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珍,女,1952年6月生,重慶市雲陽縣故陵鎮寶興村村民。曹英珍的童年是不幸的,3歲喪母、13歲喪父的她,在家庭經濟拮據的情況下,先後救助流浪少年、患病鄰里、被棄女嬰,為他們築起遮風擋雨的溫馨港灣,過上了幸福生活。曹英珍曾榮獲“重慶好人”等榮譽。
含辛茹苦 守護至親兩輩骨肉
1974年,曹英珍的公公婆婆因病離世,初為父母的曹英珍夫婦成了小叔子和小姑子的“大家長”。她和丈夫含辛茹苦地將二人拉扯長大,並幫助他們成家立業。
然而,小姑子的婚後生活並不順遂,丈夫意外去世,她和三個孩子的生活陷入困難境地,曹英珍毫不猶豫地將小姑子和侄兒侄女4人接到家裏共同生活。儘管小姑子患上多種疾病,全身腫痛,臥床不起,曹英珍不管多忙多累,每天都悉心照料她的衣食起居,給她喂飯喂藥,擦拭身體,不厭其煩。
1996年,曹英珍的小姑子因病去世,曹英珍悲痛之餘為她料理了後事。自此,曹英珍成了侄子侄女的“媽媽”,共同組成了一個雖不富裕但卻溫馨的大家庭。
嚴加管教 幫助少年脫胎換骨
1987年,13歲的柳華流浪到寶興村,曹英珍見他可憐,便決定收留這個孩子。待柳華年齡稍長,曹英珍就送他到山下學打鐵,讓他擁有一項謀生技能。也許是從小流浪的緣故,柳華養成了一些壞習慣,這讓曹英珍沒少操心。一次下山,想到家裏窮,柳華就順手拿了一村民家晾在外邊的一張床單。曹英珍知道後,趕緊把床單還了回去,並給人家賠禮道歉。曹英珍下決心要改掉柳華的壞毛病,要讓他走上正道。當天吃完晚飯,曹英珍把柳華叫到一邊,嚴厲地批評教育了他。自此以後,柳華再也沒拿過別人一針一線,並主動幫曹英珍分擔家務勞動。後來,柳華外出打拼,擁有了自己的小家。
如今,49歲的柳華育有2個兒子,2022年還添了孫子,“升級”當了爺爺,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滿滿。柳華能有現在的“小確幸”,離不開曹英珍的幫助。他説,沒有“曹媽媽”的言傳身教,一定沒有現在的他。
肩挑背扛 救助鄰里怪病痊癒
1991年,鄰村孑然一身的朱某林身患怪病。曹英珍聽聞後,心生憐憫,把衣衫襤褸、頭生蝨子的朱某林接來悉心照顧。朱某林得的病在當時極為罕見,每次發作,手指發烏、周身發冷,人會變得狂躁。為早日治好他的病,曹英珍沒少吃苦。她和丈夫去附近有一家工廠挑力打臨工掙錢。挑力是重體力活,強度大、超負荷,掙的錢並不多。在那個年代,挑100多斤重的擔子,僅掙0.3元,一天最多挑4趟。她每天早出晚歸,一天下來,肩膀被磨破皮,腳跟打出血泡,最多也只能掙到1.2元。
照顧朱某林的第一年,僅給他買藥曹英珍就花了1000多元。在當年,曹英珍要挑3000多趟擔子才能賺到這些錢。風雨30載,在曹英珍和丈夫的精心照料下,朱某林的病得到有效治療,發作頻次減少,逐漸好轉,過上了正常生活。2022年,考慮到朱某林年過花甲,身上還有一些陳年舊病,由70歲高齡的曹英珍繼續照顧難免有些吃力,寶興村村支“兩委”便將朱某林接到當地養老院由專人照顧。
省吃儉用 養育女嬰長大成人
1991年寒冬,曹英珍在鄰居家豬圈旁撿到了出生才幾天的女嬰。還在襁褓中的女嬰嗷嗷待哺,需要特殊照顧。家裏買不起奶粉,曹英珍想方設法用5斤雜糧換1斤大米,將其磨成米粉,兌開水和白糖喂她,併為她取名小朱(化名)。
小朱上小學時,每天需要自帶糧食去學校。儘管家裏條件有限,但曹英珍總是想著要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她傾其所能地給這孩子“開小灶”,東拼西湊買了個大壇子,用來裝大米。這樣孩子上學就有了“專屬米壇”,每天在學校都能吃上“缽缽飯”。曹英珍和丈夫在家裏則吃的是菜糊糊,頓頓能填飽肚子是一種奢望。在已有三個兒女的曹英珍看來,小朱從小失去了親生父母的疼愛,她要力所能及從物質和精神層面給予小朱富養,把更多的愛給她,讓她成為家裏的“小公主”。懂事乖巧的小朱在百般疼愛的健康環境中漸漸長大,如今自信樂觀、事業有成,目前打理著一家婚慶公司,還是金牌婚禮主持人。
50多年來,曹英珍用跨越血緣的大愛為這些身邊人撐起一個特殊的家,當地村民被她助人為樂行為感動,都説她是有愛心、敢擔當、重親情的“大善人”,一些村民自發為她家捐資捐物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