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今年的元宵佳節送來了一份“厚禮”。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非常激動。我們採訪過的很多政協委員,尤其是來自於粵港澳地區的政協委員,對大灣區的發展充滿了希望,對這份規劃綱要十分期待。
這片世界級城市群將如何建設,受到各方關注。這份綱領性的文件,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發展直到2035年,值得我們仔細研讀。
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範圍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戰略定位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發展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其中,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産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準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準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産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此外,建設重要節點城市。支援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強化與中心城市的互動合作,帶動周邊特色城鎮發展,共同提升城市群發展品質。
我們會擁有哪些便利和機遇?
交通更加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將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路。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完善大灣區鐵路骨幹網路,加快城際鐵路建設,有序規劃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
旅遊手續簡化
依託大灣區特色優勢及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構建文化歷史、休閒度假、養生保健、郵輪遊艇等多元旅遊産品體系,豐富粵港澳旅遊精品路線,開發高鐵“一程多站”旅遊産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進一步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探索研究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逐步簡化及放寬內地郵輪旅客的證件安排,研究探索內地郵輪旅客以過境方式赴港參與全部郵輪航程。探索在合適區域建設國際遊艇旅遊自由港。
漫遊費有望取消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慧感知網路以及智慧城市時空資訊雲平臺、空間資訊服務平臺等資訊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增強通信企業服務能力,多措並舉實現通信資費合理下降,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
就業、養老等在推進
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深化養老服務合作,支援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
教育更加便利
支援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援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研究賦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並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
營商環境更寬鬆
發揮香港、澳門的開放平臺與示範作用,支援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市場綜合監管,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推動對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信、中醫藥、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
金融業更加完善
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支援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産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準。支援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支援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
科技創新走廊在建設
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要深化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新興産業發展在推動
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産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網際網路、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慧機器人、3D列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圍繞資訊消費、新型健康技術、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高性能積體電路等重點領域及其關鍵環節,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工程。
幾個合作平臺在打造
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
“熱火朝天”的大灣區
一段時間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是各界的熱議詞彙,不少政協委員就創新、交通、金融、民生等領域,都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許多接地氣的建議。
此前,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在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專訪時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滿懷期許:“粵港澳三地可聯合在廣東境內興建全球最大的貨運樞紐,另外為在大灣區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人士發放綠卡,提供通關、居住等便利,同時在大灣區設立港澳人士可參與的社會保險機制,比如香港人能在內地領取香港政府發放的生活保障金,讓大灣區發展從人到物都流動起來。”
此次規劃綱要印發後,各地迅速做出反應。
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表示,要會同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做好各項任務,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香港特區政府表示,要充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機遇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經濟産業多元發展。第二,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香港特區政府會充分把握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機遇,把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澳門特區政府表示,將全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加強和社會各界團結協作,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強化澳門“一中心、一平臺”的定位,全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會密切關注、重點宣傳中央政府陸續推出對港澳居民的各項便利措施,加強政策的解説和支援配套工作,讓廣大澳門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正如規劃綱要所説,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這片地區的發展將受到世人的矚目。
資料來源:中國網、新華網等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