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守正創新 自信自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發佈時間: 2022-10-12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陸文榮 |責任編輯: 沈曄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習近平主席近年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闡述,從多個層面總結和昇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思想內涵,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徵,對於新時期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經過認真學習,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現代化建設之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融合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將作為現代化的一部分而貫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守正創新,認為其不僅僅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法,更是一種實踐之路。《道德經》十五章中説:“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保此道”就是要立足“根正”“不忘初心”,以求不忘本,不偏邪,不失根,不亂為;“不欲盈”就是謙虛待物不自滿,不固步自封,不閉塞僵化,如此才能為後續的創新留足空間,才能促成“新成”出現。

從歷史經驗來看,在社會發展演變過程中,總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困局,或者使前行者迷失方向,或者使奮進者偏離軌道,或者使久行者半途而廢。因此,在錯綜複雜的境況下更要持之以恒地“守正”。因為只有堅定“守正”“不忘初心”,才能獲得“邪不勝正”的自信,才能獲得如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的力量,才能一如既往、不偏離康莊大道發展下去!正如《道德經》三十三章所説:“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從另一方面看,“守正”不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地“守正”,不但守不了“正”,還會遠離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正道。面對世易時移,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正”的主體和內核不變而其外部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因此,就需要通過推陳出新的“新成”方式來實現根本上的“守正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最根本的“正”是“人民立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點中很多內容都與此緊密相關。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2022年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總人口數量達到14.12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18%。全部人口加起來不過10億人的各發達國家,其現代化是經過了幾百年工業化歷程的,而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要整體邁入現代化,其難度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非常繁重、複雜且極其偉大的系統工程,必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之壯舉,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即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受益者是14億多的中國老百姓,體現出來自人民、根植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民立場。正如《道德經》四十九章所説:“以百姓心為心”,要以民為本,順乎民意,一切為萬事萬物服務,一切事情均按人民意願來善治社會,這才是“社會最大的善”。這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主要靠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壓迫和剝削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主席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這體現出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為人民謀福利的具體內容,即促進社會財富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既讓人民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又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從根本上,這仍是堅持“人民立場”,仍是在守正!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有別於歐美國家經歷過數百年天人相分和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現代化慘痛教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成為全國人民的實際行動,近十年來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生態環境。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近幾十年來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完全打破了西方擴張世界霸權來實現現代化的老路,積極推動“文明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戰略,始終堅守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和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規則,在和平中促發展,在發展中促和平,建設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以人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與我們黨秉持的“以人民利益為中心”高度契合。這恰恰是華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定海神針”——是“以道治國”中的“道”,是“天命所歸”中的“命”,“師出有名”中的“名”,是“歷史潮流”中的“潮流”,是順應天意中的“天意”。只要深深紮根於此,我們就能在世界風雲詭譎變幻之中巋然不動,保持戰略定力,並能一往無前。

中國共産黨領導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之初心,時時處處強調“人民是地,人民是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執政理念。這是中國共産黨能夠取信於民,受人民擁戴的根本法寶。這也是五千年來中國的最根本的“正”,是我們無窮自信的根本來源,是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産,秉此開拓奮進,誰也阻擋不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歷史變遷中的世界並非如如不動,而是日新月異。我國在參與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如何以去故更新的“新成”方式來實現根本上的“守正”,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十八大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也充分展現出開拓創新的偉大成就。

如何保護環境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從“保護環境、滿足人民美好環境的需求”這一立場出發,亟須創新與環境相處之道,為此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提出了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個精彩論斷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人類的發展所需都來自自然,因此需要開發自然,另一方面人類也要愛護自然,反哺自然,以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這都説明人類離不開自然,二者共生。

從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來看,其與“天人合一”思想一脈相承。在“天人合一”思想體系中,“天”指的是包括宇宙天地、自然界、客觀社會在內的自然理體,是人的存在前提和知行的理性依據。因此,人對於自然,不能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肆意妄為地破壞地球環境,而應該如《道德經》二十五章所説:“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居於道、天、地、人中的四大之一,且是四者之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應該主動探索和踐行對自然的認識和保護。又如《抱朴子·內篇·塞難》所言:“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以及《太平經》所説:“天、地、人民萬物,本共治一事,善則俱樂,兇則俱苦,故同尤也。”都是在告訴我們,天、地、人都同為自然界一部分,他們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人的行為應該和客觀自然融為一體,互愛互成,形成和諧融通的統一整體。

其實,我國的現代化過程不僅面臨著自身內部的環境問題,由於世界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過去相比,國際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如何站在世界視野上,既尊重各國發展形態的多種多樣,與之和平共處,又能從中總結概括出一般性規律,為我合理採用,進而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也是通過創新以守正的題中之義。

《道德經》三十五章中説:“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其內在含義是説,一方面,萬物在遵行天道、與他者相處時,不可相互戕害,即相互之間應該和平交往、平等相處,既要發展自身,為自身和他者帶來適宜的利益,又要從他者那裏獲取適合自身發展的營養。這是著眼于微觀層面而言。另一方面,萬事萬物歸往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系統的“天下”時,這個大系統的根本規則是平安和泰,也即這是個充滿和平、安樂的大家庭,而不是一個充滿敵視、爭鬥的組織系統。這是著眼于宏觀格局而言。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深層思維邏輯來看:這要求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既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又不斷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也就是説,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務必要在融入世界發展的進程中以博採眾長的態度去吸收借鑒人類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以為我所用。與此同時,既要堅定立足自身發展,又要通過強大自身力量,最終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世界。可見,命運與共,世界大同,應被確定為每一個國家追求現代化的最終目標。

最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將面臨著外部環境的巨大挑戰,顏色革命、網路攻擊、戰爭威脅,金融霸權等,就是要打破守正,阻斷創新。但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人民高度認同中國共産黨確立的奮斗方向,只要我們鞏固和加強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堅定信念、頑強鬥志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會實現!(作者:陸文榮,係海南省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