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勾勒“一帶一路”高校合作生動圖譜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11-08 09:48:47 編輯:李柯佑

11月7日上午,作為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資訊時代科研範式變革校長圓桌會議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阿曼、塞爾維亞、衣索比亞、蒙古、摩洛哥、南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高校校長代表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香港大學等國內高校校長、師生代表近200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大學承辦。塞爾維亞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部國務秘書米羅斯拉伕·特拉亞諾維奇,重慶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盧紅,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出席會議並致辭。阿曼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創新部部長拉赫瑪·易卜拉欣·馬赫魯奇,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賈振元出席會議。

高校如何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傳統學科與資訊學科、基礎學科及新興學科交叉融合,主動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大局?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慧引領科研範式變革”“新科研範式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兩大主題,共同探討“一帶一路”高校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思路,共同勾勒“一帶一路”高校合作的生動圖譜。

教育系統要讓年輕人做好準備

應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

“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在合作時,匯集不同的觀點、知識和專業技能,會激發創新並加速科學進步。”摩洛哥穆罕默德一世大學校長亞辛·扎格洛爾提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國際研發交流與合作,來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亞辛·扎格洛爾認為,共建國家的合作,能夠推動資源和基礎設施共用,促進全球科學界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使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能夠獲得更為先進的設施、技術和專業知識,從而更有效地解決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他建議,可以通過構建聯合研究方案等方式,實現知識、資源和人才的跨境流動。

人工智慧時代的未來將朝什麼方向發展?大學將何去何從?“我們要洞察未來、把握未來,喚醒我們的學生。”黑山下戈理察大學校長維斯林·烏克提克認為,要通過教育系統讓年輕人做好準備,以此來應對未來社會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將給教育系統帶來從死記硬背到專心研究、從專家教育到自由教育的重大轉變。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引領下,科研範式的時代變革?韓傑才認為,從力量組織上看,要探索突破學科邊界的“大師+團隊”交叉合作,打造一大批以戰略科學家領銜的有組織科研團隊;從平臺支撐上看,要建設支撐共建共用的“大科學工程”平臺集群,集聚全球“大腦”為攻破複雜巨系統問題合縱連橫。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將為實現以上兩方面突破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人工智慧技術是把雙刃劍,我們不僅要討論未來科學發展,也要考慮在治理方面達成共識。”拉赫瑪·易卜拉欣·馬赫魯奇提出,人類不應該犧牲隱私權等權益來獲取經濟利益,各國要重視相關政策制定,以推動人工智慧管控治理。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

深化新科研範式下國際交流合作

“孤立不是新科研範式轉換下的最好選擇。”蒙古科技大學校長那木楠·托木普列布建議,共建國家各高校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範式轉換:創建集體行動項目院校網路;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打造和展示轉型領導力;創建和使用數字化平臺協調集體行動。

“國際合作已成為各國共同加速科技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手段,而新時代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挑戰,對探索‘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提出了新要求。”賈振元建議,面向未來,高校要牽頭構建人才、項目、平臺等方面全方位、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格局。

“當前,全球化時代科研範式持續變革,研究主體從個體到協作,組織模式從小作坊到大團隊,研究領域從學科單一走向交叉融合,地域界限從傳統封閉到開放共用,驅動因素從實驗、計算、理論走向大數據,科研範式變革亟須高水準國際合作。”龍騰闡述了國際合作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建議從構建國際化教育體系、打造國際化科研平臺等方面著手,促進合作與創新、知識共用、人才培養,解決共同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副司長李楠表示,新科研範式下,國際交流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持續推動全球大學間資訊、知識和資源的共用,積極拓展國際科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與路徑。

【聲音】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國際研發交流與合作,來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摩洛哥穆罕默德一世大學校長亞辛·扎格洛爾

“新時代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挑戰,對探索‘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賈振元

“要持續推動全球大學間資訊、知識和資源的共用,積極拓展國際科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與路徑。”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副司長李楠

(記者 李志峰 何春陽 實習生 卜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