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防沉迷不能只限制遊戲時間

來源: 消費日報 | 作者: 幽月 | 時間: 2021-06-11 | 責編: 徐虹

6月1日起,未接入防沉迷系統運營遊戲要停止運營。但在各項規定之外,依舊有許多關於家長與客服人員發生爭執的報道。防沉迷系統早已成為遊戲登陸的必經關卡,通過身份認證來實現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充值金額的控制,看似完美,但漏洞依舊存在。

筆者注意到,網路上關於“如何破解系統限制”的貼子不勝枚舉。想要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解決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防沉迷系統的時長限制功能,學校、家長、平臺都需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入手,真正做到防沉迷。

系統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青少年為破解防沉迷系統的設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也對相關平臺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甄別出使用者是未成年人。讓系統“活”起來,意味著相關平臺要不斷地開展調查,進行分析,逐步完善相關漏洞。身份認證、充值支付時的人臉識別或許可起到一定作用,但也需家長配合“不搗亂”,畢竟,借用長輩“臉”來通過認證的新聞報道也有不少。

而家長做為孩子的監護人,除法律上的意義外,更多的體現在與孩子的相處和陪伴上。孩子出現網路沉迷現象時,家長理應從自身角度思考,是否家庭環境出現問題。儘管外部各類平臺有防沉迷系統的限制,但家長又是否了解這些項目的存在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了解孩子所想,要比限制他們所做,更有意義。創造一個友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與家人的相處多於虛擬網路,又何來沉迷一説?

學校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青少年在校活動時間往往高於家庭。在這段時間裏,讓青少年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交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並不誰。但事實上,學校在教學之餘很少會有相關活動的安排,或僅僅是走流程。在教學中加入相關內容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們能主動尋找自己的興趣,學會安排時間,也就不會出現沉迷現象。

在技術之外,防沉迷更多是從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出發,家長和學校的引導也極為重要。我們不能僅認為限制時長就完成了防沉迷,面對青少年對網路的“依賴”,從根源入手,打“心理戰”或許更好。(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