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9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發佈時間:2021-06-11 13:48:59 來源:上游新聞 責任編輯:何靜怡

近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佈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這是繼2014年公佈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後,時隔七年再次公佈。

其中,重慶市有9項入選,包括傳統戲劇類1項,即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1項,即蹬技(重慶蹬技),傳統美術類4項,即挑花(巫溪嫁花)、石雕(大足石雕)、木雕(奉節木雕)、彩扎(銅梁龍燈彩扎),傳統醫藥類2項,即針灸(趙氏雷火灸)、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民俗類1項,即秀山苗族羊馬節。

截至目前,重慶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包括民間文學類3項,傳統音樂類14項,傳統舞蹈類4項,傳統戲劇類3項,曲藝類6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1項,傳統美術類7項,傳統技藝類7項,傳統醫藥類4項,民俗類4項。還有市級非遺項目707項,區縣級非遺項目3428項。

項目簡介

1.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傳統戲劇)

image.png

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又名臉殼戲,是廣泛流傳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民間戲劇。據考證,形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面具陽戲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文倫理、家庭生活、勞動故事、男女愛情和妖狐鬼神等故事。其源於儺願戲派生而來,演員全部為男性,特點是除旦角外,生、凈、丑角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質面具,主要通過肢體語言和唸唱對白塑造人物、演繹劇情。面具陽戲主要活躍于山間田野,具有儀式戲劇性、表演假面性、民族地域性、聲腔獨特性、表演多元性、世俗應景性等主要特徵。在戲劇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2.蹬技(重慶蹬技)(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image.png

蹬技是指一種力技性的足蹬物雜技項目。在漢代的百戲雜技節目中已有技藝雛形,宋代逐漸成為雜技的代名詞,至明代已完全形成為一種獨立的雜技表演形式。蹬技的表演形式為表演者仰臥在特製的座子上,用雙足承接和舞弄各種道具,表演種種技巧花樣。蹬技分為“輕蹬技”和“重蹬技”,主要表現演員雙腿的力量和掌握重心平衡的能力,不僅有蹬道具的技巧表演,還有蹬人與道具組合的技巧表演,展示了人體中潛藏的力量和功能,表現人的樂觀、勇敢、健康、智慧的精神面貌。

3.挑花(巫溪嫁花)(傳統美術)

image.png

挑花(巫溪嫁花),是流傳在重慶市巫溪縣的一種傳統美術。歷史上,巫溪一帶女孩十一二歲便開始挑花,所繡作品就是自己未來的嫁粧,它把流傳在當地上千年來的美術傳統,加上每個個體對於未來的願望和希望,融入刺繡中。挑花(巫溪嫁花)要求“有曲有直、依紗而行,下針不偏不倚、起針收鋒斂芒”,主要針法是在平布上面依紗眼扣針挑紗,正面呈辮針,反面呈扣針,啟針時留一扣眼,在結束時用回針的方法扣合,整幅作品都沒有線結,能經受刷、搓、揉等多次洗滌而不散針,具有優美、樸實、耐用的特點。挑花(巫溪嫁花)繼承傳統技法,以世間萬物為題材,作品充滿了想像和不拘一格的表達,具有極強的創造力,既是生活中的實用型産品,又有極強的民間工藝美術裝飾性。

4.石雕(大足石雕)(傳統美術)

image.png

大足石雕是大足區內從初唐以來流傳至今的石雕藝術的總稱。大足石雕主要採用大足本地出産的砂石、青石,後引進貴州、四川等地出産的紫袍玉、漢白玉為材質,以本地發達的小五金器具作為工具。雕刻題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建築構件,以及實用器具、生活和勞動場景為主,其中人物又以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中的佛像、文殊、普賢、觀音、羅漢等為主。其全由手工精雕細鏤而成,工藝複雜,運用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陰刻等多種技法。大足石雕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其造型優美,題材豐富,技法多樣。

5.木雕(奉節木雕)(傳統美術)

image.png

奉節木雕是主要流傳于重慶市奉節縣的傳統美術類項目。其在明、清時期比較盛行。奉節木雕主要包括八個環節:選材、手工解料、烘乾、下料、精加工、組裝、打磨、上生漆。工藝手法主要有陰雕、陽雕、圓雕及透雕。奉節木雕的主材是陰沉木,用它製作的古典式樣傢具和工藝品自然樸實,木質堅硬,色澤自然如黑墨,不變形、不褪色。奉節木雕是集傳統雕刻和現代工藝于一體的製作方法,其流程複雜、精細,技藝精湛,成品美觀,既有廣泛的適用性又有較高的觀賞性、裝飾性。

6.彩扎(銅梁龍燈彩扎)(傳統美術)

image.png

銅梁龍燈彩扎是流傳于重慶市銅梁區內的一種以龍文化為主題的燈彩藝術,是一種具有千年曆史的傳統工藝美術。銅梁龍燈彩扎按作品功用可分為表演龍燈、景觀龍燈和工藝龍燈三大系列。表演類龍燈主要有“稻草龍”“竹梆龍”“大蠕龍”“火龍”“正龍”“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等上百個品種;景觀類龍燈主要包括用於營造節日氛圍的綵燈挂件、綵燈小品以及燈會場所的各色燈組;工藝類龍燈是一種在室內用於展示或裝飾的擺件、挂件等龍燈精品。銅梁龍燈彩扎的流程主要有八個步驟,上百道工序,其用料、工具和技法考究,是我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蘊涵著當地人們的審美訴求和造物觀念。它群眾基礎廣泛,在當地建有多個龍燈彩扎基地,對於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7.針灸(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

image.png

趙氏雷火灸是趙氏家族在重慶地區傳承已久的中醫特色灸療法,源頭可追溯至《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雷火神針”。清同治年間,由重慶璧山趙家坡民間醫生趙忠德在雷火神針、雷火針基礎上,改實按灸為懸灸,創制趙氏雷火灸療法。傳承至今已有六代,150多年曆史。趙氏雷火灸選用三年以上陳艾製成艾絨,拌合十多種植物和中藥粉末,以傳統工藝製成灸條。利用灸條燃燒時産生強烈熱輻射力,輔以雀啄、小迴旋、橫行、縱行、斜行五種傳統手法,以及十指衝、拉辣式、大螺旋形、高山流水、平分秋月、擺陣六種獨創手法,通過溫經通絡、消淤散結、消腫止痛來調節人體機能。

8.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傳統醫藥)燕青門正骨療法一脈相承清康熙年間河間府滄縣張先師創立的燕青門武醫的正骨術,傳承至今已有十代。燕青門正骨療法由燕青門獨特的練功方式演變傳承下來,將習武的功法融入正骨技術之中。其倡導筋骨並醫、正骨先理筋、分期辨治、整體調治、雜合而治,強調“不開刀治骨傷”,具有“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結合多年臨床體驗歸納出“燕青門正骨療法9法”“燕青門治療軟傷9法”。燕青門正骨術將武學文化與傳統中醫文化相融相通,對傳承與發揚巴渝中醫藥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9.秀山苗族羊馬節(民俗)

image.png

秀山苗族羊馬節,亦稱“苗家五月年”,因主要節慶日在農曆中的地支屬午(馬)和屬未(羊)而得名,是當地苗族人民每年定期舉辦的以感恩蔬果和羊馬為核心內容的傳統節慶,主要流傳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堤鎮、裏仁鎮、宋農鎮、龍池鎮、涌洞鄉境內的川河蓋山脈一帶。秀山苗族羊馬節始於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以報答蔬果的救命之恩為主題“報菜娘神”之日,這天之後的第一個屬午(馬)、屬未(羊)之日,分別為該節慶活動的高潮和結束之日。這兩天,家家戶戶將羊馬敞養,任其吃食莊稼。午(馬)日,當地苗民搭起彩門,迎接外來族人和客人至羊馬節場地後,由苗老司主持祭祀羊馬神,唱誦苗族先祖的英雄故事和遷徙歷程《羊馬古歌》,表演規模宏大的羊馬舞、蔬果舞。隨後進行農貿交易、雜戲搬演,在所有參與者同吃刨湯宴後,放起鞭炮,吹打鼓樂,將客人送出彩門,一年一度的羊馬節落下帷幕。秀山苗族羊馬節整個節慶具有濃厚的感恩情結和祖先崇拜,再現了當地苗民先祖生産、生活、遷徙的場景,是當地苗民情感的真實寫照,對研究中國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