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一帶一路”工筆畫 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文章

發佈時間: 2019-04-25 15:3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報換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我們怎麼辦”的“世紀之問”考量著全人類的智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説過:“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那麼它也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及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實踐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破解全球性難題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一帶一路”倡議,是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底蘊、底牌和底氣的,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因此,需要從文化自信和文化承載的視閾深入認知和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一帶一路”倡議。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民進北京市委常委王報換

解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人類向何處去”“世紀之問”的“中國方案”

人類發展史表明,每逢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節點,“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我們怎麼辦”的問題就會考問人類的智慧。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的加劇正在推動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深刻變革,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課題層出不窮。基於對世界大勢的敏銳洞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個重大判斷,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總書記關於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內涵非常豐富,一言以蔽之,其核心主要是一個“變”字,本質是世界秩序重塑。隨著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國際權力在少數幾個西方國家之間“倒手”的局面趨向終結,百年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政治走勢的情形正在發生轉變,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出現“東升西降”現象。“變”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深刻認識這一“變”局的豐富內涵,牢牢把握“變”局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重大機遇,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契機。

面對當今世界“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我們怎麼辦”的“世紀之問”,迫切需要正確思想的引領。思想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先導,是引領歷史進步的旗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離不開先進思想的引領。習近平總書記以深刻的哲學思維、寬厚的人類情懷、高超的政治智慧、強烈的使命擔當和鮮明的問題導向,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破解全球性難題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從文明史觀的大視野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勾畫出了一種與西方奉行的“文明衝突論”相反的“新型文明觀”。這是從中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科學解答,也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度把握,既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合理性,也具有深邃的哲學探索性和巨大的理論創造性,既牢牢立足中國實際又放眼全球視野,既堅定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又推動世界的共同發展,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又為世界人民謀發展,既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進步事業作貢獻,既看到了當今時代的階段性特徵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態勢,更抓住了當今時代的本質內涵及其發展趨勢,從而提出了既符合人類共同願望、又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創新性理論觀點和行動方案,是對“人類向何處去”這個重大“時代之問”的深度剖析和系統闡述,演繹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完美交匯。

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認同,日益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決議後,3月17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夠逐漸在全球取得共識和認同,在於其繼承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不搞窮兵黷武,拋棄零和博弈,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契合世界各國對於發展的共同訴求,在世界範圍內激發“最大公約數”。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説,“從長遠來看,世界各國和聯合國都會從這一理念中受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人著眼於人類長遠利益的遠見卓識”。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羅斯·特裏爾主編的《習近平復興中國》一書評價説,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綱領的全球治理體系,展現了對中國和世界各國關係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也給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帶來新動力。康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闢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用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價:“如果要想知道自己應該走哪條路,未來在哪,那麼就請看一看中國。”

“一帶一路”建設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不斷深耕細作

如果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那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説,“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一帶一路”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開闢了合作共贏的新天地。

“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根植于歷史,向未來延展;源自中國,但機會和成果正在惠及整個世界。“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和熱烈響應,不斷進入國際話語體系,聯合國大會、安理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有關決議或文件都納入或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今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時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但更是世界的。‘一帶一路’版權雖屬中國,但收益為各國共用。”“一帶一路”既是改善全球治理的新抓手,也是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良方,不僅事關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國際秩序與規則體系的和平轉型與再造。“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的“合唱”,是各國共同受益的重要國際公共産品。

“一帶一路”提出近6年來,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影響迅速席捲全球,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連亞歐,是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成為迄今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面向未來的倡議,必將為全球經濟發展和民眾福祉帶來很多益處。聯合國秘書長也多次表示,“一帶一路”對聯合國消減全球貧困人口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經有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實現戰略對接。世界銀行報告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將使全球貨運時間平均減少1.2-2.5個百分點,全球貿易成本將會降低1.1-2.2個百分點。6年來,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超過6萬億美元,同沿線國家共建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也已經為當地創造了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總額將達到19.6萬億美元,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38.9%。

6年來的豐碩成果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了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了協調聯動發展,使各國民眾在合作中得到了實惠,彼此距離進一步拉近,各方愈發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開闢了合作共贏的新天地。昔日的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不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謀求霸權和勢力範圍,不以文明和意識形態劃線,而以文明的互鑒超越文明的衝突,推動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謀求開創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徑,已經把中國同沿線各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把中國夢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在一起,正在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友誼之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經過6年的謀篇佈局,“一帶一路”頂層設計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經建立,未來需要更加注重細節,把工作做深做實。“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需要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工作不斷走深走實,讓這幅共同繪製的“一帶一路”工筆畫,繼續見證歐亞大陸的歷史與未來。

築牢“一帶一路”文化基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基固本之策

“關係親不親,關鍵在民心”。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之基石,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認同則是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民心相通之橋,要靠文化去搭建和鋪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從深層次看,“一帶一路”建設與其説是一條路,不如説是當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重要哲學範疇與思想理念,其核心是對話而非對抗、合作而非博弈、共用而非獨霸、共贏而非零和,既蘊含著中國深入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責任感,也蘊含著中國進一步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創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深刻體現著“一帶一路”總體設計中深厚的歷史情感與文化情懷。

“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某種意義上説首先表現為“文化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傳統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和位育”理念一脈相承,反映了中國人“和”的文化觀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求每一個國家和民族整體性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將自己利益和訴求淩駕於他國或他文化之上,共建一個和諧、和平、開放、包容的全球秩序。實際上,“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鳴。經濟上互利是短暫的,文化認同卻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大事。“一帶一路”不僅是國際商貿之路,更是國際文化對話、傳播與交流之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各國間的關係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所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包含著交流、多樣性和跨文化對話的多重資訊,也關乎著繁榮與發展。“建設‘一帶一路’、必須堅持文化先行”的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先行工程、未來工程。

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就會發現,文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正不斷彰顯。文化是凝聚“一帶一路”共同利益的“融合劑”,是化解“一帶一路”風險挑戰的“潤滑劑”,是推進“一帶一路”持久建設的“給養庫”。“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百米決賽,甚至不是萬米比賽,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幾年幾十年就能徹底完成的,而是一個著眼長遠的發展規劃和倡議,是由無數個馬拉松組成的“長跑”。“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40多億人口,再加上數量眾多的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這就形成了大小明顯不等、發展層次較為不一、文化顯著多樣的“利益攸關方”,這就尤為需要從文化上找到突破口,以文化的交流對話增進彼此的理解認同,以文化之手補充經濟杠桿、取代軍事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在這場比馬拉松還要長久的“一帶一路”建設之路上,我們需要政治上的互尊互信,也需要經濟上的互利互惠,還需要文化上的互學互鑒。文化上的互鑒則為“一帶一路”建設凝聚共識、提供重要土壤。

凝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價值共識,展現大國擔當,拓展文化共用空間,需要堅定的文化自信作為支撐。歷史經驗表明,文化包容是文化共鳴的基礎。包容,方能自信。“中國文化強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求大同而存小異、和諧共生、多元並存是文化包容的宏觀要求。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帶著“和合”文化基因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和合”文化的最好體現。“一帶一路”倡議,與其説是經濟合作之路,不如説是文化交流互鑒之路,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事件,更是文化事件,是中華文明崛起和復興的標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6年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斐然。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文化活動日益增多,品牌化趨勢明顯,世界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熱”。隨著“一帶一路”的深耕細作,中外文化交流呈現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趨勢。2016年,印發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2017年,發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強調將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據文化和旅遊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近8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路。

近年來,文化與旅遊部著力建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夯實互聯互通基礎,建立健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青年是未來,青年是希望,中國政府特別重視中外青年的互動交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圍繞這一主題舉辦的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搭建青年互動友誼之橋。教育歷來是不同文明之間互學互鑒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更是文化交流的強力支撐。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中外語言互通,進一步深入推進友好學校教育深度合作與人文交流,在青少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熱愛和平、維護正義、共同進步的思想根基。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中俄、中美、中法、中英、中歐盟、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八大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孔子學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國已在全球154個國家(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累計培養各類學員900多萬人。

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教育部2016年發佈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和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互學互鑒、合作共贏,未來必將成為水乳交融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深層次的文化共鳴,喚醒民族記憶和歷史記憶,能讓其産生共同心聲、增強互信、廣開闔作之門。相信持續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繼續向深層次、全方位發展,為推動世界文明繁榮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王報換係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民進北京市委常委)


推薦閱讀:

  提案選編 | 獨生子女的父母養老怎麼辦?全國政協委員熊水龍這樣説

  提案選編| 致公黨中央:以農戶自願為前提 穩妥推進農村土地連片委託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