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普快閃展、科普主題互動等形式在校園內深入普及宮頸癌和HPV(人乳頭瘤病毒)相關健康知識,提升在校大學生及教職工群體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的“美好共建計劃校園行”系列健康科普項目6月14日正式在復旦大學啟動。
據介紹,“美好共建計劃校園行”系列健康科普項目由澎湃新聞發起、默沙東中國支援,呼籲加強校園健康預防工作,共築校園健康防線,助力健康中國公共衛生發展。
“美好共建計劃”自2023年3月項目正式啟動以來,陸續開展了“中國HPV知曉大眾傳播洞察調研”、發佈了《不再觀望,共見美好—中國HPV知曉大眾傳播洞察報告》,以及面向多元人群且深入企業、樓宇、社區等各地的健康科普公益沙龍,深入淺出地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大眾群體介紹HPV危害與預防相關疾病的健康知識。
澎湃新聞副總裁黃武鋒先生表示:“作為一個由傳統媒體轉型的先鋒媒體,澎湃新聞始終深知自身肩負著兼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方面特色的責任和使命。尤其是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方面,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同時又能夠切實以媒體傳播者的身份幫助到大眾的科普方式,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科普宣教。能夠在知名高校-復旦大學進行‘美好共建計劃’校園行的首場啟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希望能與更多合作夥伴攜手,把這份美好願景繼續以更豐富多元化的形式延續下去,呼籲更多人群提升自我健康保護意識,共建美好生活。”
復旦大學工會副主席、婦委會副主任奕麗萍女士表示:“復旦大學校名取自《尚書大傳》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創校先賢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無論是復旦的學子還是教職工,我們身上寄託著教育強國的使命和責任。既一方面,要積極獲取更為全面的醫學健康認知,另一方面,也要成為健康科普知識的傳播者。我們希望能與各方協力,為復旦教職工和學生提供更多健康保障,積極打造健康校園文化。”
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宮頸癌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一項關於宮頸癌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診斷為宮頸癌的最小年齡可僅為17歲。導致宮頸癌的主要病因是高危型HPV的持續性感染,高危型HPV感染還可能導致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口咽癌、癌前病變等疾病。
一項中國多中心、基於人群的研究顯示:中國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齡呈“雙峰”分佈:第一個高峰在“17-24歲”,第二個高峰在“40-44歲”。HPV感染後,大多可被免疫機制自行清除,所以多數HPV感染是一過性且無臨床症狀的,但某些型別HPV持續感染可導致癌前病變,從HPV感染發展到宮頸癌的時間各有不同,通常HPV持續感染經過10-20年的自然演化發展為宮頸癌。
上海市楊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楊浦區衛生健康監督所)主任韓雪女士表示:“我們需要格外重視在青年當中的HPV和宮頸癌科普。我們公衛和臨床的同道,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科普工作中,一同將生動有趣的科普帶給各大高校的學生和教職工,以及更多大眾,提升他們對HPV危害性的認知,進一步構建校園健康防線,一同達成我們‘減少HPV感染憂慮、消除宮頸癌’的共同目標。”
上海市消除宮頸癌宣傳公益大使、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宮頸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隋龍教授表示:HPV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全人類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而疾病預防可減輕醫療負擔。接種HPV疫苗是預防HPV感染和相關疾病的有效手段。隨著HPV科普的傳遞和HPV疫苗接種率的提高,相信我們可以朝著共建HPV防護網更進一步,迎來一個更少HPV憂慮的未來。(主辦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