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金融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 景區資訊
璧山區圖書館:古韻遺風 讓馥鬱書香氣質更濃
作者:馬惠心 楊文廣 鄧雨笛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15 10:54:09責編:葉溪

歷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如果有一個場所能夠承載起城市的這種內涵和氣質,那一定就是圖書館了。

在璧山,新建成的區圖書館正是這樣一座驚艷你視覺的地方。

璧山區圖書館新館,坐落在綠樹成蔭之中。初見時,館舍別具一格的設計風格瞬間點亮你的眼眸。濃郁現代氣息和學術氛圍兼具的建築風格,中軸對稱設計下穩重而嚴謹的造型風範,還有通透明快的玻璃幕墻、寧靜低調的原木色彩,無不體現著融合古今、學貫中外的雅意。而近日,璧山區圖書館與重慶大圓祥博物館的合作布展,更將這種儒雅寧靜的學風氣質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5月7日,探訪結束第一期文物布展後的區圖書館,深刻感受它的美好和精神所在。

傳統文化的思想碰撞 讓文物走進了圖書館

剛到區圖書館新館,館長楊正鋒正與大圓祥博物館館長劉煒交談著。因為這次布展,將同一個“文化圈”但鮮少謀面的兩人拉近到一起,雖然隔著10來歲的年齡差,但兩人出奇的談得來,這份緣分來源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巧妙認同。

“我們新建成的現代圖書館集開放性、資訊化、網路化等功能特點自不待言,但目前它缺少一種文化氣質,而這種氣質恰恰是最為重要的閱讀條件。”這是圖書館試運作期間,館長楊正鋒的思慮。

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借閱圖書的公共服務場所,它還承擔著延續城市文化和社會教育的使命,是傳遞知識、交流思想的場所。要怎麼為群眾服好務?要以怎樣的形象和品位親和讀者、濡染社會?要如何發揮接納、傳播文化資訊資源的作用?確實需要一種氣質來增強圖書館的文化魄力。

而在這時,25公里外的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館長劉煒正在尋找著這樣一個契機讓館藏的文物“走出”山野。

“文物生於收、死於藏、活于放,只有讓它們‘活’起來,與社會先進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才能發揮出它內在的精氣神。”劉煒説。

兩廂不謀而合的初衷促成了這次區圖書館的文物布展。

現代與傳統的融合 近距離和歷史對話

在了解了這次布展背後的故事後,筆者跟隨兩位館長近距離感受了這份精心構建的美感。

走過圖書館外門,略帶青泥的石凳沿著綠蔭道橫向排開,在枝葉與陽光的交輝下講述著隱藏在史書外的過往。初顯裂痕的馬槽和水缸緊靠在圖書館的每扇落地窗外,蓮花盛放,馬草青蔥,凸顯這些百年古件蓬勃的生命。

想像著曾經無名的文人曾在這一凳,一樹之間探索精神的延伸。無數行者曾停在缸與槽邊飲水取草,暫避風塵,準備下次遠行。而今古凳被錯落佈置,等待新的讀者停歇。水缸,馬槽則被改制為別樣的盆栽供讀者閱後賞玩,仿佛一種巧妙的穿越感撲面而來,在這裡,連學習都變得浪漫。

踏入大門,館廳中央是一片公共區域,這裡為讀者設有自動咖啡機、休閒書吧等服務設施。“瞧見這張桌子了嗎,這叫‘悶戶櫥’,古時用於盛放珍物的櫥櫃,多用於嫁女之家的嫁粧。”劉煒館長介紹道,櫥面鋪滿歷史的痕跡,櫥中鏤空,隱藏著一個抽屜,裝上鎖就是一個古時“保險櫃”。佈置於此,是它作為女孩子的一點俏皮趣味。“女孩子閱讀之餘,手邊的書、包、物品沒有地方放置,擱在這櫥上,恰恰和它的作用不謀而合。”劉煒笑著表示。

在圖書館大廳,承重柱被設計為落空錯落的“博古架”樣式,正好將民國時期花鳥罐置於其中,為這簡潔硬朗的線條增添了幾分柔和。

最顯眼的是大廳一側一組由清代松木桌、梳背椅、高腳燭臺和民國時期祝壽屏風還原的古代文人書房場景。

聽劉煒館長細細介紹,“這松木桌腳呈三彎曲線,是中西方藝術結合的産物,桌上這‘雙獅硯臺’鎮在桌面,取諧音‘左思右思’告誡主人下筆三思。梳背椅後佇立的一張民國十扇屏風,512個字講述的是立人之本的家規和家訓。”

據了解,該場景將向公眾開放,讀者可以親自上座,感受書香門第的文化氛圍。

穿過大廳,還有兩套清代桌椅分立在兩處閱覽室門口,見證著出生兩百年後的歲月。一雙寓意特殊的物件——清代竹制信筒,被放置在裏側的柏木桌上。

“這雙信筒就好比漂流瓶。古人將信件放在這信筒中,扔進河裏讓竹筒順流而下,下游郵人撿到竹筒,根據指示送到指定人家。唐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就曾有過一次用水上信筒傳話的故事,這個信筒其實也寄託著書信裏的紙短情長。”劉煒説。在那個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很慢,信筒作為當時資訊傳播的代表工具寓意著文字資訊的珍貴,而在資訊交流高度發達的今天,希望看到這個信筒的讀者都能從中感受文字背後的情誼,珍視每一次的交流。

從文物留下的文化氣息 領悟活在當下的真諦

“我們璧山是漢文化的一塊‘寶地’。雖是古驛站的交通樞紐,但儒家文化‘耕讀傳家’的底蘊十分深厚。”劉煒介紹,在這次布展中,第一期選取的44件文物正是以“耕讀孝友傳家、詩書厚德濟世”為主題。

在這一次文物布展中,每一件文物的設置都有對讀者與古件互動的考量。

戶外掌卷沉思的古凳、文人書房的視覺衝擊、“悶戶櫥”背後“放置”與“隱私”的現代哲學,甚至是第二期的佈置中將加入的‘耕’‘讀’‘傳’‘家’等8個主題的窗花,無不在訴説著古人的精緻生活和藝術審美。而另一方面,它也承載起現代的用途,讓文物價值與讀者生活産生交點,無形中傳遞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就像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交匯,古人和我們用相同的物件做相同的事,勾起讀者對這些物件所承載事物的興趣。”劉煒説,“更重要的,我們的合作布展,不是想讓後人艷羨這種生活方式,而是去反思活在當下的意義。”

文物走進圖書館,品味老物件也好,閱讀思考也好,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閱讀方式”。

“文物走進圖書館,讓舊的文物加入到新的文化中來,不僅是古今文明具象化的氛圍融合,也是一次‘文物修繕+公共文化服務’的探索和實踐。讓文物內蘊其中的歷史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延續與發展,更重要的是給讀者提供了更舒適、更儒雅的文化閱讀空間,讓讀者享受日益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楊正鋒説。

抬頭是故鄉的星空,低頭是故鄉的思緒,在完成布展後的區圖書館,市民將更能體會到傳統文化帶來的幸福感。(馬惠心 楊文廣 鄧雨笛)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