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 | 馬建紅:在一所從零開始的公辦學校,用體制創新打破傳統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玥 | 時間: 2021-06-16 | 責編: 羅天林

2014年驚蟄伊始,春風浩蕩,在産業升級的強大吸引作用下,外來人口不斷涌入深圳。人口持續增加帶來的挑戰與日俱增,公辦學位需求迅速增長,深圳市政府發佈了未來五年十二項重大民生工程——“基礎教育工程”便是其中一大亮點。

2016年,地處深、莞、惠三城地理幾何中心,南接原特區羅湖、鹽田的深圳市龍崗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新增1.29萬個,居全市各區之首,位於大運新城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龍崗大運學校”(以下簡稱“華附大運學校”),應運而生。

大運學校全景

近日,中國網教育頻道來到華附大運學校,訪問校長馬建紅。五年來,在馬建紅的帶領下,學校辦學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全校師生在教育界屢獲殊榮。

在訪問中,馬建紅多次提到自己的“阿Q精神”。在面臨種種危機時,憑著這股精神,她一次又一次化危為機。

一 困難是改革最大的動力,教育挑戰一路升級

今年,是馬建紅擔任華附大運學校校長的第五年。2015年她參與籌備學校,一年後,華南師範大學面向全國招聘附校校長,加上愛人身在廣東,馬建紅稍作考慮後,就從杭州辭退了編制內的工作,前往深圳。

相較于深圳原經濟特區,深圳市龍崗區彼時還處在“關外”的位置。近幾年,龍崗政府大力發展大運新城,提出“高端引領、高端集聚、創新驅動、創新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引入很多知名大學。距離華附大運學校左側300米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此外還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在中國職業院校中排名第36位的深圳職業資訊技術學院等,知名高校的匯聚提升了整個大運新城的文化層次。

有了書香環境的加持,華附大運學校加速成長,新機制教學改革更激發了無窮能量。然而,回溯馬建紅最早研究課堂改革的起因,其實不只是出於信念和才情,用她自己的話説——“是被逼的,困難是改革最大的動力。”

書香環境

1.從老師到校長的開拓之路

馬建紅畢業于杭州師範大學,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留任附屬學校做教研工作。2008年,杭師附小成立教育集團,在錢江新城開辦新校區(杭師附小錢江校區)。由於頗具創新意識、迎難而上的個性,她被領導推薦去做新校執行校長。那時,教育界對“名校辦新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少有探索。從普通教師一下子升級為學校的管理層角色,對馬建紅來説,期許和挑戰並存。

馬建紅帶著一群年輕而優秀的老師共同摸索。“第一年辦學真的很艱難,才收了56個孩子。我們本區的一位副校長,因為信任,把他的孩子送過來了,後來這個孩子物理競賽入選國家隊,被保送到北大,還有不少我大學老師也把他們的孩子送過來。我當時是很“阿Q”的。我跟老師們説,‘學生數量不是問題,關鍵是看誰把孩子送過來。’”杭師附小錢江校區第一屆20余名畢業生中,有3名考上了杭州外國語學校,“這個比例,從杭州外國語學校在全市的錄取指標來看,是相當優異的。”

校長馬建紅髮言

後來的三年時間裏,馬建紅帶領杭師附小錢江校區發展為區裏最熱門的一所學校,不僅合併了旁邊的學校,周邊房價也漲了七倍多。而後,馬建紅獲得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教育廳聯合頒發的“浙江省春蠶獎”,表彰其在名校集團化過程中的探索之功。

2 “有了小孩後,才真正讀懂學生”

身為華附大運學校的校長,馬建紅對學生總施以設身處地的關懷,但她從強硬地命令學生到真正讀懂學生,也經歷過觀念的轉變期。

馬建紅初做老師時意氣風發,管理學生的方法也簡單粗暴。她曾因為學生作業沒做好,給家長打電話説:“我估計他可能到7點作業都做不完,你給他送個飯。”如今再談起那時候的工作狀態,她不免自嘲道,“那時候還以為是對學生負責任。”

2017年六一兒童節活動

態度的轉捩點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馬建紅髮現,要讓孩子做作業,先要引導他願意去做。後來馬建紅帶班,就開始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下功夫。比如一節課上三十分鐘,馬建紅一定會留十分鐘給學生們做作業,做得快時還能點評一下。後來學生們經常向老師討作業,但只有表現好的學生才能拿到作業單,有機會跟老師單獨交流。如此一番激勵操作後,孩子們漸漸喜歡上了做作業。

3 怎樣辦好一所不被看好的學校

在華附大運學校開辦前一年,龍崗區有兩所學校在新體制辦學上打頭陣,但因種種原因,家長們頗為失落。時值深圳大力興建公辦學校,由於新體制學校的老師是沒有編制的,因此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不高,受到大眾的普遍質疑。

馬建紅頂著這種壓力,前往深圳,培育華附大運學校這顆還未發芽便不被看好的種子。

第一次校長見面會令馬建紅記憶猶新。家長一齣場就是各種犀利提問,給了馬建紅和老師們不太友善的“下馬威”。見面會後,馬建紅安慰年輕老師:“沒有強大之前,我們的努力他們沒看到,我們就‘呵呵’。等有本事把它做好了,到時候我們再‘哈哈’!”在質疑聲中,馬建紅的“阿Q精神”為老師們帶來了希望。

團隊創建初期尤為辛苦。馬建紅説,“我的頭髮就是在那段時間變白的。”由於華南師範大學指導辦學的思維、規律與企業不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眾對新體制學校的不信任。起初人們也對學校抱有誤解,將辦學品質與師生的基礎薄厚結合在一起,而大運學校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2017年華附聯盟工作室掛牌儀式

談起學校從前的生源情況,馬建紅感慨道,“沒有料到孩子們的基礎這麼薄弱。”深圳市的積分入學政策以60分為基礎分,大運第一年入學基礎分是61.2分。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基本來自周圍的新打工者家庭。

華附大運學校招收的第一屆初一學生,入學成績排在龍崗區41所公辦學校的最末位,到第一屆中考時,他們的畢業成績從第41位進步到第30位。第二屆中考,位列區內第14位,且語文、歷史單科成績排名進入前三。這份跨越4年的成績單讓馬建紅更加堅定自己的治學方向——以教師專業成長為核心。

現在的學生中,有香港中文大學孔雀計劃的孩子、教師家庭的孩子、新打工者的孩子。多元的家庭背景匯聚到孩子身上,碰撞出多彩的互動。這段辦學經歷也豐盈了馬建紅的學生觀,她意識到學生生而不同,而不同層次的孩子皆能不斷超越自我,這成為她堅守的信念。

二 校園之於學子,是風為樹木塑形

訪問當日,馬建紅向記者介紹學生們展出的書畫、海報、手工藝作品。文化墻還展示了“大運之星”候選者們的個人海報,包括簡介、榮譽、座右銘等,從海報可以窺見每個小朋友未來的志向。一年一屆的“大運之星”代表了大運學子的最高榮譽,全校1800多位學生要過關斬將,通過講故事、演講、拉弦樂等才藝展示,以及社會實踐、志願活動等環節的遴選,最終有10位學生可以獲得“大運之星”的稱號。

華附大運學校總面積不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更小。全校教職工共120多人,而包括廚師在內的職工只有11人,保潔員只有2人。因此學校便出臺了一些特別對策。公共活動空間不夠,學校就把部分停車位利用起來,提倡老師們通過拼車等方式通勤;教學樓內的場所由學生自己維護運營,還會設立衛生包乾區、美術包乾區等,既提高了孩子的參與性,同時也是一種勞動教育。

學生美術作品

最核心的還是學生的課堂。學校對課堂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學生有沒有進步發展。學校的實驗課、口語交際課、人機對話課等很受歡迎,學校還為學生們提供一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探究機會,希望做到“讓課堂看見學生,追尋深度課堂”。學生作業是體現選擇性、分層性、時代性的校本作業,而不是教研式作業。作業中有很多資訊題,不同的孩子可以選擇不同的板塊來做,這對老師也是挑戰。

華附大運學校的課堂變革始於2017年,當時由於課堂灌輸蔚然成風,馬建紅決定開設校級公開課,面向社區、家長和兄弟學校開放。時至今日,華附大運學校每間教室後面,依然設有專門用來聽課的座位,管理層、學校來賓,都可以走進任何一個課堂去聽課,隨時提出建議。

在馬建紅看來,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急不得的,自有它的週期性和規律性。教師最難解決的問題,不是備課或研讀教材,而是去讀懂學生,而且要能夠從畢業後孩子的發展,反觀自己的教學思想。

讓課堂看見學生

學生發展中心設計了一個幸運銀行的玩法,寓意越努力越幸運,比如一個孩子每天不遲到、做家務等,就會得到幣子,幣子攢到一定數量後,他可以兌換和最喜歡的老師合影、看電影的機會,還可以帶上全家直系親屬與校長在食堂共進午餐,費用都由學校出。午飯屬於銀行裏比較貴的項目,基本要攢上一個學期。幣子還可以用來考試升級。有的孩子平常成績都很好,但某次考試突然發揮失利,看到成績報告單上一排“優秀”中只有一個刺眼的“良好”,這時可以拿100個幣子來換一次升級。

由於學校體制特殊,華附大運學校備受矚目。馬建紅始終覺得被關注是好事情,因為它能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最近學校開展了很多交流活動,每一次交流都會帶給學校反思,對學生也是一種歷練。

馬建紅校長與學生

三 創新體制反映在內部管理的強大優勢

對於大眾而言,華附大運學校是一所完全的公辦學校——學區入學、積分入學、不收學費等等,但從內部體制機制來看,這所年輕學校與普遍意義上的“公辦”存在質的差異。

馬建紅從杭州來到深圳辦學,有三句話很吸引她。一是“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二是“變宏觀管理為微觀管理”;三是“變教育管理為教育治理”。而體制創新思路,給了馬建紅更大探索和嘗試的動力。

首先,馬建紅在薪酬方案上進行調整。“按崗定性、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簡單12字的分配原則,是新體制帶來的最大好處,也是老師們在沒有編制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進入大運的原因。

“優秀的老師往往工作效率高,那麼他就可以承擔更大工作量。”馬建紅解釋道,在公辦學校,老師做多做少很難區分開,但在大運,有體制機制托底,老師們帶的班數不同,薪酬差距是比較明顯的。

優秀教師

在工資方面,華附大運學校制定了有等級的年薪制,不同級別薪酬不同。如果老師一直沒有進取之心,哪怕教齡再長,工資也不會上漲。

很多傳統公辦學校都是“教而優則仕”,幹部難免佔用老師的資源,如評職稱、優秀教師名額等。但在華附大運學校,幹部有幹部的晉陞體系,教師有教師的發展體系,兩條路線互不交叉,避免了很多問題。

職工也有屬於自己的晉陞體系,薪酬與學歷成正比。大運傾向於培養複合型人才,一名職工的文化水準越高,能夠勝任的崗位更多、對學校的貢獻越大,大大提升了職工自身的價值感。

一次口語練習時,外教讓大家描述一樣東西,每人依次在前一人的基礎上增加形容詞並完整復述,傳到最後一位是學校的保潔員盧阿姨,她把一長串英文句子準確記住並復述了出來。馬建紅和老師們被盧阿姨所激勵,馬校長隨手發了一條朋友圈,收到上百個評論點讚,甚至有媒體要將盧阿姨包裝成網紅。盧阿姨回絕了,她説,自己學習英語只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盧阿姨的好學只是學校精神面貌的一個縮影,反映了大運在教職工精神培育方面打下的紮實基礎。

備課組會議

新機制下,學校自主管理較為靈活,可以突破公辦學校對幹部的年齡、職稱、教齡等要求。華附大運學校最年輕的幹部,從事教育還未滿兩年。

領導的選舉遵循“任人唯賢”,基本條件是要做過管理崗位,有一定協調能力和管理能力。競聘講演時,學校請來專家評委,從學術性和專業性的角度進行投票。馬建紅説,“我們始終認為你只有做得好,才能説得讓人感動,如果沒有真正體驗過,即便語言很華麗,也是缺乏説服力的。”

華附大運學校的幹部整體比較自由,幸福感也較高,這也是體制帶來的優勢。馬建紅給幹部的設定是,每人分管一塊工作,可以在自己的天地裏盡情發揮。路徑自由、思想自由,但標準和要求是高的,如果有損學生發展、增加老師負擔、又沒有促進師生發展的方案,肯定會被否決。

馬校長和華老師進行聽課指導

華附大運學校傾向讓老師專注于純粹的教學事務,儘量減少行政事務性的工作。近幾年,學校把重點放在教師建設和專業發展建設,通過教師的發展,去抓教學的過程性管理。

教學過程性評價分幾個層次進行。一是備課組和學科組層面,他們會關注課的專業性,聽課後提一些建議等;二是年級組層面,華附大運學校的年級組全部是中層幹部,會聽不同學科的課,更多關注課堂的有效性;三是學校層面,馬建紅與外聘督學老師專門負責聽全校的課。三個層面多輪聽課後,為教學過程出一個綜合評價。此外,也有對老師教案、教學設計等基本功的考核。

教學結果的評價分為考試與考核兩大方面。華附大運學校對每個老師都有教學品質的考核,考試學科是看考試成績和學生對老師的認可度兩方面,如果一位老師把成績抓得很好,但犧牲了孩子很多時間,或者採用很強硬的方式追求好成績,那麼他的學生認可度是不高的。雖然中考科目的考試成績會佔較大比重,但學校也會讓老師認識到,同事之間的合作,學生、家長的滿意度,以及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校後的持續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評價要素。

華附大運學校開辦初期,有個班級調皮的孩子比較多,但他們上體育課時卻很乖,不像別的班那麼鬧騰。後來學校發現,班裏孩子跟體育老師很要好,於是就請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整個班級的精神面貌果然煥然一新,孩子成績也大幅提升。

體育課

華附大運學校的班主任是沒有學科界限的,每個學科老師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也從不同角度影響著班級的氣質:體育老師一般情商很高,所以帶出的班級特別陽光;地理老師做班主任,會帶孩子們去做有趣的實踐活動;歷史老師懂哲學、通古今,會用發展的眼光和追溯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班主任群體更自由了,班級的樣態也更多樣化。

“培養學生的內驅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培養出有愛的老師。”馬建紅在華附大運學校辦學,學校的心理與健康評分年年排第一,引起了深圳市心理健康委員會理事長吳躍文的關注。他找到馬建紅,想了解數據背後的原因,馬建紅回答他,“只有一點,學校管理對老師好一點,老師就對學生好一點。”

操場上的學生

四 曦光霽曙物,辦學體制改革回首與展望

去年教師節,馬建紅收到一封封畢業孩子的來信,信中回憶了他們在大運校園的點點滴滴,包括與校長共進午餐的場景。這些校園記憶成為美好時光,在她的心底熠熠生輝。

回首辦學歷程,馬建紅最深的感觸是,“一個學校的發展史是教師的發展史,更是教師團隊的發展史,與其費盡心機地尋找優秀老師和幹部,不如花點時間把當下的教師團隊培養好。在有悟性的團隊裏,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但團隊內部互補,再共同作用於學生,對孩子來説就是完整的。”一名老師可能只探索出幾條路徑,但如果整個團隊一起探索,路徑就會更加寬闊。

快樂奔跑

“現在很多學校辦學會比較拘謹,覺得要去參觀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同元素結合的結果,可能你不具有這些元素。像大運新城的幾所學校,其實走的路都不太尋常,在過程中發現好像也能成功,就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在馬建紅看來,現在的學校在體制改革上可以更大膽一些,不設固定軌道,只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做好調研與反思,在“大膽”和“小心求證”之間,是可以實現平衡的。

華附大運學校的新體制集公辦、民辦學校之所長,將公辦學校人員、經費、生源的穩定性,與民辦學校用錢、用人、體制的自由度結合,在教育領域開啟了一片新天地。“曦光霽曙物”,對於建校5年、教師平均年齡27.8歲的華附大運學校,“年輕”不是一項弱勢,它意味著後生之力,也意味著迎著晨曦、充滿朝氣的勃勃生機。(文/孫玥 圖/華附大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