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深入推進我國道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23-2027年)

發佈時間: 2024-04-02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9-2023年)》實施五年來,經過全國道教界的共同努力,《綱要》得到了有效的貫徹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道教中國化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道教中國化走深走實,不斷提高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水準,現制定《深入推進我國道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23-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增進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五個認同”為目標,在保持道教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的前提下,促進教義教規、管理制度、禮儀習俗、行為規範等方面守正創新,堅持我國道教中國化方向,著眼道教健康傳承,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更好地團結廣大信教群眾一道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闡釋、弘揚道教教義教規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內容,用信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語言予以詮釋,引領廣大信教群眾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支援者、自覺維護者和積極踐行者。

——堅持道教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道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義承載和體現道教理念,歷經千載,亙古彌新,是道教特色之所在,氣象之所在,智慧之所在。要堅持傳承弘揚道教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激發內源動力,堅持正道正行。

——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繼承隨方設教、與時偕行的傳統,踐行道教艱苦樸素、持戒守規的傳承,堅持弘道利生、濟世利人的思想,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和社會進步要求的教義思想、戒律體系、人才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守正創新,促使道教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堅持全面從嚴治教。深刻認識全面從嚴治教在促進道教健康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制度執行,完善監督機制。以加強自身建設為著力點,不斷加強道教信仰建設、組織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等。牢固樹立國法大於教規的理念,提高依法依規開展道教工作的能力和水準。

——堅持文化潤教。道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應時代發展,契合社會進步,秉持包容、創新的態度,充分挖掘道教在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生態環保、醫藥養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找準道教與當代社會適應的路徑,不斷弘揚道教優秀傳統文化。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思想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政治自覺

1.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系統全面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弘揚道教愛國愛教優良傳統,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提高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在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升國旗儀式,厚植愛國情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期間,組織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活動,引導道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緬懷先烈,激發愛國熱情。挖掘道教宮觀中蘊藏的紅色資源,支援道教界通過舉辦活動、設立展陳室等,展示道教界參與革命、建設、改革等擁黨愛國事跡,探尋紅色記憶,開展紅色教育。

3.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宣傳教育。結合憲法宣傳周和“宗教政策法規學習月”等活動,宣傳黨的宗教政策法規;通過組織道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收看視頻講解,參加知識測試、學習培訓、交流研討等形式,深入學習宣傳憲法、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學習《宗教事務條例》及其配套辦法,引導道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進一步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4.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拓展宣傳手段,加強內容解讀、理論闡釋,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深入挖掘、積極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符、精神一致的教理教義,對其做出符合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的闡釋。引導道眾和信眾增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自覺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二)全面加強自我建設,提升自我管理水準

5.加強道教思想建設。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加強道教教理教義體系及核心理念的研究和提煉。繼續推動新時代道教教義思想闡釋,系統梳理和研究構建當代道教教規和戒律體系,形成階段性成果。繼續組織玄門講經巡講活動,堅持道教界學經講經優良傳統,鼓勵教職人員持誦經典、研究經典、宣講經典。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講解經典,設定主題,確保玄門講經巡講活動成效。

6.完善團體建設。貫徹《宗教團體管理辦法》,加強道教團體自身建設。建設民主、精幹、高效、責權清晰、管理有序的道教團體,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強化團體駐會班子建設,按照政治上可靠、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標準,配齊配強高素質領導班子。重視開展調查研究,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提高制度執行力,確保地方道教團體將中國道教協會的工作部署落實到位。支援尚未成立道教團體的省(區、市)在條件成熟時成立相應的道教協會,為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提供有力組織保障。利用數字化賦能,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以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實現數據資源共用,提高協同工作能力。

7.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會長會議、理事會議、常務理事會議、駐會領導班子會議、專委會會議等決策議事制度,建立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體制機制。落實《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修訂《道教教職人員認定管理辦法》《道教宮觀管理辦法》等制度,明確當代全真派清規戒律,完善正一派授籙制度、規範其傳度管理,探索將散居正一派道士納入管理有效方式。健全網際網路宗教資訊服務相關內部管理制度,引導道教界依法依規治教。

(三)落實全面從嚴治教,維護道教領域和諧穩定

8.嚴格道教教職人員管理。完善道教教職人員準入機制,嚴把入口關,嚴格按照《道教教職人員認定管理辦法》認定和管理教職人員,從源頭上防範不合格人員進入教職人員隊伍;運用好教職人員退出機制,形成能進能退、有入有出的良性工作模式。健全道教教職人員個人檔案,用好全國道教教職人員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建立教職人員綜合評價機制,把教風表現納入評價指標,加強宗教政策法規和道教教義戒規的考核;將全面從嚴治教納入道教院校課程和道教教職人員培訓的重要內容。

9.規範道教活動場所管理。全力貫徹落實《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等法規,杜絕商業資本介入道教領域、承包道教活動場所,防止“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健全道教活動場所民主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道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辦法;落實財務管理規章制度,規範財務行為和接受境外捐贈行為;指導各地道教活動場所根據實際,制定為信教群眾服務的種類、項目、內容和收費標準;明確場所內經銷道教用品、文創産品性質,杜絕收費超標、過度包裝、炒作行銷等現象,維護好道教宮觀的清靜莊嚴。

10.規範道教活動管理。明確道教活動的各方責任,滿足信教群眾正常需求,確保道教活動規範有序進行,抵制各種非法活動。本著小型、簡便、就近的原則舉辦本地道教活動,依法依規開展大型道教活動;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不向未成年人傳教,不組織未成年人參加宗教活動。

11.健全教風監督機制。落實《道教宮觀規約》《道教教職人員行為規範》等規章制度,不斷凈化道教隊伍。發揮好中國道教協會教風監督委員會和教風督導員的作用,加強對地方教風的監督。開展教職人員隊伍清理整頓工作,從嚴處置、清退不遵規守戒的教職人員。建立健全道教教職人員懲戒機制,對嚴重違規犯戒被撤銷道教教職人員身份者進行公示通報,形成“一處犯戒、處處受限”的懲戒效應;完善道教教職人員網上查詢系統,接受社會和群眾的廣泛監督。

12.持續開展崇儉戒奢教育活動。加大教內的宣傳教育力度,鞏固崇儉戒奢教育活動成果,倡導節儉惜福、淡泊名利的道教風尚,踐行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依法依規開展道教活動,杜絕鋪張浪費等不正之風。

(四)弘揚道教優秀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13.深入實施道教經典古籍整理工作。推動實施《中華續道藏》編纂出版工程,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指導地方道協完成道教活態文化影像資料整合課題,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利用。支援各地道教協會、道教院校、道教宮觀開展道教經典古籍整理、研究、闡釋等工作。

14.開展道教文化研究。支援各地道教界召開研討會、座談會、設置研究課題,就道教中國化的學理和實踐路徑等問題研究探討。挖掘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傳統美德,以及和諧包容、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等,彰顯道教思想文化的時代價值。

15.拓展弘揚道教優秀傳統文化渠道。以文化項目推動道教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有效盤活道教文化資源,使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支援地方探索道文化與地域特色文化相結合,彰顯道文化獨特優勢和特有魅力。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道教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支援中華“洞天福地”集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推動文化宮觀、生態宮觀、健康宮觀創建。

16.發揚道教“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精神。繼承道教優良傳統,積極參與扶貧攻堅、防險救災、社會救濟、醫療衛生、教內互助等公益慈善項目,在社會服務和慈善事業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指導各地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防止借慈善之名擴展宗教影響。

(五)著力道教人才培養,確保道教健康傳承

17.深入實施人才培養整體規劃。落實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教育規劃綱要(2022-2025年)》,探索形成理論學習與實踐修持相結合、經典教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全日制教學與在職培訓相結合的道教教育格局,培養“雙通”高層次人才。加強對道教教職人員的國民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和宗教教育,全面提升道教教職人員的綜合素質。調研道教人才狀況,編制中國道教人才庫。統籌規劃道教人才培養工作,以堅持中國化方向為目標導向,構建新時代道教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道教教職人員隊伍。

18.發揮道教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進一步落實《宗教院校管理辦法》,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改進辦學管理體制,完善課程體系,推進道教專業課教材建設,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職稱評聘制度,加強學生培養,嚴格招生標準,堅持學修並重,提高教學品質和管理水準。支援地方道教協會發揮優勢,加強特色人才培養,落實《關於開展道教院校共用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道教院校課程資源共建共用、渠道互補。探索道教院校實行助學金制度。

19.豐富人才培養選用途徑。加大基層道教活動場所的人才培養力度,探索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道教中國化實踐基地。引導、鼓勵、支援道教活動場所開辦學修班,探索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學修一體培養模式。重視中青年道教教職人員選拔培養。採取推薦入學、委託培養、聯合辦學等方式,按照規定推選優秀人才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學習深造。支援與有關研究機構開展合作,設立研究基地,提升道教界人士學術研究能力水準。打通人才使用障礙,堅持透明、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暢通人才培養、使用通道。

20.分類分層辦好培訓。有計劃、分層次地做好教職人員培訓工作,通過道教院校、社會主義學院等機構,實現全覆蓋式教職人員輪訓。緊跟形勢設置學習培訓內容,及時更新道教教職人員知識儲備。充分發揮各地道教團體的主責作用,推進道教活動場所建立學習制度,堅持學用結合,提高道教教職人員自身素質,擴充道教後備人才隊伍。

(六)深化海外交流交往,講好中國道教故事

21.發揮世界道教聯合會平臺作用。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有序開展工作。擇期召開理事會及會員大會,發揮名山優勢,有條件地吸納新會員;推進東西道教合作計劃,支援幫助歐美道教界在當地開展活動;協同相關國際組織,挖掘道教生態等思想理念;啟動道經翻譯工程,擴大道教海外影響。辦好第六屆國際道教論壇。

22.深化與港澳臺道教界的交流合作。繼續協助港澳臺道教界舉辦香港道教日、澳門道教文化節、台北母娘文化季等活動;繼續參加港澳臺道教組織和宮觀舉辦的慶典、研討會等活動;支援港澳臺道教界組織青少年來祖國進行參訪交流活動;繼續打造道風端正、管理科學、清凈莊嚴的祖庭聖地,為港澳臺道教界進香謁祖提供便利條件;發揮在內地生活工作的港澳臺道教界積極作用,促進道教文化交流。

23.開展雙邊、多邊國際交流對話。推動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瑞士、墨西哥等國家舉辦大型道教文化藝術展演等活動;繼續派選人員參加世界傳統和宗教領袖大會及其秘書處會議等國際宗教會議;支援中國道教協會積極參與不同宗教和文明間的對話,加強與其他國家宗教組織、學術研究機構等的交流。

四、實施保障

《規劃綱要》已經中國道教協會十屆四次常務理事會議審議通過。中國道教協會承擔實施《規劃綱要》的主體責任,各地道教協會、道教院校、道教活動場所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完成今後五年的工作任務。

——加強統籌指導。中國道教協會牽頭協調,認真謀劃,確保《規劃綱要》有序實施,落實落細。繼續發揮各專門委員會的作用,為《規劃綱要》的實施建言獻策,按照有關部署承擔實際工作。

——發揮道教界主體作用。鼓勵、指導、推動各地道教協會、道教院校和道教活動場所根據《規劃綱要》的內容和部署,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工作規劃,認真籌劃,精心組織,重視基層,不斷推動道教中國化走深走實。

——求真務實、注重實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在深化上下功夫。注重開展調查研究,有的放矢,務求道教中國化取得實效。

——總結經驗、交流成果。通過召開經驗交流會、座談會等方式,及時掌握各地道教界推進道教中國化相關工作開展情況,選取典型代表,推廣優質經驗做法,互相借鑒,共同推進。

——注重宣傳報道。中國道教協會刊物、網站及微信公眾號等及時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規,報道有關資訊。積極協調《中國宗教》等媒體,做好道教中國化的經驗介紹和成果宣傳。鼓勵道教界出版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書籍、音像製品。運用好“網際網路+”新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展現道教文化魅力。(中國道教協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