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重慶南岸區42項成果(企業)獲得了2020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僅科技進步一等獎就有8項。眾多榮譽背後,展現的是南岸區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動能。以科技為跳板,南岸區正吹響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衝鋒號”。
科技研發力度大
生産力轉化效果明顯
科技創新離不開對科技研發的重視和投入。近年來,南岸區十分注重引導規上企業、高等院校、科研事業單位等主體的科技研發投入。2020年,南岸區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經費高達26.28億元,同比增長22.98%,佔GDP比重3.23%,較上年提高0.46個百分點,位列全市第六。
科技研發的高投入,帶來的高回報效果立竿見影。各種研發成果不斷應用,實現了科技成果向生産力轉化,並服務於南岸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交科院”)獲得了2020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重慶交科院地下工程院,科研人員長期對“環境敏感區長大隧道綠色修築與運營技術”進行攻關。據總工程師方林介紹,針對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四山”的複雜地形,該院研發出保護地下水資源、瓦斯監測通風和低碳照明等一系列成果,並迅速投入實際應用,讓隧道建設運營成本最高節省30%以上。
為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只是科技創新的成效之一。更重要的是,科技力量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增效。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區規上科研類企業營業收入18.0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9%;科研和技術服務業規上、規下工資總額增幅為16.2%,超額完成15%年度目標。科技創新正為南岸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能。
創新主體全面壯大
科技平臺持續聚集
近年來,南岸區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同發展為契機,大力強主體、聚資源、育生態,助力全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取得新成績。
南岸區注重培育科技主體的創新能力,幫助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從2017年至今,全區科技型企業從402戶增長到1750戶,位列全市第七;高新技術企業從120戶增長到235戶,位列全市第四;高成長性企業實現從無到有,累計增加42戶,全市排名靠前。
在科技平臺建設方面,目前南岸區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18個、建成市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5個;建成的205個市級及以上科技平台中,包含重點實驗室34個(國家級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3個(國家級2個)、工程研究中心及實驗室33個(國家級9個)、企業技術中心68個(國家級5個)、工業和資訊化重點實驗室7個;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平臺22個,在孵企業和團隊400余家。
今年6月,長江模擬器簽約暨示範基地揭牌儀式舉行,由全國十幾家科研單位參與建設的一項重大科技工程——長江模擬器科學裝置基地在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正式落地。該平臺項目將成為南岸區乃至重慶市率先建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發展樣板的重要支撐。
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南岸區擬新增科技型企業200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戶,新增市級以上研發平臺10個,支援力合重慶創新中心、京東智聯雲(重慶)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一批國家級科研平臺的能級提升。
實施産學研一體化
高端人才儲備足
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提出,要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強化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聯結,促進産學研協同創新。如今,南岸區正全力推動産學研合作逐步深化,讓創新成果不斷轉化,新生態持續優化。
環重郵創新生態圈,是南岸區實施産學研一體化、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9月12日,重郵“三院”一期項目正式啟用,為南岸區“十四五”期間提升科技研發力度、助推企業高品質發展、加強産學研協同創新、保證科技人才供給等方面提供了保證。
在力合重慶創新中心,“Bridge創新合夥人平臺”成為校企聯動、産學研一體化創新的重要“橋梁”。中心産業創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搭建後,通過深入挖掘高校科研資源,將高校的科研成果運用到企業技術和産品研發中,實現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
去年入駐力合的渠之源科技通過引入高校教授的研發成果,生産出一種依靠微水供電的水能電池,為公共衛生間的感應式潔具提供了綠色安全的可持續能源。如今,該産品已全面應用於力合園區,實現了科技為智慧環保生活服務。
依託産學研一體化的深入實施,南岸區正落實“千人計劃”“鴻雁計劃”“兩江學者”“英才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持續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和人才儲備力度。在全國和全市的人才示範活動中,南岸區已累計推薦科技領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9人、創新創業示範團隊24個,入選“重慶市傑出英才獎”3人、“重慶英才計劃”98人、“鴻雁計劃”人才17人,築牢全區高品質發展的人才智力支撐。(舒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