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連續幾天的質疑、群嘲、批評甚至謾罵之後,知名自媒體大號“咪蒙”2月1日上午發佈“道歉信”,宣佈“咪蒙微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咪蒙微網志永久關停”,並且説道“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自媒體,我們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傳遞更正能量的價值觀”。
各種分析評論已經很多。小編只想問一句,咪蒙,你還記得去年3月在中央統戰部第二期網路人士理論研討班上説的話嗎?
“用10萬+的方法論,去講述好中國故事”
沒錯,就是這句話。
據中央統戰部官方微信號“統戰新語”發佈的報道顯示,2018年3月18日,5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路大咖齊聚北京,作為中央統戰部第二期網路人士理論研討班的一員開始了為期一週的學習生活。
其中,包括搜狗CEO王小川、知乎CEO周源、網路作家“跳舞”、“天蠶馬鈴薯”、微網志博主“@陸琪”、公眾號負責人“咪蒙”在內的網路大咖齊聚一堂,就網際網路行業宏觀政策和時下經濟、文化、社會等熱點話題,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和頭腦風暴。
研討班上,公眾號“咪蒙”創始人,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淩説:
“在公眾號的運營中我們應注重體現産品思維和用戶導向,尊重用戶才能贏得用戶,要努力喚醒人民聽故事的天性,盡可能讓人民參與進來,要深入了解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正能量事件,用10萬+的方法論,去講述好中國故事,去激發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沒被激發,“咪蒙”就被罵上了熱搜,道歉而且關停賬號。
同是做公眾號的,小編不想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撲上去踩一腳還要罵一聲“活該”,只想談一談,自媒體要如何守好底線,真正做到傳遞更正能量的價值觀?
事件梳理
我們先來給不了解情況的朋友簡單梳理一下事件的經過。
1月29日晚,公眾號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迅速獲得“10萬+”的閱讀量。文章講述了一名出身貧寒的市理科狀元從高中到患病去世的經歷。不過隨後就因存在諸多疑點,被質疑為虛構造假,引發輿論熱議。1月30日上午9時,該文“因內容違規無法查看”被封禁。
這是虎嗅總結的幾個疑點
30日下午,“才華有限青年”創作團隊發出聲明回應,稱該文係非虛構寫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絕對真實。為了保護文中當事人、當事人家屬和其他同學、老師的資訊,在細節上做了真實性情況模糊化處理。對於文章引起的熱議,團隊認為是值得的。
該聲明還表示,“才華有限青年”成立於2017年4月1日,與“咪蒙”公眾號是兩個團隊是獨立運作,內容和出品完全自主。
不過,回應聲明發出後,就遭到微信方面遮罩,隨後微信對“才華有限青年”公眾號禁言60天。騰訊表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被刪原因係‘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此外,騰訊接到文章相關投訴,該內容違反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現在文章發佈賬號已被禁言60天。”
天眼查數據顯示,“才華有限青年”所屬公司為“霍爾果斯爆炸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執行董事為馬淩,該公司唯一股東為“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馬淩佔股66.67%。而馬淩,正是“咪蒙”的本名。
數據還顯示,馬淩擁有多家公司,其中7家擔任法定代表人,行業範圍包括商業服務業、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等。
2017年,“咪蒙”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公眾號已經為她帶來了8位數的年收入、890萬的微信用戶、日活300萬的讀者,而到了2018年1月,微信用戶已增至1400萬。
據媒體報道,對於“咪蒙”這樣的大V而言,粉絲就是金錢。新榜18年底公佈的數據顯示,“咪蒙”微信頭條刊例價80萬,二條40萬。
這不是“咪蒙”第一次處於風口浪尖了。此前,“咪蒙”公眾號發佈的《你的胸,我的胸》、《我有個春夢,你跟我做嗎》以及《嫖娼簡史》三篇文章違規無法查看,隨後被微信封禁,為期一個月。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新媒體品牌欄目“俠客島”評論説:
“文章出品方是咪蒙團隊,一個讓人又佩服又厭惡的寫作班子。佩服的是深諳傳播之道,厭惡的是沒安慈悲之心。”
“《狀元之死》裏虛構的寒門學子努力改變命運,結果還是歸於寂滅的故事,觸動了很多人的心聲。狀元這麼努力還不行呢,我的將來豈不是更糟?”
“這類文章激發、放大了讀者的焦慮,自然引發了關注。如果《狀元之死》沒有被打倒,相信它就會輕輕鬆鬆刷屏,順順利利爆款,收割流量,最終變現。讀者呢,自己的焦慮成了人家文章加工廠的原料,成了他人的生意經。”
在2月1日“咪蒙”發佈道歉信後,人民日報官方微網志發表評論:
【人民微評:自媒體不能搞成精神傳銷】咪蒙發道歉信,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暴露出一貫的擦邊球思維。當文字商人沒錯,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若不錨定健康的價值坐標,道歉就是暫避風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就變成一地雞毛。
“咪蒙”一度成為過街老鼠,遭到官媒、網際網路大佬、各界網友的一致討伐。甚至誕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含咪率”,即微信好友中關注“咪蒙”公眾號的人所佔的比例。
甚至有人説,含咪率越高,説明你的人生越失敗。於是大家紛紛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含咪率,比例低的洋洋得意,比例高的哭天喊地。
還有人放出“豪言”:關注“咪蒙”的一律互刪。
小編認為,沒必要。
“咪蒙”走了 還會有其他
事實上,製造焦慮恐慌、送你“毒雞湯”的並不止“咪蒙”一家。就算今天“咪蒙”垮臺了,明天一堆相似的微信公眾號又回捲土重來。
更何況,某些對“咪蒙”群起而攻之的自媒體,自己的“發跡史”又有多乾淨呢?
有網友開玩笑説,“咪蒙”是自媒體界的蔡文姬(奶媽),開創組團編故事的模式,養活了半個自媒體圈,留下一堆漏洞讓其他自媒體罵,又養活了剩下半個自媒體圈。
其實,自媒體圈子的亂,由來已久。
如何徹底解決?加強自媒體行業監管是必由之路。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劉春曾表示,自媒體空前活躍,但一些自媒體靠傳謠和毒舌走成長的捷徑,對此,平臺需要負起責任。
劉春説,大部分自媒體本身不生産內容,只是提供觀點。這與自媒體本身的性質有關,它們不可能像以前的傳統媒體那樣做出有品質的調查報道,“因為這需要成本,而提供觀點和風格更容易。”
這種模式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毒舌性的評論。劉春説,本來評論的特性就是深入。但在自媒體時代,要吸引眼球,所以不少自媒體就用極端方式來評論,並用這種方式來盈利。
因此,劉春建議,平臺要負起管控的責任,“平臺不能光掙錢,而不負責,甚至縱容平臺上的自媒體毒舌和造謠”。
這是從外部對自媒體號進行監管。
而從內部來説,自媒體從業人員的自我約束必不可少。
河南省政協委員劉偉強建議,自媒體從業人員中,需要有嚴格要求和考核標準,需要考試才能拿到新媒體都從業資格證,類似我國頒發的駕駛證,對每個人都可以扣分、甚至吊銷個人新媒體從業資格來考核。讓每一個新媒體從業人員有責任感,此舉會讓人人有責,讓自媒體時代發展更規範。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小編認為,一些堅持操守的傳統媒體更顯寶貴。不做標題黨,不搞下三路,靠內容和內在價值自帶的吸引力來抓住受眾,才是媒體行業應有的規範。
供職于紙媒多年的“咪蒙”馬淩一定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她在中央統戰部理論研討班上説的“要深入了解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正能量事件”,其實早就已經給了她改正錯誤的方法。
我們不妨寬容一點,對這個自媒體的調整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統戰新語”、人民日報、封面新聞、虎嗅、新京報、創業邦、“俠客島”、安徽網、中國日報網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