養,創新推動下沙小學提質升級。

因地制宜,構建“紅樹林”課程體系

杜叢英認為,做校長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學校,要找準學校定位。下沙小學處於深圳灣畔,毗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這所擁有1500余名學生的學校裏,有80%學生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他們的父輩是深圳這座美麗城市的建設者,這些孩子就像深圳灣畔的一棵棵紅樹,堅韌不拔、吃苦耐勞、適應性強。

看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童顏,杜叢英不禁思考:如何基於學校實際情況,發揮現有優勢,進一步提升辦學品質,為更多城中村學校提質升級探索出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課程體系?日夜摸索和思考中,“紅樹林課程體系”漸漸有了雛形。

在下沙小學門口的理念石上,“讓每個生命蓬勃向上”的大字格外惹眼,杜叢英説,學校正是基於這一理念來設計“紅樹林課程體系”的。

創新,首先從體系建設上切入。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下沙小學提出了“三化三重構”的構建策略。“三化”是指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個性化與校本課程特色化。“三重構”則是要求重構學習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引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重構學習資源,學科課程+;重構學習場景,AI賦能,構建跨學科、無邊界學習場景,讓學生跟有價值的資訊源建立廣泛的連接。

在“三化三重構”構建策略的指導下,一套完善的紅樹林課程體系應運而生。正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杜叢英説,這套體系也有著自己的“根”“幹”“枝”和“葉”。

傳統文化課、安全體驗課、陽光體育課、心理健康課等呵護生命的“根”課程旨在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身體,讓孩子們身心健康,煥發生命活力。

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離不開強大的基礎課程建設。為此,下沙小學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地方課程的個性化實施、養成教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體育健康課程作為紅樹林課程體系的基礎和主幹,以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杜叢英和學生在一起

為了培養孩子們各具特色的個性,下沙小學還在體育、藝術、科技等五大領域開發了四十多門校本課程。“這些課程是紅樹林課程體系中最為奪目的部分,它們讓這棵大樹‘枝繁葉茂’,也充分彰顯了下沙孩子生機勃勃的天性。”杜叢英説。

如今,每個週三下午都是下沙小學孩子們的“歡樂時光”。學生們都會穿著彰顯個性的服裝,走進自己喜歡的校本課堂裏學習。

激發成就感,給教師搭建成長平臺

如今,在下沙學校,共有六位教師被評為深圳市優秀教師,一位福田優秀園丁,兩位福田最美教師;教師有二十多人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文章,兩位老師出了個人專著,另外兩位教師攬獲了福田區教學技能大賽特等獎、深圳市一等獎、廣東省二等獎等榮譽。

作為一所城中村學校,來參觀的人們都很驚奇,學校為何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培養出這麼多的優秀教師?這與杜叢英的引領分不開。

在她看來,一所學校的發展力源於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教育是激勵和喚醒,對教師而言同樣如此。

校長老師共齊心

杜叢英不僅深入課堂,關注教師的教學常規、課堂組織能力和師生關係,她還花大量時間,從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入手,和教師一對一促膝聊天。聊教學,聊讀書,聊社會,聊人生,聊教師某個值得反思的案例,聊教師最需要校長幫助的困難……慢慢地,教師們的精神狀態變了,一些思想懈怠的教師卸下了麻木,重新找回了對工作的熱情。

“我們的教師不能做井底之蛙。”杜叢英還經常帶著教師們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聘請知名專家走進課堂,制定教師隊伍培訓及行動計劃。

教師許立幽默的講課風格,讓孩子愛上了她的課。她説:“學校不僅把老師派出去學,還請專家進校園講課,大大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的專業提升幫助很大。”

杜叢英説,作為校長,要把教師拼命往前推,點燃教師的熱情,給他們更多展示的平臺和更自由的空間,把每一位教師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對此,特級教師姚莉頗為感慨。作為年輕教師,姚莉有闖勁兒,有想法,肯鑽研,杜叢英則放手讓她去嘗試、探索。讀書月、綜合實踐、36個校本課程,無一不傾注了姚娜的心血。“在下沙小學,校領導給了我很寬鬆的環境,我在這兒幹得很舒心,也充滿了成就感。”如今,姚莉已經成長為學校的副校長。

生源多了,教師的編制也增加了,最近幾年,隨著四五十位年輕教師的加入,下沙小學的師資隊伍也日益年輕化。

歐陽美嫻是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剛到下沙任教時,杜叢英第一時間走進她的課堂聽課,並在教學風格和專業發展方向上為她指路。歐陽美嫻還加入了學校的“青藍工程”,成為了姚莉老師的徒弟,得到了姚莉的悉心傳教。同時,學校給了她很多説課、曬課比賽的機會,讓她得以迅速成長。

三方聯動,把足球“踢”進課堂

作為校長,杜叢英始終覺得,好的身體素質是在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基。因此,在辦學實踐中,她把體育的地位看得尤為重要。

杜叢英分析,下沙小學所在的下沙村是著名的全國文明村,該社區也是一個熱愛體育運動的社區,有著悠久的足球運動傳統;社區中心廣場建有兩個足球場,可以免費提供給下沙學生訓練使用;至於學生素質,下沙小學的孩子普遍能吃苦;學校體育課的組長趙剛恰好是足球專業的。天時地利人和,足球成為下沙小學發展體育的突破口。

“小學校園足球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對足球的熱愛,通過足球訓練和必要的比賽來激發孩子勇敢頑強、團結協作的品格。”杜叢英説。

孩子們在綠茵場上馳騁

如今,在下沙小學,班班有足球隊,而且規定必須有女隊員。學校已經形成以學校為主體,家庭和社區積極參與協助的校園足球推動形式。

學校實施課堂打基礎、訓練強技能、競賽激興趣的多層次足球訓練模式。“把足球踢進課堂”是下沙小學對體育課堂教學一項重要改革。學校1至6年級學生,每班每週一節足球課。學校還創新組建了由班級隊、年級隊和校隊構成的“寶塔形”足球隊,全校參加足球運動訓練的學生比例高達49.7%。

同時,以賽帶練,學校組織“校長杯”“班級單迴圈賽”等各類校級足球賽,積極參與“精英杯賽”“佛山無影腳杯全國賽”等市足協舉辦的各種比賽,在競賽中激發學生對足球的興趣。

令杜叢英意外的是,學生家長的參與率也非常高。據調查,下沙小學97.5%的家長支援孩子參加足球運動,他們利用節假日,全程陪同孩子參加競賽與訓練。家長還自發建起網路平臺,發佈賽事資訊,展示學生、教師和家長比賽的照片、感想、繪畫作品等。

好哥們兒

足球教育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從校醫室統計的數據看,近年學生感冒人數逐年下降,肥胖學生數量越來越少。不僅如此,杜叢英還大力打造校園足球文化,形成了以足球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課程——

音樂老師把音樂與體操進行融合,編排了創意足球操;美術老師在校長杯賽季時,組織學生設計班級隊旗、LOGO、手抄報等比賽活動;科技節創意製作季,孩子們用雞蛋殼製成足球比賽場景,用軟陶製作了大力神盃……

2019年,下沙小學喜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特色學校,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親臨下沙小學調研校園足球活動。該校被譽為“深圳小梅西”的學生歐陽佳鑫,2018年代表中國出征世界少年足球杯賽,2020年8月參加科勒杯足球賽獲深圳區冠軍。

面向未來,STEM教育促進“科教融合”新生態

“杜校長總是站在很高的高度去辦學,想得很長遠,眼界比別人都要廣。同時,敢想敢拼,總是能將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姚莉評價道。

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這也是杜叢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杜叢英看來,未來的教育發展,離不開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全面變革教育的形態與流程,全方位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認知的需要。

於是,在杜叢英的帶領下,學校充分利用紅樹林這一區域資源,基於“環保、生態、科技”的理念,打造紅樹林STEM教育特色,從紅樹林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等城中村孩子原本比較薄弱的學科有機融合,培養他們解決問題與創造發明的能力。

“我們依託紅樹林濕地,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去發現一些現實的問題,比如水質的保護、濕地的保護、鳥類的保護等,然後再引導他們做一些跨學科的項目式的研究,將人工智慧和資訊化深度融入其中。”杜叢英介紹,紅樹林STEM課程由四部分組成:培養編程思維為主的互動植物模型課程,探索AI科技的鳥類模型製作課程,以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為主的濕地生態圈設計課程,以及與物聯網相結合的水資源保護課程。

比如,在《VR揭秘紅樹林》一課中,老師帶學生一起揭開紅樹林神秘的面紗,把VR與PAD巧妙結合,通過真實的三維空間引領學生探秘紅樹林中生物的有關問題,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科學、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

成效令人欣喜,學生們利用電腦編程、協作“智”造了“智慧花園”——自主調節澆水量,自動為遊客介紹花草,學生還設計了能感應行人路過的節能炫彩路燈。其中紅樹林噪音自動警報器在全國展示會上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學校無人機代表隊在深圳市無人機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第一名。學校申報的課題《下沙小學紅樹林STEAM課程研究》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科研課題,學校成為STEM教育和廣東省資訊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在杜叢英的帶領下,從2017年開始,全校教師均用平板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動態評價、課內外跨平臺立體化互動交流。2018年1月,學校在福田區面向全國舉辦的“課堂革命 福田表達”展示活動上,面向全國展示資訊技術支援下的智慧課堂獲得巨大成功。

杜叢英與孩子們一同參加活動

30年的教育生涯裏,杜叢英不斷探索,帶領一所又一所城中村薄弱校走向優質。問及辦學秘訣,杜叢英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的赤誠的心,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真正為孩子的未來發展考慮,看到每位師生身上閃耀的光芒。

“我愛下沙小學”

“我任教20多年的福南小學是一所城中村學校,巧合的是,接手的下沙小學也是一所城中村校。外來務工人員是一群來深的追夢者,他們更渴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我而言,更該以‘未來學校’路徑賦能城中村校,用最具人文關懷的教育故事,實現這所城市最讓人振奮的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杜叢英的身上閃著自信的光彩。

30年來,杜叢英的教育初心始終不曾改變。這位富有教育情懷、心中時刻裝著師生的教育實干家正大步走在教育探索和創新的路上,她信念堅定,步履不停,她心中的“讓每一個生命都蓬勃向上”的教育目標也正在成為現實。(文/林嶼 圖/深圳市福田區下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