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的陣痛怎樣才能緩解?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10 16:51:36 編輯:李夢婷

日前,微網志#985名校碩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業婉拒#引起眾多討論,搜索熱門社交軟體相關話題可以發現,在就業中因第一學歷受挫的人不在少數。

image.png

圖源:微網志

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鄭重表示,所有相關政策及文件中都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

然而,在2022年某省份定向選調公告中,某些職位對所招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科學校定了標準,“必須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學位。”

無獨有偶,據法治日報報道,即將從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畢業的李敏(化名)卻多次因為本科學歷“污點”被部分企業拒之門外,“好像‘本科雙非’標簽似乎一直伴隨著我,哪怕是寒暑假實習,用人單位似乎都很看重‘這個’。”

image.png

數據來源:研招網考研調查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無數看中“第一學歷”的就業現實正在或已經發生,細想之下,如此現象之下卻是社會價值的不良導向。

無數求職者由於第一學歷歧視帶來的陣痛,如何才能進一步緩解?對於此類現象,相信社會各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公開數據可以發現,目前,我國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211院校、“雙一流”高校僅有百餘所,佔比約為0.4%。換而言之,所謂第一學歷是985或211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只是極少部分。

可以説,第一學歷歧視造就的是,招聘與就業之間供需關係的極度不平衡,存在非常明顯的相關性。

因此,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畢業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不是單純地看重學歷背景。在招聘和評價員工可以更多地考慮候選人的實際工作能力、經驗和潛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吸引更多有潛力的人才,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高校也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不能簡單追求升學率和學歷水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個性化發展空間,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強對於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和支援,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國內有關專家認為,還需要在法律層面對包括第一學歷歧視在內的學歷歧視形式予以明確。

就業是民生之本,破解唯“第一學歷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改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學歷在人才選拔和評價中的作用,重視所有人的平等就業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就業環境。(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