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堅定文化自信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發佈時間: 2019-09-19 08:5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王震中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華文化蓬勃發展。堅定文化自信,不僅在於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上,還在於與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中。

在5月舉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費孝通先生當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4句話16個字,主要是面對包括漢族在內的由56個民族組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而言的,強調既發展各民族的獨特文化,也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理念,實際上也是適應當今世界形勢的。習近平總書記把它用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中,強調的是,中華文明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用平等、包容、開放、交流、互鑒的原則,促進各國文明互相對話、加強理解、增進信任。只有這樣,才能用“文明對話”取代“文明對抗”、用“文明交流”取代“文明衝突”,用“文明互鑒”取代“文明較量”,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發展,實現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和諧與和睦。“亞洲文明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也正是大會的一項議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適應與引領當下時代形勢的。不同地方有不同見解,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各方秉持求大同、存小異的理念,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和諧的價值觀來構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美好未來,如此才會使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我們與亞洲文明和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屬於跨文明交流。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我們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和諧的價值觀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就會得到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文明的認同。

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基因之一,既包括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家族內部的和諧,也包括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中華民族的和諧基因體現在哪?就體現在文明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解釋之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我們在國際範圍內闡述我國的和諧理念提供了契機。《禮記·中庸》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作為儒家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聖人,就是尊崇和諧的。例如《尚書·堯典》中説堯能“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那是夏代之前的“萬邦”時代,在中華大地上,邦國林立,中原地區的各個族邦結成了“族邦聯盟”,堯舜禹都一度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各自邦國的國君,又是聯盟的盟主。“協和萬邦”是他們處理聯盟內各邦國之間關係的準則。這是堯舜的偉大之處。此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協和思想與大一統思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天下觀”。在中國歷史上,國家認同與民族融合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天下觀不斷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當今新時代,中華傳統的天下觀就體現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中,體現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哲學社會科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想在國際話語體系中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建設,需要自覺傳承創新,自強不息站起來,在理論聯繫實際的基礎上著書立説,還需要吸收和借鑒其他文明的智慧和成果,尊重其他文明,保持與其他國家的相互學習交流。(作者:王震中  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