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種很火的“假水”玩具,其外形酷似縮小版的飲料,瓶體印有果汁、可樂等字樣,裏面的液體像水又不是水,可以任意揉捏塑形,被中小學生稱為“解壓神器”,不僅迅速火遍校園,還成了“網紅”。
然而,有媒體購買9款14批次“假水”玩具送至第三方機構檢驗,發現這些玩具竟全部含有超過歐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這些硼一旦通過破損的皮膚以及口部不慎接觸,都會進入孩子體內,可能造成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事實上,近幾年與“假水”類似的水晶泥、起泡膠等軟泥玩具,都曾經被檢出硼超標。生産廠商在此類玩具製作過程中加入硼砂,可以讓其更具彈性、延展性,手感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屢次曝光,此類玩具的行業亂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監管部門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加大執法力度、多策並舉肅清亂象。
首先應儘快明確有關兒童玩具的相關強制性標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消費品中重點化學物質使用控制指南》,建議液體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遷移量要少於300毫克每千克。但該《指南》並不具備強制性,建議儘快在玩具安全標準中增加對硼砂物質的限制內容,用剛性的標準對行業進行規範。
其次要切實抓好兒童玩具生産源頭治理。有的“假水”玩具標簽上沒有廠名、廠址等生産者資訊,更沒有品質合格證,可以説是來路不明的“三無”玩具。很多小作坊願意使用硼砂,主要是因為其價格低廉。監管部門要堅決取締這些無證生産的小作坊,搗毀生産源頭,並且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讓黑心企業得不償失,付出巨大代價。
再次,也應大力加強對學校周邊商戶的監管。一些“假水”玩具是典型的“三無”産品,卻出現在學校周邊的文具店、小超市裏。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應對學校周邊商戶重點排查和整治。既要對銷售問題兒童玩具的商家進行處罰,又要引導商家拒售問題兒童玩具。同時,學校應加強相關知識科普,引導學生和家長在選購商品時要仔細甄別,遠離來源不明的問題玩具。
最後,還應清理電商平臺上銷售劣質兒童玩具的商戶。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假水”玩具,銷售者眾多,銷量巨大。有商家公開介紹産品含有“醫用硼砂”,卻又自稱這種硼“安全無毒”,所提供的檢測報告並不包括硼元素含量的檢測,試圖用各種看似“安全”的説辭混淆消費者的判斷。監管部門在嚴查銷售渠道的過程中,應對此類商戶進行重點排查。
整治“假水”玩具亂象不能搞一陣風,而應納入日常監管,形成長效機制,才能確保不讓“假水”玩具真傷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