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共産黨迎來百年華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慶祝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黔江區以革命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為重點,打造了黨史學習教育研學線路,近日,筆者通過實地走訪記錄,現將可以學習黨史的線路及簡介分享給大家。
本次路線圍繞以下路線展開:萬濤故居(暫未開放)、紅軍渡(濯水鎮濯水社區5組)、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水市鄉水市社區1組水車坪皂角堡)、長岩岍剿匪遺址(白土鄉三塘村3組長岩岍,備註:因安全原因控制10人以內)、黔江紅軍遊擊大隊脈東山戰鬥紀念地(沙壩鎮脈東社區脈東山)。
萬濤故居:革命烈士精神永流傳
萬濤,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武裝創建人之一。1924年-1927年上半年,萬濤曾輾轉在重慶、上海、武漢等地從事革命活動,期間,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路黨代表、鄂西特委委員、湘鄂西特委委員、湘鄂西臨時省委常委和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紅三軍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1932年秋,由於“肅反”擴大化,被錯殺于湖北洪湖。
萬濤烈士的故居,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1949年解放後,馮家區公所進駐,一年後遷出。1950年,馮家糧站進駐,並改作糧食倉庫。2004年為紀念萬濤烈士誕辰100週年,重慶市和黔江區政府對萬濤烈士故居進行維修,在故居內建起《萬濤烈士陳列館》。200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會師70週年之際,在故居內修建了紅花崗石的《萬濤烈士》雕像。2009年被重慶市委市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重慶市市級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9月8日,萬濤故居廉政教育基地揭牌。
紅軍渡:船工撐船渡紅軍
1934年5月6日淩晨,賀龍帶領紅三軍從馬喇湖出發,準備奔襲彭水縣城。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離開馬喇湖,翻過北溪蓋,上午8點鐘左右來到濯河壩阿蓬江邊的黃泥沱渡口。渡口處水面寬達100余米,水深流急,暗流交錯。聽説紅軍要過河,家住壩上的50多名船工,立即組織17隻木船為紅軍擺渡過河,一直劃到天黑,才將幾千名紅軍官兵和騾馬安全渡過阿蓬江。在渡江的過程中,紅軍在濯河壩街上打土豪,把糧倉裏的糧食分給貧苦農民。紅軍對群眾秋毫無犯,許多群眾送茶水、煮雞蛋和蒸米粑慰問紅軍,紅軍都付了錢。不少青年看到紅軍是真心實意為窮苦百姓,紛紛要求參加紅軍。這一天,僅濯河壩街上就有10多名土家族青壯年參加了紅軍隊伍。
紅軍渡江後,賀龍派副官楊德軒給每個船工兩塊大洋和五升米作工錢。那時,一塊大洋能買兩斗半米,一天掙了五六斗米,船工自然高興。後來,為了銘記這段魚水情深的歷史,黃泥沱渡口被改為紅軍渡。
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紅軍樹下重申紀律
1934年5月6日,賀龍、關向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從馬喇湖出發去攻打彭水,夜宿水車坪。當晚,賀龍將戰馬拴在皂角樹上,在皂角樹下召開了攻打彭水縣城的誓師大會,宣傳紅軍的革命宗旨,重申紅軍的革命紀律,並指著皂角樹堅定地説:“我們的紅軍就像這棵蒼勁的皂角樹那樣,經得起風吹雨打!”次日,紅三軍從水車坪出發,向彭水進發。
該紀念地位於黔江區水市鄉水市社區1組,由水車坪紅軍紀念碑、紅軍樹、紅軍樹廣場、紅軍像、紀念亭、紅軍革命紀念館、紅軍路、紅軍街等組成。1982年公佈為黔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紀念地具有革命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今年,黔江區將水車坪確定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並完善了相關標識和內容,全區各級各部門以及區外許多單位紛紛組織黨員幹部到這裡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選擇到水車坪重走紅軍路的旅遊團隊也大幅增加。
長岩岍剿匪遺址:殲滅土匪彈指間
該標語位於黔江區白土鄉三塘村三組,坐東南向西北,書寫于三塘蓋長岩岍天然石壁上,幅長2.9米、寬0.65米,距地面1.8米,朱墨書寫大字“悔過投誠者寬大”,字徑寬0.3米、高0.37米;小字“張支隊宣”,字徑高0.21米、寬0.14米。據村民黃慶雲介紹,解放前夕,此處係當地地主黃緒由居住,後被黔江縣白土鄉偽鄉長陳典幫霸佔,並以此為據點,與解放軍對抗。1950年6月12日,黔江解放後解放軍打進三塘蓋,與盤踞在這裡的陳典幫對峙,經過三天三夜的宣傳鬥爭,大部分土匪投誠,陳典幫與解放軍對抗數日,終因彈盡糧絕,率小股土匪跳岩逃生,陳典幫跳岩後被解放軍活捉殲滅。攻下長岩岍後,解放軍張支隊長當即提筆在岩壁上寫下了“悔過投誠者寬大”的紅色宣傳標語。該剿匪標語是黔江區目前發現少有的紅色文化類型,填補了黔江區無紅色標語文物的空白。
黔江紅軍遊擊大隊脈東山戰鬥紀念地:打富濟貧得民心
1934年4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利川十字路會議後,紅三軍特科二大隊改名為黔江紅軍遊擊大隊,由龔昌榮任大隊長,從咸豐活龍坪返回後壩鄉,主要在黔江西北部的板夾溪、大路壩、兩會壩、西泡一帶活動。先後打了向貴清、龐繼厚等10余家土豪,將他們的浮財分給當地貧苦農民。同時,發動群眾抗捐抗稅,取消課租和高利貸,奪取豪紳、團防的槍支彈藥武裝自己。不到半年就由原來的80余人發展到200多人,構成了對黔江反動勢力的極大威脅。
1934年8月,駐黔敵軍周化成保安團和川軍黃子裳部,調集千余兵力聯合進行“圍剿”。龔昌榮率隊退守西泡脈東山,把戰旗插上最高峰誘惑敵人,然後從敵人背後殺出,使敵死傷甚多。敵人不甘失敗,增加兵力再次“圍剿”遊擊大隊。為了保存實力,龔昌榮決定退守沙壩黃泥埡。在轉戰途中,龔昌榮腿部不幸中彈負傷,最後只好撤出戰鬥,在八面山雞刨寨隱藏養傷,後被敵人發現,殺害於後壩鄉新建村高梁坪。該紀念地位於黔江區沙壩鎮脈東社區脈東山,具有革命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代娟、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