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小庭院,能有大作為。近年來,重慶市璧山區大興鎮以黨建統領為抓手,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整合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利用院內空閒資源,按照“小而美、多業態、低成本、高收入”的模式,大力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將庭院的“方寸地”變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後花園”。
打造典型範例 彰顯特色産業“新品牌”
精緻的佈局、黃色的墻壁、整潔的院子、木製的桌椅、精巧的點綴,共同構成一幅清雅幽靜的圖景。10月20日,在璧山區大興鎮高橋村看到,眼前這座古樸恬雅的小院,與此前所見的臟亂農房大相徑庭,已然變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以前屋檐下堆滿了雜物,院子裏到處都是垃圾。”該村村民晏後容是這座農房的主人,聽説鎮上在發展庭院經濟,半年前,她將院子和部分閒置的屋子對外出租,在租客的一番設計改造下,老房子華麗變身為網紅小院“隱山裏”。“沒想到老房子居然變得這麼乾淨漂亮,而且每年還能為家裏額外增加一筆收入。”
營業後,從垂釣採摘到休閒住宿,“隱山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將“美麗庭院”創建與鄉村民宿等經營活動融合,以小院為中心,輻射周邊數家農戶,按照宜花則花、宜菜則菜的原則,建設“小花園”“小果園”“生態園”,不斷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促進農民增收。
“自從‘隱山裏’開業後,周邊遊客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週末,不少主城中心城區的遊客結伴來體驗鄉野生活,在小院的帶領下,我們也開始打造自己的庭前院落。種花、栽樹,既美化了環境,還能吸引遊客前來消費。”高橋村不少村民感嘆道。
通過因地制宜,以農聯農、以點帶面,該鎮不僅盤活了茅萊山、燃燈山“農林漁院”等存量資源,也打開了全鎮庭院經濟的新局面。
多元業態發展 按下庭院經濟“加速鍵”
“菜來了,小心燙著。”每天,家住大興鎮長隆村的余光菊都會準時來到附近的“去野小院”招呼客人。
事實上,“去野小院”也是由村民閒置的房屋改造而成。小院改造後,余光菊就被老闆請來幫忙。“平時在家裏閒著無聊,現在每天過來幹點掃地、洗碗的活,還有工資可以拿,挺不錯的。”余光菊説,每天能在這樣漂亮的小院裏工作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據“去野小院”負責人介紹,小院平時每天都有三五桌客人,週末常常滿座,不少年輕人聚會、團建、生日都會過來玩。
不止是“去野小院”,大興鎮還充分整合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紅色教育等要素,引進諸如“早安花園農場”“振興小院”等優質品牌入駐,搭建“電商雲倉”“直播小院”等平臺,引導周邊農戶積極探索“庭院+服務”“庭院+産旅”“庭院+電商”等模式,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此外,大興鎮還以葡萄、菲油果、金絲皇菊等産業為優勢,探索出一條以特色産業為主導,鄉村旅遊、手工採摘、特色種養、電商銷售、生活服務等多元化、多業態共同發展的庭院經濟新路徑,全力打造“網紅小院”經濟産業帶。
培育經營主體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想不到我們家閒置多年的老房子還能利用起來!”大興鎮高橋村3組村民王才玉站在振興小院前高興地説。
這棟閒置老宅,經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進行外墻設計,添置各項設備後,被成功打造成了直播電商小院。“我們的理念就是把閒置的農村宅基地資産租借過來,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推動産業進駐農村,讓農戶參與到經營過程中來,不僅可以盤活閒置土地,還能激活村民內生動力。”該村黨總支書記曾勇表示。
以黨支部為核心,立足實際需求,大興鎮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積極引導農戶以庭院為載體、以家庭為單元,開拓出農戶能自主經營的經濟産業,將“庭院景色”變成“庭院經濟”。同時,將發展庭院經濟和人居環境整治、集體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有效結合,充分調動農戶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不斷促進農戶和村集體增收,全力賦能鄉村振興。
目前,大興鎮已有19個村(社區)因地施策,按照自願原則,將庭院納入“小院體系”中來,既綠化美化了環境,更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錢袋子”。一幅“美了環境,活了資源,富了群眾,強了集體”的大興庭院經濟新畫卷已躍然眼前。(朱大亮 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