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下的梁平區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和雙桂新城。近年來,梁平區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特約攝影 劉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按照發展藍圖,抓好“十項行動”。《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的“十項行動”中,第九項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行動。
行動提出,到2027年,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3:1;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庫區山區現代化樣板。
這一目標和相關任務將如何分解落實、逐步實現?如何探索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4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
市發改委
加快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重慶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展城鄉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4月3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全面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改革探索為牽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重大示範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打造“一區兩群”
對口協同升級版
重慶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如何奏響“協奏曲”?
“在全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著力構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推動我市區域發展向更高水準和更高品質邁進。”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重慶著力構建“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圍繞産業協同、城鄉互動、科技協作、市場互通等重點任務,不斷加大“一區”對“兩群”的幫扶協作力度,協同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如何進一步激發潛力?
該負責人表示,一是聚焦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加快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二是聚焦促進城鄉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三是聚焦促進鄉村産業振興,建立健全有利於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將渝東北渝東南
打造成庫區山區現代化樣板
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渝東南渝東北地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行動方案》提出,堅持生態富民、強縣富民的發展導向,加快渝東北渝東南現代化建設。
“統籌區縣城、小城鎮、鄉村發展,推動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重塑小城鎮連接城鄉、服務農村功能,推動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市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
具體到産業上,一是要完善農業保護支援政策,二是要推進“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三是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四是要培育鄉村民宿、休閒農業等新業態。
其中,渝東北將制定“三峽”“秦巴”系列農産品區域性標準,支援建設優質道地中藥材産業帶和長江上游柑橘産業帶;渝東南將大力開發文旅項目,不斷提升旅遊産品的品質和文化內涵。
加快萬開雲同城化發展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也需要“硬核”支撐。“萬開雲”板塊無疑是推動渝東北區域協調發展的極核。
“萬開雲”板塊是成渝城市群與長江中游武漢城市群的重要連接點,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萬開雲同城化發展實施方案》印發一年來,三地持續提升産業協同水準,加快打造“産業互動圈”,萬州長安跨越、開州千能實業、雲陽三木汽車等企業互鏈佈局,合作産值超12億元。
市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三地將努力推進工業産業深度融合,優化産業佈局,發展汽車、材料、消費品等六大産業集群。
同時,著力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加速構建“便捷交通圈”。目前,萬州機場航廈擴建工程正加快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江鐵海聯運班輪(列)成功試點,萬州新田港二期加快建設,未來三地的交通必將更加便捷。
市級層面,下一步還將積極推動萬開雲與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協同發展,加快形成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萬開雲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的經濟增長極作用。
市農業農村委
在城鄉融合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前不久,在忠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聞發佈會上,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350個涉農村(社區)已全面實施“三變”改革。
“我市忠縣、豐都等區縣已全域推進‘三變’改革,全市‘三變’改革村穩步擴大到3913個。”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通過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産,實現城鄉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三方面鞏固拓展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我們全面建立農村集體資産年度清查和定期報告制度,全市9200個村、8.5萬多個組完成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4.3億元,村均經營性收入26.8萬元。
該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從三個方面進一步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實現城鄉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一是細化明晰農村集體産權關係,加快構建産權關係明晰、治理結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作機制,推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合股聯營新路徑。
二是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的區域全面推進“三變”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三是完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完善市、區縣、鄉鎮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建立全市統一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資訊化系統等。
發展産業
重點培育涉農市場主體
“發展産業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提和根基。”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以“産村城”一體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其中重點就是加大對涉農市場主體的培育。
目前,全市登記在冊農業龍頭企業近4000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9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92家。
“這99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整體經營收入有2500億元,但個體産值上億的不足200家,‘大龍頭’企業偏少。”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下一步該如何做?
“一是要用全産業鏈的思路來指導企業選準發展環節,壯大優勢環節;二是要指導和引導企業學會辨析市場;三是要加大對企業的科技輸入力度和降低科技成果轉化門檻。”該負責人説,今年將新培育超過30家年産值上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
實施“四千行動”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行動”中,明確提到要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千億級優勢特色産業培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創建“四千行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重慶具體將如何實施?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上,重點實施高標準農田“四改一化”工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等,到2027年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
在實施千億級優勢特色産業培育行動上,重點實施優勢産業良種繁育推廣工程、農産品加工能力提升工程等,到2027年力爭形成3個綜合産值上千億級的産業集群。
在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上,重點實施經營、就業、以城帶鄉等促增收計劃,到2027年,農民收入達到2.79萬元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1。
在實施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創建行動上,重點實施農村基礎設施“五網”建設、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四治融合”鄉村治理等,到2027年,力爭建成1000個獨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市鄉村振興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城鄉融合奠定基礎
“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需要進一步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為城鄉融合奠定基礎。”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完善防止返貧精準監測幫扶機制,支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打造魯渝産業協作“升級版”,高品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
開展第二輪排查工作
“目前,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其中尚有一些農戶特別是脫貧戶的發展基礎比較薄弱,面臨致貧返貧風險。”市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重慶探索建立“點上重點監測、線上專題監測、片上四級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實施一戶一策制定幫扶措施。
其中,點上重點監測,即結合全市開展“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回頭看”,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排查;線上專題監測,即通過廣泛調研走訪,確定産業、就業、重病、意外四項專題監測內容;片上四級監測,即對全市有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任務的區縣,整合幫扶部門、鎮村幹部、監測幫扶聯繫人等多方力量進行防貧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即用好重慶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動態掌握全市監測對象識別、幫扶情況。
該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完善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開展全市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第二輪排查工作,重點排查監測對象較為集中的鄉鎮和村,重點關注脫貧群眾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情況。
“一縣一策”
支援四個重點縣提速發展
在“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行動”中,明確提出要支援城口、巫溪、酉陽、彭水四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下簡稱重點縣)發展。具體如何實施?
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裏根據每個重點縣的特點以及資源優勢,採取“一縣一策”方式,推進四個重點縣提速發展。
例如,城口發展思路突出“山”的特色,將大力發展山地雞、老臘肉、中藥材等産業;巫溪發展思路突出“綠”的特色,將建設“兩山”實踐基地,培育綠色工業産業;酉陽發展思路突出“遊”的特色,將著力發展文旅結合特色産業;彭水發展思路突出“文”的特色,把民族文化融入城鄉建設、旅遊産業、農業産業之中。
“重慶還為四個重點縣制定了213條支援政策,敲定了168個項目,目前已按計劃實施。”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四個重點縣落實新增專項債83.1億元,安排市級以上銜接資金21億元,下達轉移支付約170億元。
創新四項舉措
打造魯渝産業協作“升級版”
在“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行動”中,還提到要深化對外協同互助,拓展“魯渝”等合作模式。重慶將如何實施?
“山東、重慶兩地通過創新四項舉措,推進‘東産西移’,打造魯渝産業協作‘升級版’。”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是構建“1+N”協作體系,在産業、勞務、消費等7個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兩地通過共育協作品牌,共建特色産業園。
二是設立發展“基金池”,聚焦協作區縣優勢産業發展,基金項目重點向原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和原18個市級深度貧困鄉鎮傾斜。
三是創新探索産業新模式,例如借鑒農業産業的“壽光模式”,在開州區打造魯渝協作壽光蔬菜現代産業園。
四是發揮工業網際網路服務矩陣東西部協作“雲上橋梁”作用,援助建成秀山、黔江等12個智慧園區公共服務平臺,以發展數字融合帶動産業融合。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顏安、蘇暢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