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熊建衛:新時代下如何建構城隍信仰的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 2023-02-27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摘要:城隍信仰源遠流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城隍信仰如何以“政治上自覺認同,文化上自覺融合,社會上自覺適應”的標準,建構以文弘道、以善為魂、奉道行事、開拓創新的城隍信仰之文化自信,是城隍信仰在新時代下發揚光大的重要命題。

關鍵詞:新時代 城隍信仰 文化自信 以文弘道 以善為魂 奉道行事 開拓創新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樣的,在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城隍信仰如何通過以文弘道、以善為魂、奉道行事、開拓創新建構城隍信仰的文化自信也是其健康有序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以文弘道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城隍信仰源遠流長。“城”和“市”二字本義分別指的是“有城墻圍護的區域”和“有貨物交換的市場”,“城”在《説文解字》中解釋為“城,以盛民也”,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市,買賣所也。”之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需要“市”的經濟功能,“市”需要“城”的防禦功能,“城市”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在夏商時期有了城市的雛形,戰國時期是我國早期城市階段的發展高峰期,北宋時期我國的長安、汴梁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繁華大城市,到了現代城市階段,出現了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其內在的文化精神則更具有決定意義”,同樣的,對於城隍信仰而言,具有怎樣的文化精神也決定其是否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城隍”的“城”和“隍”二字本義分別指的是圍繞城市的城墻和壕溝,古人就地取土築造成墻,而城墻之前取土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壕溝,“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在文獻中“城”和“隍”同時出現最早的是《周易·泰》:“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孔穎達疏:“子夏傳雲:隍是城下池也。城之為體,由基土陪扶乃得為城。今下不陪扶,城則損壞,以此崩倒,反覆于隍。”“城隍”二字連用,最早是在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城墻和壕溝起到保護城市裏的居民不受野獸的攻擊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抵禦敵人的進攻,可以説“城隍”從其形成之初就是為了“護城佑民”的。

城隍從最初的人造物崇拜到人格神崇拜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從較早的文獻記載看,城隍信仰在出現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只是神化了的城墻與護城河,為自然神”,早期的城隍神還是對“人造物”的崇拜,其職能是護衛城市,後來城隍神逐漸人格化,“至遲在唐代,城隍神已經成為冥府官員,人們已經有了城隍神與人間官員分理幽明的觀念。到了宋代,這一觀念已為人們普遍接受,而地方官員到任三日拜謁城隍廟也成為一種慣例。……兩宋時期城隍神開始被納入國家祀典,並在不斷受到封賜的同時,城隍神的人格化形象也普遍出現。”

隨著民眾對城隍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城隍神神職功能也不斷地擴展,除了護城保民的最初神職功能之外,增加了管理當地居民死後的冥界、監察當地官員是否盡職清廉、疏解水旱等自然災害、為民眾降魔祛病、懲惡揚善、負責科舉考試、破案稽盜、尋人尋物等的各種神職功能,如《太上老君説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有雲:“其神天地儲精,山川鐘秀,威靈顯赫,聖道高明,無黨無偏,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隨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澤,普救生民,統轄十八真司,主管百萬神將,積功累行,位正城隍,權掌天下,威鎮萬邦。”並且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廣積陰功,行諸方便,施財周急,愛老憐貧,則城隍賜贈福壽,世代昌榮,子嗣綿永,世世不絕。

城隍神不僅成了民間最有影響力的地方保護神,同時也是正義之神,每個城市必有城隍神和城隍廟,明代達到極盛,洪武二年(1369)正月,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下詔封賜天下城隍神,“使天下城隍神作為一個整體被正式地納入了國家的祭祀體系,第一次構建了完備的體系化的城隍祭祀制度。”

所謂“有功德於民者祀,惟聰明正直者神”“功施於民則祀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被尊奉為城隍神的很多都是生前對地方作出貢獻的名臣循吏,他們品行正直、行善為民,為當地的建設、當地的百姓實實在在地做好事、謀福祉、禦災捍患、教化民風,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感念他們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護城保民的大才大能、懲惡揚善的持正之力,老百姓將他們敬奉為城隍神,這可以説就是城隍信仰的文化精神所在。

古語有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要建立城隍信仰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把握“新時代”適應“新要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深入挖掘城隍信仰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積極思想,對城隍信仰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闡釋,所謂文以載道、以文弘道,通過著書立説大力弘揚城隍信仰的文化精神,進而確立城隍信仰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以善為魂

城隍神“由人成神”是道教“功德成神”思想的重要體現,其核心就是“善”。

“城隍”是伴隨著“城市”的出現而萌生的,有城市就有“城隍”,不同的城市因為它們各自所屬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就産生了不同的城市精神。“所謂城市精神,是指一個城市通過市民的行為方式(包括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規章制度、文化藝術、倫理道德、城市景觀等方面體現出來的共同價值觀念、心理導向。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多方面的精神寫照。……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每座城市都在以各種方式體現自己的城市精神。”不同城市其民眾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導向構成了不同城市的城市精神,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以及文化基因,一城一城隍,城隍信仰最具城市精神。

“‘城隍’信仰自産生以來,歷代人們一直以‘城隍神’稱之,未曾有過改變”,能夠被尊崇為城隍神的,或者是為地方作出貢獻的地方官、或者是忠誠良相、或者是生前品行正直、行善為民的良善之人,無論是官是民,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而將他們祀奉為城隍神,因此城隍神可以説是“善”的化身、“善”的典範,以這種“善”教化民風,最容易讓民眾形成共同價值觀念和心理導向,除了能夠滿足了人們對於城市和政治安定和諧的需要,還會對人們精神的安寧、心靈的撫慰、信心的增強、信仰的需求産生不可忽視的作用,無論是文化傳承方面、維繫社會價值方面、還是道德導向穩定城市秩序方面,城隍信仰與城市精神具有內在一致性,並且城隍信仰其“善”的正面導向不但促進了道德教化,與城市精神互相交融,成為各個城市精神從古至今的“靈魂”共性,而且深刻地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之中,成為不朽的精神流傳百世,“不朽是人的偉大的精神需要之一”,“善”亦是人們的終極追求。

通過這些品格高尚的人所映射出的城隍神格引導城市的民眾有了共同的價值規範和行為準則,因為“成員的相似性和認同感,共同的特徵可以産生信任”,“個體對內群體成員有更高的信任”基於對城隍神有著共同的認同感,從而讓城市的民眾之間有著更高的信任度,而群體的這種信任度也會形成對城隍信仰積極的互動效應,一方面城隍信仰弘揚真善美懲治假惡醜即懲惡揚善促進了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各地城隍廟通過慈善活動廣行善舉,為社會弱勢群體貧困家庭提供幫助,踐行“濟世利人、扶危助困”“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教義,讓“善風”吹向四面八方,在民眾中廣泛樹立城隍信仰“善”之積極正面的新形象新風尚,“以善為魂”與城市精神互相交融,確立城隍信仰文化自信的民眾基礎。

三、奉道行事

道經《大霄瑯書經》曰:“人行大道,號曰道土。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士,故稱道士。”因此奉道行事是一個道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養,無論是清潔宮觀、經懺法務、接待香客、招待來賓,或是處理人事、宣傳教務等等,道職人員都必須奉道行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並且在多次談及宗教的文化性時講到“宗教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建構城隍信仰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應嚴格要求道職人員愛國愛教、遵規守法、信仰堅定、奉行正道、嚴執規戒、如法如儀、道裝規範,遵守社會公德,以“慈、儉、讓”精神行道,了解信教群眾的需求,以真誠的態度、慈悲的胸懷、親和的語言、端莊的舉止和良好的服務感化信教群眾。另一方面要深化道職人員的文化認同,即對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城隍文化的認同,這些都是城隍信仰文化自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由人弘”,城隍信仰要想健康有序長遠發展關鍵在於道職人員奉道行事,道職人員內在的道德、觀念、信仰、學識、宗教修養、自律狀況、修道的目的和動機、奉道態度、宗教活動等方面通過其精神風貌、言談舉止、工作作風、衣著儀容、服務社會、解決信眾信仰需求等表現于外、展現人前,道職人員可以説是道教形象的代言人,道職人員所展現出來的上述種種或好或壞的道風,直接向世人綜合呈現了或正面或負面的道教形象,因此只有不斷提升、有序推進道職人員整體的思想水準、道德水準、文化水準、宗教實踐水準等綜合素質,大力弘揚“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理念,確立“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指導思想,使之成為新時代下新風貌的新一代道職人員,這是建構城隍信仰文化自信的內在保障。

四、開拓創新

《雲笈七簽·道教本始部》中曰:“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陳攖寧道長在其著作中説:只要是宗教就必有其信仰,闡述其信仰的理由使人了解即為“教理”;“教義”則是為了方便宗教徒把握教理,並且便於記誦和作為平日思想以及行為的準則,在教理的基礎上簡明扼要地概括出幾個字或幾句話,與教理契合併且不相抵觸者。

在城隍信仰中有著很多具有當代價值的教理教義,如尊道貴德、天道承負、懲惡揚善、忠孝節義、仁愛誠信、積德行善等,對這些教理教義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將這些有益於提升公民道德水準、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深入挖掘加以闡發,引導民眾樹立愛國愛民、公正誠信、和諧友善的價值觀,這將成為建構城隍信仰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

城隍信仰雖然源遠流長,但是如果沒有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一味固步自封陳陳相因,將會嚴重阻礙其自身的長遠發展,城隍信仰要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關鍵和核心就在於如何把握“新時代”適應“新要求”,對此應以以“雙創”為源,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城隍信仰與核心教義、堅持弘揚城隍信仰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將以文弘道、以善為魂、奉道行事納入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理念之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政治上自覺認同,文化上自覺融合,社會上自覺適應”為標準,摒棄與“新時代”不相符合的觀念、制度和行為,根據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的“新要求”,對城隍信仰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闡釋。

綜上所述,以文弘道、以善為魂、奉道行事、開拓創新四者是為有機整體,其相互聯繫、互相作用、協同互動、形成合力,共同建構城隍信仰的文化自信,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構築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蘇州市道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城隍廟住持)

參考文獻:

1、紅旗東方編輯部編:《偉大事業的總體佈局》,北京:紅旗出版社,2017年。

2、(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十三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高璇:《智慧城市建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4、李仁武:《城市文化發展引論》,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9年。

5、《周易正義》第二卷,(清)阮元校勘本《十三經注疏》第1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6、《全後漢文》卷二十四,(清)嚴可均輯:《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7、趙衛東、熊建衛主編:《城隍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

8、姜晶花:《城市價值與文化倫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9、陳欣:《社會困境中的合作:信任的力量》,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