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口述⑧】《鄧小平》塑像作者滕文金:雕塑家最重要的是靠作品説話

發佈時間: 2018-10-26 10:0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編者按:滕文金回憶,“我做了個20多公分高的小樣(《鄧小平》雕塑),拍下來給他的家人看,他們覺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定了下來。這是一個藝術工程,必須依靠團隊力量才能完成。所以我、白瀾生、劉林、楊金環4位雕塑家全被集中到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一起創作。2000年11月14日,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週年,塑像才在蓮花山上立了起來。本期改革開放40週年專題《深圳口述史》圖文系列報道講述滕文金的雕塑故事。【改革開放40年口述③】嘉瑞國際李遠發30年堅守深圳的動力在哪? _中國政協_中國

本文由深圳市政協特別支援,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特別製作改革開放40週年專題《深圳口述史》圖文系列特別報道。

滕文金,1937年生於山東萊州。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1984年來深。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一級美術師。作品有深圳蓮花山《鄧小平》青銅塑像、銀湖賓館《迎賓圖》大理石雕刻、深圳圖書館《上下五千年》木雕等。

2015年9月28日,滕文金講述雕塑與深圳空間美的構建。

深圳人不知道滕文金的多,但不知道蓮花山鄧小平像的很少。雕塑美化了城市,記錄下城市發展進程中值得紀念的事件與人物。

我1979年就出名了。那一年,我帶著117件木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木雕展,廣州、北京和香港的一些媒體都對我的報道與評論,許多刊物刊登過我的作品。正因為如此,深圳剛開放,在省裏任職的黃施民就對當時在廣州雕塑院工作的我説:“你來深圳做雕塑吧,有任務做。”


滕文金根據鄧小平60年代的身材和80年代的神態,設計創作的鄧小平像小樣


1997年,鄧小平像完成,翻製成銅像之前,滕文金與之合影

1980年7月底,我抵達深圳,一齣火車站,但見水光映天、茫茫蕩蕩,到處是水塘淺洼,我心想,深圳原來是個沼澤地。看著蝦遊蝌走,蟹洞錯落,覺得這裡的螃蟹一定很多。

等走到東門工人文化宮附近,我便詢問市政府在何處。有人指著前面一座像大門一樣的水泥框架説:市政府就在那兒辦公。在市政府附近的招待所裏,我見到了時任深圳市委秘書長丁勵松,他擠在人群中,同招待所的工作人員一起往外搬地毯,工作人員都卷著褲腿、赤著腳、光著膀子,一個個滿身泥水,油光滿面,就像拳擊手。他跟我説:“遺憾得很,這會兒顧不上你,昨晚突然降了一場暴雨,整個深圳都被水淹了。”我這才知道,原來我看到的水塘不是海潮,而是暴雨造成的。

眼見招待所沒法住,我就跑到附近的賓館去。那時老百姓上洗手間,很少使用衛生紙,所用清潔材料都是樹葉、樹枝,廁所很快就堵死了,惡臭溢到走廊。我休息了一中午,想著寧可睡招待所濕的床,也不願睡臭氣熏天的賓館。就又折回工人文化宮的招待所,誰知一躺下,床板的潮氣隔著涼席往上翻,好像睡在沖浪的滑板上。

我無法入睡,起身與服務員聊天。服務員説:“你昨天來才好玩,所有茶具、傢具全浮在水上,根本不用自己搬。”

那時我對深圳印象不好,覺得這裡是個大農村。後來住到原寶安縣的招待所,開始與丁勵松等人商討深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雕塑。我找來《寶安縣誌》看,無奈裏頭並沒有什麼特殊事跡。又查《辭海》,得知“圳”字的意思是小水溝,也無其他有意義的傳説。

1981年,滕文金在廣州的工作室製作大鵬石雕

那時市委領導都沒有帶家眷,夜裏聊天機會多。一日,丁勵松興致勃勃,到市長辦公室來,見我坐在那裏,脫口而出:“行啦,深圳在明代建有大鵬城,現在還有大鵬公社和大鵬大隊,咱們就做個大鵬吧。”

確定鯤鵬為城徽後,我著手查閱資料,從1980年8月至1982年3月,先後設計了數十稿。但由於預算等問題,大鵬城徽最後不了了之。我很理解,好在“大鵬”這一形象作為深圳的標誌之一已深入人心,鵬城、大鵬獎、大鵬杯……它似乎以另一種方式飛進了千家萬戶。這座雕塑至今仍在我心中孕育。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