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 頭條
川渝攜手奏響“雙城記”最強音
作者:曾立 申曉佳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0-12-14 08:57:06責編:尚善

image.png

今天,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行。

這是今年以來兩省市黨政領導的第二次“會面”。上一次是在3月17日。

兩省市間如此高規格的頻繁交流,在川渝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除了雙方黨委政府,2020年,川渝各個部門、各個市州區縣、各個領域,也開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動、簽約,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層級之寬、範圍之廣、密度之高、氣氛之熱,同樣前所未有。

據統計,自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以來,兩地已簽署200多個合作協議,平均1.5天就“握手”一次。

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川渝大地合作激情迸發,一起唱好“雙城記”,攜手共建“經濟圈”,發出中國西部高品質發展最強音。

時不我待

爭分奪秒共建增長極

上月,川渝兩地共同宣佈:今年底前,95個事項實現“川渝通辦”。也就是説,今後川渝兩地市民在辦理這些事項時,將不再受地域限制——既可選擇在本地辦,也可選擇網上通辦、異地辦理。

清單中,不僅對國家要求2020年底實現“跨省通辦”的58個事項進行了全覆蓋,還拓展新增了32個川渝特色“跨省通辦”事項,並把5個國家要求2021年底實現“跨省通辦”的事項實現時間提前了1年。

此舉一齣,引來喝彩一片。

為什麼能提前?知情人士一語道破:“因為川渝兩地有等不起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

新定位,需要新作為。建好“經濟圈”,時不我待!

川渝兩地迅速行動。

1月6日,重慶市委常委會、四川省委常委會,分別召開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並研究兩地貫徹落實意見。“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成為雙方會上的高頻詞。

1月7日,川渝兩省市發改委在重慶市潼南區聯合召開“推進川渝合作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僅僅10天后,深化川渝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0年第一次調度會舉行。

隨後,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但川渝兩地相向而行的步伐卻並沒有停止,兩省市有關部門的電話成為川渝熱線,視頻連線會議成為常態。讓“經濟圈”的建設步伐在抗疫的同時有力有序推進,成為這個春天兩地最大的發展共識。

因疫情期間不方便見面,川渝兩地黨委政府于3月17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召開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

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會上表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川渝兩地發展的重大利好,也是需要擔當的重大責任和重要使命。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站位,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表示,我們將牢固樹立“巴蜀一家親”理念,切實強化“川渝一盤棋”思維,把經濟圈建設作為新時代四川改革開放的牽引性抓手,與重慶市齊心協力、相向而行,舉全省之力務實推進、有效實施。

會議出臺了深化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工作機制、2020年重點任務等文件。

中央的戰略要求,切實轉化為兩地的戰略行動。

心意相通,攜手奔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入高位推動、全面深入的新階段。

此後,隨著疫情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産推進,川渝“雙城記”越唱越精彩——從4月1日到15日,僅半個月時間,兩地就簽下近30個合作協議。

銳意進取

攜手邁進改革深水區

5月8日,四川省能源局幹部周建新,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重慶)項目推進處副處長的身份,回到家鄉重慶工作。作為四川派駐重慶的首批工作人員之一,他表示:“要當好‘潤滑劑’,更好地促進雙方凝聚合力。”

聯合辦公室,正是川渝改革創新的成果。

川渝自古一家親。早在2011年,國家就出臺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黨的十九大以來,川渝兩省市黨委政府更是“你來我往”,持續推動合作走向深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是中央對川渝賦予的更大使命和更高期望,它意味著在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格局中,成渝兩地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川渝意識到,要不負重托,必須改革求變,大膽創新。

2月下旬至3月底,重慶由市委常委同志帶頭領題,分43個專題開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市領導集中調研。他們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走出去、摸情況、找問題、尋對策。

4月,四川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辦)學習考察組來渝,雙方商議並簽署《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政策研究合作協議》《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改革合作協議》,其中包括積極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等重大改革。

在工作機制上,雙方建立了兩省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常務省(市)長協調會議、聯合辦公室、專項工作組4個層面的運作機制。其中,聯合辦公室雙向人員互派,日常工作由發展改革委下設三個處室承擔,為雙方合作提供體制保障。這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都未有過的嘗試。

5月,聯合辦公室進入實體運作,兩地互派的工作人員到崗到位。首批互派幹部平均年齡38歲,且各有一名廳級領導擔任領隊。

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姚樹潔在解讀川渝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時評價:“在西部建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不再是簡單重復東部沿海發展路徑,而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帶動西部實現新跨越。”

更深層面、更大範圍的改革創新,還在不斷涌現。

在地域上,今年以來,四川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為先手棋,推動共建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協作帶、成眉高新技術産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協作帶,批復設立成都東部新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並加快推動川南、川東北兩翼發展,批復設立宜賓三江新區、南充臨江新區、廣安川渝合作高灘園區。

重慶則以“一區兩群”為載體,通過做強主城都市區、擴大城市容量,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的極核作用,打造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通過做實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促進渝東南、川南等地區融合發展。

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邁出成都“東進”的關鍵步伐;5月9日,重慶正式設立主城都市區,範圍包括21個區。成渝相向發展,為成渝未來的人口和産業承載拓展出新空間。

在科技創新上,川渝謀劃按照“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6月3日,《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徵求意見稿)》亮相;9月11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動員大會召開。西部科學城建設大幕,正式開啟。

在國土空間規劃上,川渝兩地聯合製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推動解決區域發展空間佈局上的重大問題。

在融合發展上,川渝毗鄰地區9個區域合作功能平臺建設有序推進,“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加快編制,川渝“高竹新區”和“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示範區”總體方案已經兩省市政府審定。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正在打破固有的體制機制藩籬。川渝攜手,向改革的深水區大步邁進。

好戲連臺

各領域合作全面開花

大幕拉開,好戲連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足一年,川渝各領域合作已全面開花,處處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氣象。

曾經,在招商上,雙方競爭大於合作。如今,雙方以“巴蜀一家親”為主題打造招商合作品牌,在優勢産業招商上協同互補,共同提升“雙城記”國際國內影響力,讓1+1>2。

曾經,在産業上,民間合作佔多數。如今,川渝兩地主管部門不僅攜手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共建成渝地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還將聯合打造世界級汽車産業集群,共建電子資訊産業經濟走廊。

曾經,兩地網友互不服氣,喜歡打“口水仗”。如今,雙方互相學習,熱衷擺“龍門陣”。重慶網友發兩萬字長文《重慶向成都學習什麼?》,成都網友回應《成都可以向重慶借鑒什麼?》。

縱觀全年,變化,數不勝數——

交通先行,暢通經濟血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一錘定音,雙方創新開行水上“滬渝直達快線”、跨省公交線路,一大波鐵路、高速公路開竣工消息撲面而來,兩地往來更加便捷;

民生需求,不再受限于距離。成都、重慶兩地退休人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和工傷保險待遇,在川渝範圍內通過資格認證實現“線下就地辦”、“線開工上辦”; 川渝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手續辦理時間從一個月壓縮至2—3天,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證明“無紙化”,職工異地貸款“一地辦”;

就醫結算,無需來回奔波。住院、普通門診和藥店購藥跨省直接結算聯網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截至今年11月底,重慶全市接入川渝兩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達1849家;

打破定勢,協同共生。毗鄰的榮昌、自貢聯手打造飛地園區承接産業轉移,瀘州、涪陵共建水鐵聯運通道,綿陽、北碚等非毗鄰地區的合作也加快推進;

共抓大保護,共護綠水青山。雙方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市的聯合河長辦,在水、大氣、固廢等10個方面簽訂合作協議,啟動川渝聯合執法行動;

……

據統計,今年以來,川渝兩地共同實施的兩批重大項目總計31個,總投資5562.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約386.7億元。截至目前,已有26個項目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17.9億元。

如今,切實抓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正成為“雙城記”的新強音,等待著巴蜀人奏響。

可以預見,我們正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