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京週口店遺址等4個項目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發佈時間:2021-10-20 13:54:0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北京10月20日訊 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活動開幕式上公佈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北京週口店遺址、北京琉璃河遺址、北京大葆臺漢墓、北京明定陵4個項目入選。

一、北京週口店遺址

週口店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境內,考古發現了50萬年前北京猿人、10-20萬年前新洞人、1-3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遺跡。

北京猿人復原像

1918年,瑞典地質、考古學家安特生對遺址進行了考察。1921年,安特生對遺址進行了試掘,拉開了北京百年考古的序幕。1926年,北京猿人遺址發現的2枚人類牙齒化石被命名為“北京人(Peking Man)”。1929年12月2日下午,裴文中先生主持發掘時發現北京猿人第1具頭蓋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今,週口店遺址先後歷經了數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過程,出土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代表40余個個體的直立人的骨骼材料。

北京猿人的兩級牙片

新洞人牙齒化石

週口店遺址有系統編號的地點共27個,在第1地點發掘出代表40個個體的直立人階段的頭骨和肢骨化石,在第4地點出土一枚早期智人的牙齒化石,在田園洞、山頂洞出土代表9-10個個體的晚期智人頭骨和體骨化石。在第1、第4、第13、第15、第22地點和山頂洞出土了十幾萬件石器和大量的更新世動物化石,在第1地點發現人類最早的用火的證據之一,在山頂洞則出土目前我國最早的墓葬和裝飾品。

猿人洞

因為北京猿人的發現,直立人這一在古人類演化中最重要的階段得以確立,這是人類演化史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北京猿人在週口店生存了幾十萬年,這是直立人留下的最漫長、最完整的記錄,是復原直立人體質演化過程、生存行為特點、技術文化面貌(包括石器技術、用火肇始、狩獵的能力與方式、棲身處所等)和環境背景的資料骨架。在第15地點和山頂洞還出土了距今十幾萬年和距今2萬多年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這對直立人向晚期智人(現代人類)的過渡和現代東亞人類的起源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此外,週口店還保留著中國北方中更新世的標準剖面,對第四紀地層和環境的對比和研究極其重要。

週口店是我國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的發源地,至今仍是這些學科領域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一處最重要的資源寶庫和研究基地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東亞地區,直立人和智人的演化與生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週口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961年3月4日,週口店遺址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週口店—峙峪係是中國北方小石器打制技術的代表。1987年12月,週口店遺址被世界遺産委員會評為世界文化遺産,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二、北京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位於北京房山琉璃河鎮,遺址主體為距今3000餘年的西周燕文化遺存。遺址核心區現存西周時期夯土城墻、城內居址和城外墓葬,城內發現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祭祀遺存、手工業遺存。城外墓葬區已發掘墓葬300余座,其中不乏高等級貴族墓葬。

城墻基址

52號墓發掘現場

遺址出土有青銅器、刻字甲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伯矩鬲、堇鼎已成為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成為北京悠久歷史的重要符號。青銅器克盉、克罍中“命克侯于燕”等銘文首次證明了《史記》中關於分封制的記載。大量陶器反映出本地土著、姬姓周人和殷遺民等多種文化因素共存的現象。

伯矩鬲

1962年,黃土坡村的村民在自家打井時發現了兩件青銅器,琉璃河遺址得到了考古學界的重視。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等首次對琉璃河遺址進行科學調查和試掘。

1972-1978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房山縣文教局等單位對琉璃河遺址的城墻和墓葬區進行了考古發掘。

981-198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了黃土坡村的墓葬區,發掘墓葬200余座。

1995-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發掘了城內居址區。

城墻發掘現場(1996)

201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再次對城內居址區進行了發掘。

琉璃河遺址是國內少見的西周城址,遺跡類型豐富、遺物內涵複雜,不僅是北京三千餘年城市文明的歷史見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淵源,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

三、北京大葆臺漢墓

大葆臺漢墓位於北京市豐台區,1974年6月基建施工時發現,1974年8月至1975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由西漢時期的兩座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組成,編號分別是一號墓、二號墓,屬於諸侯王級別的高等級墓葬,被認定為廣陽頃王劉建及其夫人的墓葬。

一號漢墓平面呈“中”字形,墓口南北長26.8、東西寬21.2米;墓底南北長23.2、東西寬18米,深4.7米。該墓主要由墓道、便道和墓室組成,其中墓室又可分為甬道、外回廊、黃腸題湊、前室、內回廊和後室等。

一號漢墓墓室全景

大葆臺漢墓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並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的西漢時期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也是北京地區首次考古發掘的西漢諸侯王及其夫人的同墳異穴合葬墓,是北京地區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大葆臺漢墓是迄今為止北京地區考古發掘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相當最好的漢代諸侯王及其夫人墓,也是當時全國範圍內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諸侯王級別的墓葬。

大葆臺漢墓首次通過考古發現證實了史料典籍中所記“黃腸題湊”,對研究漢代的喪葬制度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漢墓中出土的車馬,對了解與研究我國陪葬或殉葬車馬制度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中一件鐵器中上有“漁”字,當為漢代漁陽郡鐵官作坊産品,這是該郡産品第一次出土,為研究西漢燕國冶鐵史提供了珍貴實物。鐵箭鋌、鐵笄、鐵扒釘、鐵環首等,是用生鐵固態脫炭成鋼的。這種用生鐵固態淬火脫炭成鋼新工藝的發現,是大葆臺漢墓鐵器出土的重要意義之一。題湊中發現的竹簡一枚,是北京地區漢代考古中出土的惟一一枚竹簡,其上的文字記載對於研究漢代基層社會、聚落形態具有重要價值。

鎏金銅鋪首

六博棋子(白虎側面)

1983年12月1日,在一號漢墓原址上建成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是北京市第一處也是唯一一處對外開放展示的漢墓博物館。

四、北京明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及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的陵墓,位於北京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始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歷時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迄今唯一一座經過發掘的明代帝王陵。

定陵寶城平面略作圓形,城墻內徑216米,城中用黃土填實,中部寶頂以白灰摻黃土夯築而成。玄宮(地下宮殿)建造在寶城的寶頂之下。玄宮入口從前往後,分別建磚隧道和石隧道,隧道末端是金剛墻,墻面設進入玄宮的通道。金剛墻頂部出檐,檐飾黃琉璃瓦。

定陵玄宮共有五殿,中軸線上為前、中、後三殿,中室橫軸線上有左、右配殿。玄宮連同甬道前後總長87.34米,左右橫跨47.28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前殿外的券洞上有門樓,門樓出檐,檐、枋、脊、吻獸用漢白玉雕成,十分精美。券洞內設兩扇漢白玉石門,每扇門面上有縱橫各九排共81枚乳狀門釘。玄宮中殿西端設石神座三座,中為萬曆皇帝神座,左、右神座分屬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各神座前均有黃琉璃五供,五供前置長明燈。後殿是玄宮中的主殿,為放置帝、後棺槨之處。中部偏西處設寶床,床上放棺槨三具,中為萬曆帝,左、右分為孝端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

從定陵玄宮的發掘情況來看,玄宮與皇帝生前所居的皇宮內廷建築佈局較為吻合,其前、中、後三殿與內廷建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座建築相對應,左右配殿相當於對稱佈置在交泰殿東西兩側的東六宮與西六宮。

萬曆皇帝和兩皇后各用木質朱漆棺、槨各一重,三槨槨蓋上放有木製小型儀仗用明器、小袋稻穀等,儀仗有矛、戟、鉞、立瓜、臥瓜、劍、朝天鐙等。

定陵出土文物達2654件套(4998件),有不少種類的文物係首次出土。其種類多樣,既有帝後生前的生活日用品,也有專為陪葬而製作的喪葬用品。這些文物製作精美,裝飾華麗,反映了萬曆帝後的宮廷生活,同時也代表了明代中後期精湛的工藝水準,為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喪葬禮制、工藝等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明代陵寢制度和工藝美術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金翼善冠

六龍三鳳冠

定陵的發掘,學術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1961年,國務院公佈十三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