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創新周看點】邁向網際網路的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歷程回眸與展望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5-27 | 責編: 羅天林

5月23日-29日,「科技教育·創享未來——第七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在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舉行。5月25日,平行論壇3“邁向網際網路的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歷程回眸與展望研討會”成功舉辦。

當前,站在“網際網路+教育”過去十年與未來五年的交匯節點,推動資訊技術成為教育教學內生性變數的努力正成為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實踐取向。資訊技術教育應用正從單要素突破向系統化推進層面邁進。面對我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發展進程,如何實現面向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資訊化創新引領?如何推動“網際網路+教育”對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的支撐等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議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教學中心聯合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共同舉辦“邁向網際網路的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歷程回眸與展望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導、權威專家、改革先鋒區域和學校代表、優秀企業等參與研討,共同回顧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成就,共同展望未來五年教育資訊化高品質發展路徑。

本次研討會由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張艷玲主持。她介紹到,本次研討會將回顧和還原2010-2020過去十年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歷程,思考和展望2021-2025未來五年邁向網際網路的教育資訊化高品質發展路徑,研討教育資訊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時代內涵,明晰教育資訊化邁向網際網路+教育的必然性,研判新發展階段“網際網路+教育”的實踐價值和引領方向。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研究室主任 張艷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李芒在致辭中指出,現在教育資訊化融合發展遭遇深度挑戰,“網際網路+教育“生態正發生深刻變化,已呈現生態化、動態化及治理引導發展的新格局。未來我們要規範“網際網路+教育”生態科學發展,引領“網際網路+教育”實踐價值,有效發揮“網際網路+教育”對教育資訊化促進教育發展的“支撐”與“引領”雙重價值。最重要的是,要堅守以人為本、公益性的原則,彰顯生命價值,使“網際網路+教育”走向科學、理性發展之路,切實推進教育資訊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進程。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李芒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董事長楊丹在致辭中談到,教育資訊化推動著教育生態系統大刀闊斧地重構。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會更加廣泛地連結政府、院校、學校、教科研機構,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圈,繼續完善教育創新平臺機制,發揮引領作用,利用中心“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推動企業與學校資源的整合,助力新階段教育資訊化與“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董事長 楊丹

專家引領 高瞻遠矚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作《教育資訊化與“網際網路+教育”實踐回眸與展望》主題發言。李志民從教育資訊化的十年曆程、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教育的本質屬性、網際網路的本質屬性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從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歷程來看,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被社會裹挾著的。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支撐和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發揮得不夠。“網際網路+教育”面臨著很多問題和矛盾。從教育的本質屬性出發,李志民認為線上教育本質屬性是傳授知識和技能。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李志民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李芒以《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學校》為主題進行演講。李芒首先介紹了阿爾特學校、薩米特公立學校等多所國外創新學校的辦學及育人模式。他表示,在教育教學中,技術應用、智慧演算法不能解決所有教育需求,特別是非智力技能、三觀培養等方面,還須主要依靠人文因素推動。我們要重點關注到教育資源分配的矛盾,強調教育的公益屬性,提升解決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李芒

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主任汪瓊發佈了《中小學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指數》,旨在確定資訊技術教學應用的可比數據指標體系和收集策略,引導和推動學校合理、有效地運用資訊技術。汪瓊向在場嘉賓和觀眾展示了《融合指數》的三個“一級指標”和十個“二級指標”,其中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學校層面的重視度、教學環境的準備度和教學應用的成熟度。汪瓊表示,指標定型後可以將數據採集和學校系統結合起來,與學校數字大腦模型建設結合。

北京大學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汪瓊

北京市教委教育資訊化處副處長田鵬向在場領導與嘉賓介紹了《北京教育資訊化發展進程與“十四五”發展規劃設想》。田鵬從教育資訊化統籌推進機制、典型案例與重點工程、形式要求與問題分析、“十四五”資訊化工作思路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目前北京市教委資訊化工作開展的重點方向和舉措。他表示,北京教育資訊化將圍繞“素養為先,融合創新,優質協同,首善引領” 四個核心理念,把資訊化作為支撐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舉措,將積極完善和落實每一項資訊化工作,全面統籌推進,利用新技術破解新問題、開拓新局面。

北京市教委教育資訊化處副處長 田鵬

視源股份未來教育集團(希沃)副總裁魏振水以《e生態,易學習——智慧教學工具常態化應用的思考》為主題進行演講。魏振水認為,應用工具互聯、常態數據互通是資訊化的基礎;企業是教育資訊化重要的參與者、推動者;産學研用融合,是教育資訊化的必由之路;常態化應用是教育資訊化實施的重要遵循;K12階段教師是教育資訊化最重要的支援對象。

視源股份未來教育集團(希沃)副總裁 魏振水

圓桌論壇 思想交匯

圍繞活動舉辦的背景以及計劃探究的議題,本次研討會設置了主題為《以網際網路教育生態助力教育資訊化高品質發展》的圓桌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教育企業家共同就該主題進行探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李玉順擔任了圓桌論壇主持。他談到,“網際網路+教育”帶來的是一場顛覆性意義上的教育變革,為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發展及核心素養落地實踐帶來技術普適賦能的教育實踐新境界;網際網路教育生態已成為教育資訊化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動資訊技術面向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場景融合的途徑,加速資訊技術成為教育教學變革內生性變數是當下價值追求。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慕課發展中心主任 李玉順

東北師範大學資訊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曉中結合自身從事教育資訊化一線的工作經驗,談到網際網路促進了教育的變革,網際網路促進了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建立。這個學習型社會帶來了教育的思維體系、行為體系、話語體系的改變,也帶來了教育形態的變化——從知識的教育轉向智慧的教育。他認為智慧教學在網際網路時代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形態,要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課程的教學規律,創設使學生認知可視化、思維可視化、結果可視化的學習環境。

東北師範大學資訊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劉曉中

中國資訊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丁書林談到,人們對現在的教育資訊化的認知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容易將社會資訊化與學校教育資訊化混淆。現在大量教育資訊化只是在傳統的平臺和資源下,在不斷強化我們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育資訊化要走入一個新的空間,實現時間和空間、教學和課程、目標和過程、角色和資源者四方面的重構。還要把老師看成是一種條件性的資源,老師教育技術的能力首先不是技術能力,而是教學的設計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資訊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 丁書林

北京師範大學遠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鄭勤華認為,“網際網路+教育”實際上是網際網路帶來的一個新的空間。在這個新空間中,我們利用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去重構教育。目前的實踐活動比較重視網際網路技術,弱化網際網路思維。他表示,要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去改造教育才能談到所謂的“重構”,目前關於重構的話題中大量討論的實際上是校內的教育,我們需要把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體制內的教育和體制外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內容納入到重構教育的考慮範圍內。

北京師範大學遠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鄭勤華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信息辦主任楊清介紹了東城區在促進教育資訊化方面的做法和實踐。他談到,東城區建設“智慧教育示範區”的“1+7+N”構架。“1”指的是數據大腦,在數據大腦建設中把教育數據全方位匯集和使用,實現數據的數字化、網格化。與之配合的是未來“7項工程”和“N所未來學校建設”。東城區致力於加強具有時代特徵的教育數據生産力,完善生産關係,發揮教育行政在智慧教育中的先導作用。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信息辦主任 楊清

洋蔥學院CEO楊臨風談到,網際網路與教育的融合意味著變革,變革的核心是課程教學變革、老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變革。一旦涉及到變革,背後會産生出很大的成本——除了硬體成本還有非常大的隱性成本。資訊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點要圍繞學生,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資訊化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認知能力的升級。同時,政府也要有統籌管控機制,使資訊技術設備成為社會可信賴的、學生能自主學習的設備。

洋蔥學院CEO 楊臨風

李玉順最後總結道,通過五位嘉賓深入教育的實踐和反思,能夠感受到邁向網際網路資訊化的前瞻進程,一方面是當前重構性的進程在加速,另一方面是這種重構正在賦能技術新的力量,為教師資訊素養和能力提升助力。未來的5年、15年,教育資訊化面向網際網路深度發展會加速服務於提升國家、省市、學校層面的治理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服務於教師常態的教學實踐。

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