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林長制“治”出生態文明新常態

發佈時間:2021-09-15 10:22:1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針葉還是闊葉、純林還是混交……鎮裏該種什麼樹,譚昊過去心裏真沒“譜”。


近幾年每逢植樹節前夕,便忙著與區級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確定栽植樹種——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黨委書記譚昊坦言“上心多了”。畢竟,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明月山範圍迎龍鎮轄區的鎮級“林長”,須統籌考慮轄區生態與發展的關係,“不能走過場”。


2017年12月,重慶在西部地區率先探索林長制試點,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保護髮展森林資源責任體系。隨著林長制從試點到擴大試點,再到今年全面推行,重慶逐漸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林長“治山”對生態改善和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愈發明顯,圍繞生態資源“增值變現”的林業改革加快見效。林長制,這項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制度創新,已成為當地守護綠水青山的一種新常態。

重慶市從今年開始全面推行林長制。(廖禾   攝)


頭雁“帶隊”

16700多名各級林長擔起“治山”總責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近年來,當地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非法佔用林地、山林資源保護基礎薄弱、一些部門各自為政、部分地方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


為破解這些難題,重慶在南岸區率先試點林長制,圍繞“建制、護山、嚴控、美顏、增綠”開展工作。


南岸區隨即建立了林長制會議制度、巡查制度、投訴舉報受理制度等;設立區、鎮(街)、村(居)、村民小組四級林長組織體系,由各級主要領導和負責人擔任林長,逐步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按照屬地劃分原則,譚昊成為迎龍鎮的鎮級林長,負責轄區林地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組織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宣傳森林生態保護政策,緊盯森林火險、亂採亂佔亂建亂捕……這些,都在他的職責清單上。


“以前只是林業部門的工作,但實施林長制後就不一樣了,凡是與林子相關的事情,鎮黨委、政府都得管!”


有一次,譚昊接到基層林長的巡查上報資訊:有人在林地周邊租用居民房屋,洗滌賓館被套等,污水容易對周邊林地造成污染。譚昊立即前往現場查看。了解情況後,他通知相關人員進行聯合執法,將非法作坊取締在了萌芽階段。


在南岸區試點初步獲得成功的基礎上,2019年7月,重慶進一步將試點範圍擴展至全市15個區縣,覆蓋了中心城區“四山”以及三峽庫區、大巴山、七曜山、大婁山等生態敏感區,並建立起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村(社區)負責人擔任轄區林長,對轄區山林資源保護髮展、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負總責。


今年4月28日,重慶市《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正式發佈,對全市全面推行林長製作出週密細緻的安排部署。自此,當地全面確立了黨委領導、黨政同責的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網格護林員的“4+1”責任體系;責任體系、生態建設發展機制、問題發現機制、問題整治機制、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以及發展規劃的“5+1”治理機制。


“16700多名各級林長將真正肩負起‘治山’重任,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定富表示,先行試點的實踐表明,全面推行林長制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舉措,將強化地方黨委政府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的主體責任和主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保護髮展森林資源力度不夠、責任不實等問題,對於重慶構建屬地負責、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全域覆蓋、源頭治理的森林資源保護髮展長效機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璧山區境內的燃燈山綠意盎然。(甘秉福   攝)


橫向聯動

監管治理打開“協作模式”


“根據上傳的圖片和定位,有人在偷運馬尾松。”一大早,璧山區林業綜合執法支隊的杜宇打開手機APP,就看到來自“智慧林業”終端的報事。


原來,璧山區璧泉街道護林員龔元彬在日常巡護時,發現木材市場的角落裏堆放了大量松木,“沒有檢疫證,會不會是偷運?”他長了個心眼,立刻拍照留證,上報到了“天保巡護”平臺。杜宇和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站同事前往調查取證。到了現場,違法嫌疑人衛某説,他經人介紹,非法從有松材線蟲病的林區收購無檢疫證書的舊馬尾松木18立方米,本以為舊的松木放在角落不顯眼,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


實際上,重慶曾是全國最早實行以森林公安為主的林業綜合行政執法的省市之一。然而森林公安轉隸後,林業行政執法一度出現無機構、無隊伍、無人員的“三無”局面,涉林案件查處、整改推進緩慢。


2020年,為填補林業行政執法空白,重慶高新區和璧山區、巫山縣等地探索組建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下沉執法人員至鎮街、村居、山頭,有效提升山林資源保護監管效能。截至目前,重慶已在35個區、縣、開發區設立了林業行政執法支(大)隊,執法人員共計303人,統一行使林業系統的行政處罰權及相關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權,初步重構了全市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


一些較大範圍山林資源損害問題,則存在跨地域、跨行業現象,整治難度大。林長制能否提供答案呢?


“中心城區以‘山’為界、其他區縣以‘林’説事,讓責任既到‘底’、又到‘邊’。”王定富説。


比如,針對中梁山拆違整改和生態修復,重慶在試點林長制期間由市級山林長靠前指揮,6個相關試點區區委、區政府和重慶高新區管委會主要負責每人平均擔任區級林長,共同展開重拳整治。


中梁山建立了鎮街問題發現上報、區級林長辦匯總移交、區級部門處置落實、鎮街反饋成效的閉環工作流程,構建起區級林長辦牽頭,發展改革、規劃和自然資源、城市管理、生態環境、林業、農業農村等部門參與的聯合巡察執法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協調順暢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中梁山完成已既有違法建築整治300萬平方米。“合力”,讓這片縱貫中心城區西部的“綠肺”煥然一新。


按照重慶市1號總林長令的要求,重慶已從今年4月起,展開了為期2年的全市山林資源亂侵佔、亂搭建、亂採挖、亂捕食等“四亂”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在山林資源保護、徵佔用林地管理、森林採伐限額管理、野生動植物管理、提升森林防災減災能力、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山林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開展跨部門的聯合督查。

位於重慶市永川區三教鎮張家灣林場的天然楨楠林。


資源“變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全村以前一直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永川區三教鎮雲龍村黨委書記、村級林長張代洪,為何如此感慨?


雲龍村總面積4369畝的張家灣林場,曾是全村最大的集體森林資産。張家灣林場海拔約560米處,保存有一片高大挺拔、樹桿通直、樹形優美的楨楠天然林。楨楠係楠木屬的一個樹種,是馳名中外的珍貴用材、景觀樹種,因天然存量極少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


2016年,楨楠被原國家林業局納入第二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成為重慶市首個、也是迄今唯一入選的樹種。2017年,中國林學會組織專家深入張家灣實地科考,認定該片楨楠林總面積達960畝,是國內現存集中分佈面積最大且正值繁殖期的楨楠天然(次生)林。


張代洪説,過去幾十年,張家灣林場一直嚴禁採伐楠木,主要靠採伐其他樹木來補貼楠木保護費用。隨著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林場失去了木材銷售收入,護林員數量也從最多時的24人逐步減少至3人,對楨楠的保護力度越來越薄弱。


對此,2017年,永川區林業部門通過不斷調研、談判、協商,比照張家灣林場集體所有權期限,由區國有林場全面接手此後62年的森林資産管理權,年租金15.8萬元。


此舉拉開了永川“楠木行動”的序幕。在國有林場的專業救治和管護下,楨楠林的編號楨楠數量從2017年的3752株增加到目前的4372株。當地還以建設楨楠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為契機,在全區範圍大力推廣“楠木+”栽植模式,實施國有低效林和針葉純林改造,有效促進了森林結構優化。


張代洪説,過去為保護楨楠發愁,現在不但有人管、管得好,每年15.8萬元的村集體收益也讓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張家灣集體林場管理權的成功流轉,通過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公益屬性和生態保護功能,從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應用推廣等方面著力,解決楨楠林保護的難題,把集體森林資産有效轉變為可利用資金,統籌盤活了珍稀樹種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永川區林業局局長曾自然表示。


作為重慶市試點林長制期間涌現的一項經驗成果,“重點區位非國有林生態贖買”背後,是“森林生態得保護,林農利益得維護”的雙贏。目前,永川、北碚、長壽、綦江、石柱等區縣已累計完成非國有林生態贖買3.3萬畝。


在重慶,沉睡的生態資源正加快“增值變現”。近年來,江北區與酉陽縣、九龍坡區與城口縣,南岸區、重慶經開區與巫溪縣、南岸區與石柱縣、重慶高新區與黔江區,先後一對一簽訂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累計成交森林面積指標27.66萬畝,交易金額6.915億元。


2019年1月,重慶市政府與國家林草局、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協議,引入中林集團重組重慶林投公司,承接國開行150億元政策性貸款,結合農村“三變”改革,以市場化手段在城口、巫溪、奉節、梁平等區縣實施重慶市國家儲備林項目。2年多來,僅集體林地流轉和營造林勞務用工就支付費用6億多元,帶動2.13萬戶林農財産增收、56.7萬人次勞務收入……


“2020年,全市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分別提升至6494萬畝、52.5%和2.4億立方米,較2015年分別增加883萬畝、7.1%和3600萬立方米。以‘林長制’助‘林長治’的試點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王定富説,隨著林長制今年全面推行,重慶還將實施一系列林業重大工程,確保在2022年實現全市森林覆蓋率55%的目標,進一步擦亮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底色”。(劉剛、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