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協首場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積極協商建言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

發佈時間: 2019-07-08 14:56 | 來源: 福建日報 | 作者: 謀 局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一份意義重大的“福建方案”,被放在了6月28日福建省政協首場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的聚光燈下。

選擇“加快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作為協商議題,既體現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履職原則,也是福建省政協對省委重大決策部署的積極響應。

自年初以來,福建省政協就組織20多個界別8個黨派和工商聯近百名委員,深入兩大協同發展區和海南、河北兩省開展調查研究,實地走訪18個縣(市、區),召開各類座談會26場,線上線下徵集調研選題和意見建議110多條。同時,還首次採取多委聯組承辦(提案委、經濟委、農業和農村委、人資環委、教科衛體委)、多方共同參與的形式,集思廣益形成了提交28日會議協商討論的1份綜合報告和35份專題報告。

當天會上,在福建省政協專題課題組從區域聯動、閩臺融合發展、産業配套協作、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社會事業便利共用、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等七個方面提出22條對策建議的基礎上,嚴可仕、景濃、郭學軍、楊琳、王國利、陳曉東、鄭斌、劉塨、龔友群、林治良、伍長南等委員各抒己見、踴躍發言,省發改委、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衛健委等有關部門負責人也到會共商協同之策、共謀發展之道。

謀 局

善弈者謀局。

兩大協同發展區正是在“全省一盤棋”的高度上提出的宏觀決策,從這個高度審視,福州都市區和廈漳泉同城化區域可謂棋局之上的“天元”,正處核心位置。

根據省工商聯提供的調研報告,北京、上海、廣州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協同發展中發揮了顯著的“龍頭”牽引輻射作用。省工商聯副主席、香港祥龍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景濃認為,福州、廈門作為兩大協同發展區的中心城市,一方面需要通過提高GDP密度和人才吸引力來“擴容”,另一方面則要建設高水準大學、成立新技術研發創新基地、充分發揮金融服務中心作用,來實現“提質”。只有中心城市“擴容”“提質”,才能輻射引領區域,帶動協同發展。

委員們討論的思路不僅只關注省內,更放眼全局。

民進省委會主委、福州市政府副市長嚴可仕提出,加快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要主動與福建毗鄰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化“南北夾擊”的“危”為聯動發展之“機”,通過“東出西進”,形成“一帶”與“一路”在我省的樞紐與交匯。

要實現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和區域聯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謀篇佈局中的點睛之筆。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鄭斌就提出建議:“打通東西向港口至腹地的鐵路大通道,做強核心港區,強化海陸聯動。”對此,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在會上第一時間作出回應,下一階段將重點推進協同發展區之間的交通項目建設,充分發揮交通的基礎支撐、引導作用。

求 新

局勢既明,成事在闖。在建設協同發展區的進程中積極謀求體制、機制、舉措上的創新,是當天不少委員發言關注的熱門主題。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醫療、教育、科研等社會公共事業要實現共建共用,就更需要跳出既有框架,大膽革故鼎新。

“灣長制”,是省政協課題調研組當天在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創新方面提出的一項建議,引發了委員們在會場內外的熱烈討論。“河長制”是建設清新福建過程中一項行之有效的實踐。在此基礎上,委員們提出:探索和“河長制”對接,建立“灣長制”,形成以海灣為單元、跨行政區域的海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

在醫療領域方面,農工黨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楊琳提出的建議同樣項項離不開“創新”這個關鍵詞。他建議,分別設置福州和廈門兩大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構建區域醫療合作聯盟,構建人、財、物相對統一的調配機制,搭建網際網路+醫療體系。

求新求變,在民盟福州市委會主委、省政協提案委副主任林治良看來,同樣是我省科技創新要實現協同發展必須緊扣的主題。他認為,可以採取完善政府間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建立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合作機制、構建科技仲介合作協同機制等舉措,促進我省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於在加快建設兩大協同發展區過程中重視機制創新的話題,委員們的討論話題涉及多個領域,討論熱情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從會內延伸到會外……

協 同

協同效應,意味著“1+1>2”。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如何在明晰定位、創新求變後,真正達到“1+1>2”的發展效果?

在當天的協商會上,委員們紛紛建議,要致力産業配套,打造産業集群,從而最終實現協同發展。

省發改委梳理匯總的數據顯示,2019年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重大協作項目101個,閩東北協同發展區重大協作項目136個,其中包括跨兩大協同發展區項目11個。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正落實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推動區域産業集群的形成。

民建省委會副主委、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副廳長郭學軍表示,當前,我省製造業領域共有23個集群列入省千億産業集群重點培育名單,2018年實現總産值4萬多億元,佔全省規上工業産值80%以上,在推動工業穩增長、促轉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但産業集群發展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破解。為此他提出了“1+3+N”的破解之道:“將我省三大主導産業和現有23個産業集群作進一步整合優化,力爭培育一個世界級産業集群,打造三個國家級産業集群,提升N個省級産業集群,構建‘1+3+N’産業集群發展格局。”

“我省沿海和山區在資源條件、産業基礎、開發程度等方面存在較強的差異性,建議加快建設山海協作園區。”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伍長南説,“可以著力於有序引導沿海産業向共建園區轉移,提高園區産業集群水準。”

針對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中的産業集群形成,民革福建省委會提交建議,認為要重視發揮特色農業産業在促進老區蘇區脫貧致富過程中的作用,構建富有福建老區蘇區特色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

福建省政協課題調研組提出,我省在閩臺優勢産業融合發展上,既有基礎,也有巨大的潛力空間,要突出在積體電路、石化、精密機械、資訊技術、健康醫療、文化創意等優勢産業上,做好深度融合,推進産業配套協作,形成産業集群的協同效應。

協以求同,商以成事。委員們在協商中達成共識:必須立足區域産業比較優勢,互補合作推動産業集群優化升級,從而産生協同效應,發力加快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