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源,浙江開化的長三角的生態明珠

發佈時間:2024-06-21 來源:中國網商務頻道 作者:梁長玉 責任編輯:沈曄

初夏時節,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內的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區錢江源園區(以下簡稱“錢江源”)綠意盎然,江山如畫。錢江源地處浙皖贛交界處,面積約252平方公里,曾是中國繁華的東部地區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從這裡流出的潺潺溪流,奔流不息,匯成了母親河錢塘江,哺育了以錢塘江文明為核心的良渚文明。

長三角的生態明珠

夏雨紛紛,入目為山巒疊翠、清泉汩汩,細密的雨珠落在林間,更顯得山林之寂靜與深邃。北緯23°到33°之間的植物群落類型大多為荒漠或稀樹草原,而在中國最繁華的長三角地帶、浙皖贛三省交界處卻生長著一片獨特的森林類型。區域內保存著大面積、全球稀有的中亞熱帶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其景觀和生態系統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處常務副局長汪長林介紹説,“錢江源地處中國東部,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類活動強度大、範圍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人為干擾。但是錢江源仍保存著大面積、集中分佈、呈原始狀態的中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線上的翡翠”。

根據最新科考數據,錢江源共有高等植物 2234種、大型菌物 449種、動物 2427種。其中省級及以上野生珍稀瀕危植物 84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 1種(南方紅豆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34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4種(黑麂、白頸長尾雉、中國穿山甲、黃胸鹀),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55種,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基因庫。該區域是中國特有、世界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的全球集中分佈區,也是國家Ⅱ級保護植物長柄雙花木天然分佈連片面積最大種群地之一。

生活在錢江源的黑麂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撰文指出,錢江源是開展生物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區內生活著一種堪與大熊貓媲美的中國特有動物--黑麂,是研究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的天然實驗動物,也必將因此而為世人熟知。

早在2016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時,錢江源就被納入首批試點,成為長三角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始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決策部署,對標國家公園建設要求,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年9月,在COP15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的探索實踐”從全球26個國家258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19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之一。2021年6月,經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執委會認定,入選全國首批26個“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之一。2021年10月,經科技部批復,“錢江源森林生物多樣性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功晉陞國家級臺站。2022年12月,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綠色名錄,並於2023年7月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稱號,獲此殊榮的全國僅13家。2023年11月,浙江錢江源站(森林)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公佈的第一批共55個國家生態品質綜合監測站名單。2023年12月,“錢江源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與實踐項目”入選我國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全國將佈局49個國家公園(包含已設立的5個),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位列其中,標誌著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得到了國家和有關部委的認可和支援。2023年8月19日,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志鷗19日在青海西寧舉辦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表示,繼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之後,我國將穩妥有序推進設立黃河口、錢江源—百山祖、卡拉麥裏等新的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智慧監測助力生態保護

在錢江源森林生物多樣性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看到,辦公室裏幾位工作人員正在仔細地將面前的植物標本進行分揀、稱重、裝袋和標注。賴正淦指著一袋袋的標本如數家珍,“這是木荷,這是甜櫧,這是馬銀花......”這位58歲的古田村村民早年間在外打工,後回鄉成為錢江源的護林員,從事錢江源生態保護和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已經13年了,他熟知區域內各種植物和野生動物,是遠近聞名的“農民科學家”。談及這些年工作的變化,賴正淦感慨道“以前幹啥都得人去跑,現在科技發達了,有了很多高科技設備,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通過遙感、林冠塔吊、紅外相機、無人機巡查等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構建起“天上看、無人巡、視頻探、網格管”的全域生物多樣性“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試點區全境、重要生態系統及關鍵物種的長期動態監測。

“天”指利用飛機獲取錢江源國家公園高精度地形資訊、冠層結構資訊和光譜資訊;“空”指利用無人機巡航檢測系統,對關鍵和重點區域進行高頻次、高解析度巡航監測;而“地”則包含了由750個樣地組成的全域植物多樣性監測平臺,由507台紅外相機組成的全域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森林冠層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等。

植物專家王寧寧多年在錢江源從事研究工作。她介紹,在錢江源古田山原始森林建設的24公頃大樣地,每一株胸徑超過1釐米的植物都被標注了基本資訊,一共有17多萬植物個體。每隔五年進行一次“植物大普查”,跟蹤記錄植物生長情況,每次普查需耗費半年左右的時間。正因如此,經過20餘年的努力,錢江源已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研究數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自 2007年以來,基於錢江源的研究,已經在國內外生態學頂級期刊共發表論文 440篇(其中 Science2篇,338篇被 SCI收錄),相關成果被學界廣泛引用,産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在2019年9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中國政府發佈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以錢江源為例。

生態警務守護美好家園

為系統解決生態領域執法存在的主動發現難、部門聯動難、跨界協作難、檢察監督難等問題,以錢江源為中心,向衢州市全域輻射推廣,在開化縣蘇莊鎮建立了“生態保護融治中心”,謀劃打造了集預測預警、巡查打處、綜合治理于一體的“林區融治”整合應用平臺,通過數字賦能,構建了線索發現、執法司法、生態修復全流程全閉環工作體系,有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質效。

開化縣公安局蘇莊派出所所長方祥文介紹説,開化縣打造了一支“生態警長”隊伍,併發動各鄉鎮建成總人數超2700余人,形成“錢江源衛士”特色保護團隊,每天、每週、每月都會有不同形式的巡山護河、走訪宣教、聯合執法工作。

“林區山多面廣、單靠人力巡查遠遠不夠,物防和技防也非常重要。”方祥文表示,目前已打通國家公園、公安、交通、鄉鎮等部門資訊系統數據壁壘,配套設置聲光電、紅外感知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錢江源位於“長三角”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如何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機轉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發展,是擺在試點區面前的重大課題。

針對當地集體土地佔比高的實際,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分別於2018年和202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集體林地和農村承包土地地役權改革,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社區共管機制,實現了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自然資源的統一監管。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處常務副局長汪長林介紹,“錢江源通過集體土地地役權改革和相關配套機制的建立,實現了百姓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重要轉變,形成了“國家公園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格局;在實現對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同時,從源頭上落實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和系統保護,從機制上保障了國家公園的長治久安”。

2018年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已累計投入近1億元資金,用於改善當地居民生産生活條件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2020年7月,錢江源國家公園綠色發展協會成立,致力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國家公園的建設與管理。

為打通“兩山”理論轉化的現實路徑,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互促共贏,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逐步探索出一條基於“品牌授權”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新模式,通過品牌賦能助力特許經營主體發展環境友好型産業,進而達到創造收入,促進社區經濟和産業發展,改善生態資源過度使用及不良影響,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等目的。截至目前,累計簽訂基於國家公園“品牌授權”的特許經營協議7份。

依託錢江源優質的自然生態、良好的區位環境,錢江源把“環境教育立園”作為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原則和宗旨之一。2018年7月,我們全面啟動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2020年8月,《錢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專項規劃》結題實施,通過提煉生態和文化資源、提升自然教育設施、深化自然教育課程設計,構建起一套系統化、數智化、國際化的自然教育體系。標識標牌體系全面建成,人員解説手冊、國家公園導覽等系列叢書已陸續出版發行。國家公園科普館、珍稀植物園、暗夜公園、中國清水魚博物館等一批自然教育基礎設施陸續建成對外開放。先後開展“萬名青少年走進錢江源國家公園研學”“小小公民科學家”等系列主題研學活動70余次,涉及人數5000人次,進一步開發國家公園的科教文化價值。(主辦單位供圖)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