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榮:道教中國化與當代道教發展的思考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的。近代以來,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中華文明曾一度深陷被質疑和否定的泥淖,在多種社會思潮的洶湧衝擊下,各種貶低中華文化的論調甚囂塵上,但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深入結合,內在融通、高度契合,日益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
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道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魯迅先生曾説,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曾説,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道教徒的元素。英國科學家、《中國科學與文明》的作者李約瑟博士認為,如果將中國文化比喻為一棵樹,那麼道教就是樹根,儒家就是樹榦。因此,可以説,道教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土壤,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庫,是中華民族不斷延續和發展的根和種子。
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支援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的方向。”這一方向是我國宗教的方向,自然就包括道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同時也為道教在新時代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
至於“中國化”的要求和“中國化”的內容,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的闡釋”。
道教的發展方向要中國化。我一開始聽到,心中是有點疑問的。因為,我們都知道道教是在中華民族生存土壤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中華民族以黃帝為人文始祖,道教以黃帝和老子為崇拜對象,以張道陵為創始人。道教一直在中國土地上傳承至今,為什麼道教還有中國化的問題呢?
深入學習、認真體會會議精神,我明白了道教中國化方向的深刻含義就是圍繞當代道教和當代中國的關係展開的。
中國是個很大的概念。從信史記載開始,中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了。制度道教創立至今也有兩千多年了。因此道教和中國的關係是有悠久的歷史的。歷史上,中國有許多朝代更替,強弱變化,道教也有興盛和衰落的變遷。道教的中國化,是化到東漢時代的中國?還是化到唐朝宋朝的中國?還是化到明朝清朝的中國?這些回答都不對。道教中國化是化到當今的新中國,具體來説,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中國。道教要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為當今社會的穩定發展服務。
中國又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有五十多個民族的國家,而且在歷史上還有華人移居國外。道教雖然主要在中國漢族內傳播,但是,歷史上也傳播到了少數民族之中,並且被移居海外的華人帶到了海外。因此,今天的道教中國化就是要符合當代海內外華人的信仰要求,為他們的信仰需要服務。
今天的道教離開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方向,背離了當代華人的信仰要求,就失去了道教發展的方向和指針,就必然要被社會淘汰,被中華兒女拋棄。不管道教有多少年的歷史,或者有多少道士,多少道觀,最後只能變成博物館裏的古董。
那麼,怎麼來推進道教的中國化,我有幾點想法,説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中華民族立場
道教中國化,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當代化”。當代中國社會已經不是封閉落後的農業社會,而是一個高度開放的、面向世界的現代化的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在這個時代裏,必然面對國際社會各種政治思潮的衝擊,面對不同民族各種信仰和價值觀的交鋒和對話,當代道教生長在這樣五彩繽紛的時代裏,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愛我中華的民族立場。當代道教必須認清當今國際形勢和中國國情,把握時代脈搏和時代思想,制定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族、有利於時代、無悖於人類的抉擇和方略。我們所處時代脈搏就是人民要和平、社會要發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國際霸權未息,局部戰爭不斷。當代中國的國情就是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人民要幸福。中國化的道教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平興教,自主辦教,突出中華民族自身的核心思想觀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反對一切外來宗教的侵襲和異化。這樣,中國化的道教就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民族立場,就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能為當代海內外各民族的華人的信仰服務,就能對中國社會的進步,發揮積極作用。道教發展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違背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丟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脫離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逆歷史潮流而動,道教就會枯萎衰落,就會失去信眾,就會喪失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歷史地位。
第二,道教走中國化的道路,既要有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決心,也要有短期任務與長期遠景相結合的策略步驟,逐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戰略之一,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過程。它不是臨時或短暫的任務,而是一個長期的目標。道教走中國化的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偉大而艱難的深刻歷史變革。因此,道教中國化本身就是一個實踐過程。
既然是過程,《道德經》第64章就説過:“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遵從祖師的教誨,走道教中國化的路,從一開始就要做到慎始,要有擔負歷史重任的使命感,一方面付出努力,不斷前進,另一方面在前進中又要講究策略,要制訂一個個目標,一個個去實現它,推進它,循序漸進,直到成功。總之,我們在堅持道教中國化的道路上,既要制訂回顧歷史、審視現實的短期小目標,又要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長期計劃和打算。不能幹打雷,不下雨;也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坐而論道,空談誤國。更不能只是以會議落實任務,而是要將任務落實到近期、中期、遠期的各項具體行動中。這樣才能在道教中國化工作中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效,促進傳統文化真正現實“兩創”。
第三,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敢於創新和改革,使中國道教與中華文明“五性”更加契合。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價值觀與當代中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不少相通之處,道教的特性也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高度契合。對此,當代道教工作者要不斷深入挖掘,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與中華文明“五性”相契合的內容弘揚出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中國宗教曾經有過發展停滯的經歷和道教信眾多是底層民眾等因素,道教教義思想和組織制度長期缺乏創新。《道德經》在第22章講“敝則新”,祖師指出萬物要不斷破舊立新、推陳出新,這與我黨提倡傳統文化實現“兩創”相契合,也是當代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應該著力的地方。教義思想的創新,要體現在以“大道”充實時代內涵上,發展出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思想、新精神、新論斷,以適應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在組織制度的創新方面,要根據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的特點對道教的制度和組織等進行調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活動偏重於濟世度人,思維進步而辯證,具有創新活力,只是長期以來未曾對教義思想和組織制度進行系統梳理和改革,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沿著“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條中華文明的共性,發掘和發展中國道教文化,使其與大中華文明高度契合,互相成就。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第二個結合”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們“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表明,推動人類現代化建設、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思想和道德引領,中華文明星漢燦爛、博大精深,在綿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令人讚嘆的文明瑰寶。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和道教信仰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在新時代,如何繼承好、發展好,推動道教中國化的進程,是當代道教界責無旁貸的任務。
根據道教界目前的狀況,我認為道教的發展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在組織建設中加強創新。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道教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要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鼓勵人才。另一方面,要固本強身,即“內強素質”,提高教職人員和一般信眾的品德修養;“外樹形象”,加強道風建設,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改善道教的社會形象。白玉蟾祖師曾説:“胸次浩浩,乃可載道”。道教加強組織建設是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基礎。
二是要融入社會和服務社會。道教以服務社會和發揮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為目標的。因此,當代道教不應該單純提倡出世的隱修,而要不斷增強道教服務社會的能力,同時,要救災扶弱,積極履行道教的社會責任,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不論是宮觀道士和散居道士以及信教群眾,都要在自己的活動中,積極傳播道教的價值觀和正能量,積極倡導道教的倫理觀,在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增強團結、維護穩定等方面,為建設和諧社會做貢獻。
三是要制訂新道教戒律,規範組織,嚴正道風。從道教形成開始,道教就有了自己的戒律,規範組織活動,嚴肅道風。戒律對後世道教的發展産生過深遠的影響。明清以後,道教日衰,組織和戒律也日漸鬆弛。改革開放以來,道教活動逐漸恢復,道教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嚴格組織紀律,但是,現存的道教戒律大多是自然經濟時代的産物,只對個別宗派或者個別道觀的道教徒有規範作用。在推進道教新時代發展方向之時,道教要秉承《道德經》第25章中祖師的教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據當代海內外道教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條件以及道教徒的要求,大力加強統一的戒律建設,建立權威的戒律執行監督機制,使統一的戒律成為道教組織道教徒共同的修持和生活的行為準則,以新戒律來保證和維護道教正確的發展方向。
四是要對道教教義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道教教義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道教教義應該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在堅守繼承祖師《道德經》思想的基礎上,又要借鑒其他宗教或學術的有益內容,不斷更新和增添時代發展的新內容。在新時代,道教應該結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特點,對道教教義思想進行創新發展,一要在政治層面上擁護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國統一;二要將有神論教義思想和當代全息理論、量子糾纏、元宇宙、chat-GPT技術結合,回答好當代社會人們生活關心的現實問題;三要將道教教義思想的建設和健全道教組織、教育道教徒、幫助信仰道教的各族民眾結合起來;四要把教義思想建設與道教徒在信仰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總之,當代道教教義思想應該建立起以“道”為基礎、以“中華”為主體的新話語體系,改進“一道,二儀,四柱,五行,八卦”等陳舊的説教模式,實現“一道、一統、全息、多維”的網狀發展和多維互動。
五是要在新時代弘傳道教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突破。歷代高道為了弘揚道教,付出了艱苦努力,創造了許多弘傳道教的方法。當代道教必須秉承祖師“無為而無不為”的教導,積極主動適應時代特點,繼承優良傳統,採用各種新工具、新手段和新方法,針對當代信眾的信仰需要和生活需要,創造有當代特點的弘道方式方法,採用有當代特色的弘道內容,服務社會,服務信眾,把弘傳道教與修道人“廣種福田”結合起來,成為道教徒“內化於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行為。
六是要在恢復道教“十道九醫”傳統,為人民生命健康謀福祉上積極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醫道同宗”之説,道教醫學是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理論基礎在道學,許多中醫名家都是道士,一些道教醫學文獻也是中醫的經典。當代道教更要總結抗疫經驗,正本清源,大力發掘道教醫療和養生智慧的優勢,發揮名老中醫、道醫眾多的資源優勢,以師帶徒形式,培養出一批道心虔誠,醫術高明的道醫人才,加快道醫典籍的整理和道醫經方的開發利用,在落實“預防為主”“健康中國”戰略部署,服務當代社會方面積極作為。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內容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其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高度一致。當代道教要不斷汲取馬克思主義和儒道傳統文化滋養,不斷賦予傳統道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夯實當代道教健康傳承的歷史基礎和時代基礎。要積極帶領廣大信教群眾,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弘道立德,加強自身建設,主動服務社會、利益群眾,為助力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者: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政協海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海南玉蟾宮住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