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民革傳統,砥礪奮勇前行—江西民革來唐參觀瞻仰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

發佈時間: 2019-08-05 17:0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裴莉珊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中國網訊 近日,民革江西省委會一行來唐開展“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活動,先後參觀瞻仰了灤州中山公園(龍山會盟舊址)、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橫山大覺寺張學良改旗易幟紀念地。中共灤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王殿新,民革唐山市委駐會副主委米振煦和中共灤州市委統戰部有關同志全程陪同。唐山民革黨員劉建國教授為大家做了詳細講解。

民革江西省委會一行來唐開展“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活動現場


灤州起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民主革命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駐河北灤州的新軍第二十鎮協同第六鎮計劃舉兵響應。1912年1月3日,中國同盟會會員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率灤州新軍宣佈起義,通電全國,宣佈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推舉王金銘為都督,施從雲為總司令,馮玉祥為參謀總長,白雅雨為參謀長。1月4日,起義軍發表檄文,聲討滿清政府,準備攻打京津。後因滿清政府的鎮壓,起義不幸失敗,大批革命志士被捕。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等人壯烈犧牲。灤州起義雖然不幸失敗,但因灤州迫在京畿,起義大大動搖了滿清軍心,大漲了南方革命士氣。革命潮流南北呼應,對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1936年的《國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復,發軔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高度評價灤州起義。這次起義,成為壓倒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辛亥革命運動中北方革命達到高潮的標誌性事件。2016年5月,民革中央命名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為“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時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出席揭牌儀式。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成為全國第二個民革黨員教育基地。

1928年6月4日,奉軍首領張作霖在瀋陽皇姑屯被日軍陰謀炸死。時在北平的張學良得到消息,秘不發喪,決定撤軍關外。6月6日,奉軍撤至河北灤縣(今灤州市)境內,張學良將司令部設在城內灤州第三師範學堂,自己則帶衛隊秘密潛入城北五里的橫山大覺寺。經過十一天的深思熟慮,張學良做出“改旗易幟”的決策,並作詩一首“世事仁者覺,幸有大覺名。天意何憒憒,人心自明明。”此後蔣介石、張學良兩人函電頻傳、信使不斷。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標誌著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結束。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尊嚴,被譽為民族壯舉。

通過參觀學習,大家對辛亥灤州起義的歷史和在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地位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革命先驅們和張學良將軍愛國奉獻、赤誠報國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大家紛紛表示,唐山有灤州起義,江西有南昌起義,兩地都有革命奉獻的優良傳統。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念,進一步增強同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精誠合作的自覺性、主動性,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以“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將民革思想政治建設不斷引向深入、推向高潮,以思想引領實踐,履職獻策、無私奉獻、報效國家、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