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渝中怡家” 重慶渝中區積極探索城市社區治理新路徑

發佈時間:2021-11-08 16:52:24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夏婷

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變身溫馨的“居民樂園”;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豐富多彩;平時還有社區工作人員將服務送到府……生活在渝中,越來越幸福,已成為很多“老渝中”的共識。

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範區,近年來,重慶市渝中區切實加強對社區治理工作的領導,堅持以服務居民造福居民為出發點,以服務精細化精準化為目標,以依法治理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打造“渝中怡家”,構建“1133”模式(即城市社區打造一個平臺、一支隊伍、三個服務、三個機制),夯實社區治理平臺,增強社區服務能力,切實推進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個平臺

親民化改造社區辦公用房,打造“居民樂園”  

“空間溫馨舒適,辦事方便快捷,‘大變樣’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讓我覺得非常驚艷。”居民周女士在解放碑街道滄白路社區“渝中怡家”辦完事後説。渝中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渝中怡家”寓意“渝中一家人”“渝中美好家園”,這裡既是服務場所、活動空間,也是治理平臺,其核心理念是“親民、便民、優質、專業”。

image.png

為此,渝中區在社區辦公用房推進親民化改造,變生硬阻隔式空間為便利生活化場景。去機關化,營造溫馨環境。設置開敞式、開放式、通透式空間,盡可能拆除以前的長平臺、封閉式墻壁。倡導在陳設上多擺放沙發、圓桌、茶几等傢具,在色彩選擇上多運用米黃色、黃色等居家暖色調,在場景營造上多使用花藝綠植、軟裝配飾等藝術物品,盡可能減少機關化風格的辦公桌椅。去形式化,規範標識標牌。開展社區掛牌專項整治,整合、取消、規範掛牌10余類。全面推行“一室多用”,統一設置公共服務區、文體活動區、沙龍區、辦公區等功能區。去辦公化,增加服務空間。堅持“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原則,辦公面積佔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總面積的比例控制在10%左右,節省的空間全部用於增加居民活動場所。

這些“渝中怡家”一改原社區辦公場地“櫃檯服務”的樣子,開放的空間佈局、藍色與原木色的搭配、暖色調的燈光、藝術感十足的圓形沙發……時尚而溫馨,讓人眼前一亮。隨著滄白路、中山二路、彭家花園等一批“渝中怡家”的建成,真正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群眾的距離,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據了解,到2023年,“渝中怡家”將實現全區79個社區全覆蓋,進一步優化渝中區社區治理平臺,夯實社區治理基層基礎。

一支隊伍

社區工作者兼具職業化、專業化  

在渝中區,社區工作者不再是大媽大娘,小年輕、青壯年甚至研究生打起了主力。變化從何而來?渝中區按照成熟小區400戶、老舊小區250戶1名的標準配備專職社區工作者1360名,平均每個社區17名。嚴格選用標準,健全“區招、街用”機制,全面簽訂服務協議,開展“本土化”交流,培育“專業+全能”型隊伍,定期招錄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同時,建立3崗12級崗位等級補貼制度,社區黨委書記補貼最高達到四級調研員工資水準。同時,健全以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機制,測評結果以網格為單位全區拉通排序並與績效掛鉤。據了解,為打通社區工作者的上升通道,渝中區每年拿出3個行政事業編制,面向社區工作者招聘。系列舉措吸引了4名研究生考入社區,把社區工作當做一份事業來幹。

三項服務

社區工作者主動到府解決問題  

很多渝中區居民發現,近年來,自己總能在社區背街小巷、小區樓道裏、居民家門口“偶遇”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而這,正是渝中區全面實施的“三上三清”社區服務行動的結果。這一行動讓社區工作者走出辦公室,將社區工作從“等群眾到府”變為“送服務到府”。據介紹,“出門”後的社區工作人員主要是“到府”,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了解轄區居民及企業情況;“上路”,走街串巷、進樓入院發現城市綜合管理等方面問題;在這過程中,得“上心”,堅持清白做人、清白幹事。配合“三上三清”,渝中區推進社區工作綜合服務、專業服務、精細服務,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在全面推行綜合服務方面,渝中區統一將原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的10余個部門條線窗口整合設置為2個-3個綜合服務窗口,建立窗口人員AB角、輪流值班制度,推行“前臺一窗受理、後臺分工辦理”服務模式,細化社區協助政府工作事項26大項為93小項,編制30余項代辦、受理事項操作手冊,規範制定民情日誌臺賬,專職社區工作者每人每週用於走訪群眾的時間不少於50%。為精準供需對接,渝中區整合統籌社區資源,梳理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科學設置各具特色的社區服務項目,突出因地制宜、供需對接、“一社區一特色”,不搞全區“一刀切”。如針對文化資源豐富的社區設置“文化劇場”、微型企業比較多的社區設置“小微驛站”、緊鄰學校的社區設置“四點半課堂”、老年人比較集中的社區設置“老年大學”“社區食堂”、人流集中商業價值高的社區設置咖啡吧、花店等。

今年以來,全區社區工作者累計走訪群眾41.8萬戶次、收集解決問題1.5萬個,真正服務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經第三方機構獨立調查,居民滿意度從2018年的80%上升到2021年的98%。

三個機制

多元共建共治共用推進社會化治理

聽講座、學手工、諮詢法律服務……家住大溪溝街道的方婆婆忙得不亦樂乎,她説,現在“家門口”的社工活動越來越豐富,不僅可以學到知識,平時遇到什麼難處,也可以向社工尋求幫助,這讓她覺得生活在渝中非常幸福。隨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居民對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推進社會化治理,變社區居委會單打獨鬥為多元共建共治共用成為必然。

image.png

“我們主要建立了三個機制,第一就是促進資源向社區下沉。”渝中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渝中區推行區委常委聯繫街道、部門結對社區,街道向社區派駐第一書記,社區警長擔任社區黨委副書記等工作機制,增強社區力量。區級財政每年投入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經費達到7000萬元,在每個社區每年服務群眾專項經費30萬元、辦公經費20萬元的基礎上,整合環衛、綠化、物業等經費下沉社區,平均每個社區每年增加經費40余萬元。第二個機制是增強社區統籌統攬能力。全面建立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街道點題、部門答疑”“社區舉旗、家家出力”、“居民點單、黨員接單”服務機制,常態開展“三級書記馬路辦公”和以“到府、上路、上心”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行動,及時解決社區問題。同時建立“區級部門下沉事項舉報機制”,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切實為社區減負。第三個機制是引入社會力量協同治理。渝中區每年引入110余家社區社會組織入駐“渝中怡家”,針對困境人群、精神障礙患者、老年人、青少年等實施服務項目100余個,直接服務居民群眾4.6萬人。

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目前,社區治理理念已貫穿于渝中區委區政府決策全過程,形成了渝中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便民化建設基本規範、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實施辦法、“三事三色”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等可複製可操作的社區治理機制11項,有力提升了渝中區社區治理現代化水準。(劉欽、唐楸、圖片由渝中區融媒體為宣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