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宋世平訪談:真境逼而神境生
中國網:宋老師您好!剛才從平江路過來,一路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您所居住和創作的這套房子也是這江南風景中的一部分,門口也挂著控保建築的牌子。您能不能先給我們介紹介紹這套房子,並講講身處其中,對於您的藝術創作有沒有影響?
宋世平: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套房子稱為曹胡徐巷宋宅,是我們宋家老宅。我們宋家是清朝時蘇州四個大家族之一,據《宋氏族譜》記載,我們祖上是洛陽人,後來隨宋室南渡遷入吳地,稱為“葑溪宋氏”。這套宅子大約是在清康熙年間開始建造的,當時我們葑溪宋氏六世祖宋德宜順治十二年考中進士,後來又成為康熙年的文華殿大學士,入閣,加太子太傅,蘇州民間都稱他為“宋閣老”。解放前,這棟宅子都還有康熙年間的門樓和康熙皇帝欽賜的藍底金字“誥銘”和“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匾額,以及“肅靜”“回避”等行牌。我們宋家歷來注重讀書,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如康熙朝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宋大業,貴陽遊擊授昭勇將軍宋振業,吏部郎中宋聚業等等。
我從小生活在這座宅子裏,聽著先輩們的故事長大,也深受先輩的事跡鼓舞。比如我的先祖中有一位康熙朝兵部侍郎宋駿業,他不僅官做得很,而且擅書畫。因為擅長書畫,康熙三十年(1691),皇帝就命令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宋駿業召集畫家,把他第二次南巡的情景用圖畫描繪下來。為此,宋駿業專門把王翚、楊晉等從江南請到北京,歷時三年繪製而成一幅十二卷的巨作,並由其專門呈送給康熙皇帝。這幅畫就是著名的《康熙南巡圖》。我從小就在這座宅子裏聽長輩們説這些故事,可以説,我的藝術啟蒙也就是在這種潤物無聲的無意識中完成的。
中國網:您從小接受家族的藝術熏陶走上了藝術這條路,請您介紹一下您學習繪畫的歷程?
宋世平:我是8歲開始學畫畫的,當時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找不到好的老師,家裏人就讓我對著芥子園畫譜學。家中的一些長輩也偶爾過來教一些中國畫的基本功。1981年,我報考了蘇州工藝美校,學的雖然是雕塑專業,但在學校期間我一直堅持畫畫。因此,1984年我從蘇州工藝美校畢業後,因為畫畫畫的好,直接被分配到了蘇州扇廠從事扇面繪畫工作,後來又因為繪畫水準突出,被調入設計室,開始負責全廠的扇面設計及精品藝術繪畫工作。在蘇州扇廠工作期間,既是工作需要,更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我對傳統中國畫藝術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和研究,並專門拜著名畫家王錫麒先生為師,學習繪畫藝術。王先生對吳門畫派唐寅、仇英畫風有深入研究,並擅長人物畫。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我也專門系統的研究了吳門畫派歷代畫家的繪畫風格,博采眾家之長,並形成了自身筆墨以簡淡高古為特色的清新雅逸風格。
中國網:説到清新雅逸,我聽説您最近專門為茅山創作了一幅《茅山全景圖》,業內許多人對它的評價也就包括“清新雅逸,頗有仙家之神韻”。您為什麼會想到創作這幅作品?
宋世平:這個説起來可以説是因緣際會。在我的家族傳承中,除了詩書傳承外,還有與道教的淵源。比如我們祖上有一位宋翔鳳,是晚清著名的經學家,在他的諸多著作中就包括一卷《老子章義》。我從小喜歡讀老莊,也喜歡往宮觀中跑。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對於茅山我也是嚮往已久,但一直沒有成行,直到2017年,我有機會與現任蘇州市道教協會會長韓曉東道長一同前往茅山。那一次我們跑遍了茅山三峰,對茅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中國網:從那時候開始,您就準備創作《茅山全景圖》了?
宋世平:那倒沒有。當時對於茅山我只是非常親切。這種感受和彭定求《茅山遊記》中所描寫的經歷很像。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1676)的狀元,也是清初高道施道淵的弟子。他在《茅山遊記》中記載,他在三十歲時就夢見自己遊歷茅山,並見到了三茅真君,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始終沒有機會親赴茅山,直到三十年後奉旨到揚州參與《全唐詩》的校刻,才有機會登臨茅山。在茅山上,他感到非常親切,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洗禮,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即便是若干年後,他還有“一別華陽洞,三年景似梳”“何時塵跡斷,來歸落花前”等詩句進行懷念。我的茅山之行同樣如此。自從去了茅山之後,茅山始終在我的腦海中索繞。因為這份機緣,當我無意中看到清代笪重光的《茅山全景圖》時,我的腦中“豁”的一下就蹦出一個想法:我也要為茅山創作一幅全景圖。
中國網:請您談談您這幅畫的創作過程?
宋世平:從決定畫《茅山全景圖》到最終創作完成,大概花了9個月時間。這其中,繪畫的時間是4個多月,還有4個多月是實地考察和構思。如同清代《茅山全景圖》的創作者笪重光所言,“目中有山,始可作樹;意中有水,方許作山。”山水畫創作中必須以客觀自然的“實境”為前提條件,畫家必須“身臨其境”,把現實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頭腦中,才能把她納入畫中。要把《茅山全景圖》這樣一幅作品畫好,首先是要對現實中的茅山全景了然于胸,笪重光是清初茅山著名道士,還編纂有《茅山誌》,對茅山自然是極為熟悉的。為了把畫畫好,我也專門跑了好幾次茅山。這其中,茅山道院崇禧萬壽宮住持徐朝文道長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不僅嚮往詳細的介紹了茅山的歷史、地理特點和現狀,還專門請人拍了航拍圖,讓我能夠更全面的了解茅山。我把茅山全景圖沖洗出來,挂在我的畫室裏,沒事就對著琢磨、構思。
中國網:您這是學習笪重光,要把茅山全景了然于胸嗎?
宋世平:是的。但只了然于胸還不夠。山水畫的創作,特別是《茅山全景圖》的創作,既不能信手塗抹,也不能單純的停留在純客觀地描摹之上。如同笪重光在《畫詮》中所論述的,“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在對現實山水“身臨其境”,把他們了然于胸之後,還要對“實境”進行分析、提取,要把茅山最本質、最典型、最有意義的東西提煉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呈現出形神俱妙的作品。在掌握了這一些之後,我用了4個多月時間進行繪畫。
中國網:4個多月的繪畫時間,是因為這幅作品是一幅青綠山水嗎?
宋世平:是的,青綠山水要一遍遍的上色,所以時間上會特別長一些。大家都知道,茅山是仙都,也是長三角地區一片重要的綠地,植被豐富,而青綠山水以石青和石綠為主,最宜表現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如同清“四王”之一的王石谷所言,“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對於呈現茅山的特色最為適合不過。我的這一幅作品採用的是大青綠手法,所用的石青、石綠也全部都是我珍藏20多年的礦物顏料,所以畫作呈現出著色濃郁,色澤自然,通透而又不失文雅的特點。這種用礦物顏料繪畫的作品,能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艷奪目,而且石青,石綠兩種顏料還寓意“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我想這也是最契合茅山這座仙山的特點的。
中國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確實與茅山“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仙山身份非常契合。那麼最後,請您再簡短的概括一下您自己對《茅山全景圖》這幅作品的理解。
宋世平:用傳統的審美習慣,用清新、雅逸、格調高古的理念來繪畫;充分利用中國畫的空間構圖思維,構圖時,注重精確地描繪複雜的建築結構與自然寧靜的山體相結合,充分表現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關係,華麗而不失莊嚴,使人能夠從畫作中感受茅山作為人間仙境所帶給人的心曠神怡、精神洗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