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 橋中“高富帥”從無到有的這35年

發佈時間: 2018-10-24 09:3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相信大家這兩天已經被港珠澳大橋刷屏了。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佈大橋正式開通。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佈大橋正式開通。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也非常激動。就在今年1月,小編作為中國網記者赴廣東省珠海市參加報道珠海政協九屆二次會議。會上,政協委員們討論的最多的議題就是港珠澳大橋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珠海政協委員對港珠澳大橋報以很大的期許,並且針對三地車牌、停車場、車輛過關等諸多實際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尤其是很多從澳門過關到珠海開會的政協委員,翹首以盼,熱切地希望大橋的開通給粵港澳三地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里,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堪稱橋中“高富帥”。

這位“高富帥”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這是港珠澳大橋收費廣場(10月20日無人機拍攝)。 

為啥它叫“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與一位港籍政協委員的推動密不可分。

1983年3月25日,來自港澳的48名港澳區政協代表受到鄧小平接見。當介紹到胡應湘時,談起他正在與廣東合作興建高速公路時,鄧小平對胡應湘説:要快點建成高速公路。

1983年,時任合和實業主席、人稱“橋王”的香港富商胡應湘,率先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的伶仃洋大橋(港珠澳大橋前身)的大膽方案。因為正值內地百廢待興,大橋可以帶來龐大的發展機遇。但當時中英雙方正就解決香港主權問題在談判,提出後未有反應。

後來,珠海方面重提修橋一事,希望以此改變珠江西岸與香港交通聯繫薄弱的現狀,帶動珠海經濟發展,造橋熱情逐漸升溫。1989年,珠海市第一次公佈擬建伶仃洋大橋的計劃。1993年,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提出具體方案。為了平衡澳門的利益,期間胡應湘與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都提出了建設 “一橋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方案。

到1997年,伶仃洋大橋項目獲國務院批准立項。根據後來編制完成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動態總投資估算為160.37億元人民幣。據稱,珠海市還設立了建橋指揮部,並且動工修了一小段。

然而,當時的港英政府引用英美顧問公司的報告,表示要到2020年才有這個需求,香港商界亦有一些航運派明確表示反對;澳門則擔心橋位離其太遠,有使其“邊緣化”之虞,於是方案最終被擱置。

可是,香港的想法很快被內地飛速發展的事實否定。隨著廣州、深圳、珠海為龍頭的城市群的形成和珠江東岸的崛起,香港的領先優勢逐年縮小。而2001年4月,時任廣東省副省長歐廣源在香港某高層會議上,拋出的廣東要建深圳到珠海的“隧道計劃”,讓香港頓悟:廣東可以借此撇開香港。

香港各界開始對造橋重新升溫。到2002年,已經擔任過多屆全國政協委員的胡應湘再次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的計劃,立刻得到了香港特區前特首董建華的明確支援。年底,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也代表中央首次明確表示支援。2003年8月,粵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正式展開工程等籌劃。

不過,爭論再現,只是這一次利害雙方顛倒了過來。

橋的名字是叫“港珠澳大橋”,還是“粵港澳大橋”?另外,著名的爭論還有“雙Y ” (即一橋連接港深珠澳四地) 、“單Y” (即一橋連接港珠澳三地)之爭,深中大橋(連接深圳和中山以抗衡港珠澳大橋)是否該建等。

2006年底,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交通部牽頭成立了大橋專責小組,還披露了大橋為三地帶來經濟效益的比例,以此參照三地政府對大橋主體融資承擔的分攤比例。

直到2008年2月28日,三方才敲定融資比例,這場長達1/4個世紀的博弈終於找到了第一個關鍵性的利益平衡點。(以上據《中國經營報》2008年報道)

此後,大橋的建設進程逐漸加速。

2009年10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2010年8月3日,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拋石出水;12月28日,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幹塢預製動工。

2011年5月15日,島隧工程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打設成功;9月22日,東人工島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12月14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正式開工。

2012年7月,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開工。

2013年5月6日,大橋島隧工程首節沉管成功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的對接;6月3日,大橋首個承臺墩身整體順利安裝到位;7月30日,島隧工程首節180米標準管節順利完成浮運安裝任務。

2014年1月19日,大橋深海區首跨鋼箱梁架設成功。

2015年1月8日,大橋主體工程青州航道橋主塔封頂;2月2日,大橋主體工程第一座橋塔--九洲航道橋206號墩上塔柱完成整體提升豎轉;2月23日,青州航道橋56號墩索塔“中國結”結形撐首個節段吊裝成功;8月23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首個“海豚”塔成功吊裝;9月6日,橋梁工程完成最後一件上節墩身安裝,主體工程220座墩臺全線完工;11月22日,九洲航道橋段主體完工。

2016年1月13日,島隧工程28個直線段沉管預製全部完成;4月11日,青州航道橋合龍;6月2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138號鋼塔成功吊裝,大橋主體工程七座橋塔施工全部完成;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貫通。

2017年3月7日,海底隧道最後一節沉管成功安裝;4月10日,大橋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全貫通;7月7日,大橋海底隧道暨大橋主體工程貫通;7月28日,西人工島主體建築封頂;8月31日,東人工島主體建築封頂;12月31日,大橋主體工程點亮全線燈光,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基本完成,基本具備通車條件。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9月28日起,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港珠澳大橋3日。

時隔35年後,2018年2月4日,胡應湘第一次站在了港珠澳大橋上。他説:“站在港珠澳大橋上,我最大的感觸是中國的建築水準在30年裏得到了大大提高,現在中國的橋梁建設可以説是達到了世界級的水準了。軟體的提升很重要。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我看到,內地專業人士的水準提高了,設計、施工團隊的整體能力也提升了,這些比其他的條件都重要。”

2018年2月,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胡應湘(中)與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合照

世界之最,中國驕傲

港珠澳大橋為什麼值得中國人驕傲?

讓我們先來看看大橋的世界之最:

· 最長跨海大橋

· 最長鋼鐵大橋

· 最長海底隧道

· 最大沉管隧道

· 最精準“深海之吻”

· 最深隧道

具體來説,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道于一體,為世界首創。

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最長的跨海鋼橋,用鋼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爾鐵塔。

同時,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全長約6.7公里。

隧道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每1節重達8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

大橋還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

“海豚”橋塔是高105米、重3000噸的巨型鋼塔,整體吊裝在海內外無先例可循。

大橋採用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能抵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

大橋不僅結實,還很耐用,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普遍使用壽命為100年,而港珠澳大橋預計使用壽命為120 年。

e68f2fa9a76e4fc99deab7e9edae43f4.gif

港珠澳大橋

e83ca1abdc5043378bbc926457446e46.gif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説,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表明,中國在超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跨境工程組織管理和決策協調機制等多個領域取得全面突破。

如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如今只用30分鐘,粵港澳三地民眾熱切期盼的“大灣區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受訪者供圖)

日前,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在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採訪時表示,“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港高鐵同為內地與香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合作工程,便民、利港,讓香港騰飛再創高峰。”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進一步形成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在人流、物流等方面的無縫對接,為香港及整個大灣區的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與新機遇。 

針對粵港澳人才保障與人員流動機制,蔡冠深進一步建議,可發放大灣區綠卡,為高校學科帶頭人、高級科研及技術人員、企業高管等為大灣區長期跨境工作的海內外高端人群提供通關、居住、醫療、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一橋飛架三地,港珠澳大橋還會帶給中國和世界多少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中國網、新華網、中國經營報、中國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

“瘦身”、“一票否決”……2019年國考還有多大吸引力?

2019國考明起報名:招錄1.45萬人 國考熱會降溫嗎?

28部門聯合全面封殺 “醫鬧” 的“好日子”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