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寧:城市更新造福民生 用匠心與智慧詮釋建築設計初心

發佈時間:2023-10-23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沈曄

日前,來到宋海寧的企業,開門見山談的還是建築與設計,還有三十多年對城市與設計的摯愛。

作為一名資深建築師,賀凱施建築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宋海寧,30多年以來始終堅定地走在建築設計創作的道路上。設計是城市變遷的縮影,設計師則是城市更新故事的載體,建築師宋海寧的經歷就是城市日新月異成長的見證人之一。

一座完美的建築形成,凝結的是一位位建築師的智慧設計和精工匠心。

宋海寧思維敏捷,做事沉穩紮實,為人樸實低調,可能並不“高産”,也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但他秉承初心、不改本色,以勤奮耕耘、執著堅守詮釋匠心。

他認為,建築設計的匠心不是局限建築設計本身,而是充滿生命、充滿溫度的,“讓有生命的建築與時間對話,與環境對話,與普通大眾對話。”

建築設計不僅僅是建築設計還有民生

宋海寧是同濟大學科班出身,幾十年的行業摸爬滾打,讓他經手了無數重大項目,他在不斷的汲取和總結,“建築設計,不僅僅是建築設計,還有其他,比如民生。”

在他看來,建築設計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介入社會和參與社會關係的契機。也就是説,在建築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建築師需要用專業技能去做建築設計,另一方面,建築師也身處在一種社會關係中,需要用一種“智慧”,去實現建築設計的完成。

其中,宋海寧在2015年主導的“楊浦176項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據他介紹,該地塊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佔地6000余平方米,需要配合上海軌道交通8號線及10號線的建設要進行重新設計。

“該地塊建設內容是解決18000平方米60米限高的辦公樓,這個並不困難,但考慮到地鐵地下車站及附屬設施的保護,項目地下可用面積僅數百平方米,地下區域停車,人防等功能幾乎無法通過設計手段解決。一個地鐵上蓋項目除了辦公功能外無社區商業等輔助設施對土地使用效率來講未免有些可惜。”宋海寧説。

這時的宋海寧將建築師敏銳的目光放在地塊北側E-9地塊,這個地塊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已經破舊與衰敗的住宅小區(上海閘電新村),需要拆遷更新,也就是早幾年城市舊改基礎上的城市更新,但轄區相關部門苦於資金問題,動拆遷工作一度處於停頓狀況。

對此,宋海寧也陷入思考,如果兩個地塊能夠合併開發建設,完全能夠實現“1+1大於2”綜合效應,既解決E-10地塊建設受限問題,同時解決E-9地塊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如能實現,也是對土地不可再生資源的極大尊重,也是對地塊居民群體的一份愛心與責任。

然而,美好的理想與願景卻要面臨實際巨大的困難,其一,兩個地塊已經分別出讓給不同的開發商,合併就需要尋找新的投資主體同時收購不同的開發主體,需要大量的資金舖墊。其二,需要突破現有部門在城市建設方面的諸多法律法規所限,其實就是需要與很多的部門耐心溝通。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問題與困難對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及開發建設企業而言幾乎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同樣大家都面臨各種的考驗。如此案例在城市建設歷史上這樣的問題亦極少出現,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幾乎不可能得到妥善與圓滿的解決。

宋海寧卻為此創造了整個業界的奇跡,這是一位對社會責任感極強的設計師,懷著一顆公心與責任心及有效的溝通,打通了部門之間的壁壘,得到有機協調,以耐心與信心化解了困難與矛盾。

一方面,得益於之前自己與諸多地産企業合作服務口碑,身為建築師的宋海寧成功扮演了一個重要融資者的角色,解決了項目的資金問題。

另一方面,得益於自己專業的建築設計水準,在宋海寧十幾輪方案反覆研究與論證之後,通過其精湛巧妙靈活的概念設計演繹,在上海市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支援與幫助下,歷時兩年,成功地説服了相關部門,史無前例的將兩個地塊合併為一個地塊進行規劃與建築設計。

隨後,宋海寧的團隊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又成功説服371戶人家搬離了原先的老破舊搬進新家,解決了基本民生問題。

地塊合併以後一樣面臨挑戰,如地鐵地面構築物對環境的影響,地鐵地下車站及附屬設施如何與新建項目銜接等。對此,宋海寧採取了“挪”,“降”,“改”,“沉”,“包”等具體手法,巧妙的掩蓋或處理了這些瑕疵,得到業界一致稱讚。

“這個項目的社會意義非同一般。”現在回想這個過程,宋海寧自己都不由地感概。

據悉,該項目經過前後七年的各項準備工作,項目將在2023年底開工建設,預計于2026年中開放使用。屆時地鐵商業,商務綜合,居民出行自然流暢,其建築更賞心悅目,城市更新地標呼之欲出。

“匠心”與“智慧”推動設計創新服務城市

實際上,除了“楊浦176項目”外,宋海寧還有諸多建築設計的經典案例。“上海LOT-108項目”也是其主導的一個標桿性項目。

據介紹,“上海LOT-108項目”是他首創提出“多層開放空間”在屋頂打造街區形態新的商業建築設計模式,巧妙的打破了“寫字樓+MALL”的傳統設計手法,一改沉悶的建築形態,將傳統的SHOPPING MALL內部的封閉設計與建成後的運營模式做了顛覆性的變革。

“我們將小型獨立商業引入基地,利用不同標高將這種獨立商業串聯起來,利用綠化、平臺、立體交通等複雜設計手法,使原本大體量的商業建築拆分佈局,形成全天候、立體的、2小時開放的可進入的立體商業街區,以形成開放式,里巷交錯的建築佈局。”宋海寧説。

一位專業建築師曾評價説:“這樣的設計對於建築能耗的節約起到關鍵性作用,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商業建築物業管理模式,這種獨具特色的設計具有開拓性且具有推廣意義,開啟了商業綜合體建築設計新思路與新概念之河,在建築設計行業起到標桿作用。”

另外,“上海中央商務區LOT-179項目”也體現了宋海寧的建築設計探索之路。該項目坐落于上海市南京路歷史風貌街區179街坊,由建於上世紀1920年代的中央商場、美倫大樓、新康大樓及華僑大樓四棟建築組成,需要進行保護性修建。在這個保護性修建項目中,他又一次前瞻性的走在了時代前面。

“與其一棟一棟的設計修繕,不如先將注意力放在建築之外,能不能將四棟建築放在一個空間裏使用?把這四棟建築當作一個建築物來思考使用?”面對這四棟歷史保護建築的時候,宋海寧拋棄傳統就事論事的一般設計定性思維,而將目光聚焦于建築之外。

宋海寧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同一個蒼穹之下擁抱這四棟歷史建築,使之成為一個建築。

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玻璃穹頂,納入這四棟建築,同時建築之外的街道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納入蒼穹之下建築室內。恰是這個大膽的設想,成了如今上海灘最美的蒼穹。

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播者造福時代

值得關注的是,宋海寧還是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眾多國際大牌設計公司合作中都有他的身影。在與HOK,SOM,PBR,PAUL ANDREU中國項目合作設計中,宋海寧總反覆強調中國建築語言的應用,中國元素的融入,他希望全球建築師了解中國,更期待中國建築師能走出去融入世界。

當問及這些設計靈感源泉之時,宋海寧説:“一個建築師的設計應該來源於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感悟、對知識的渴望。”

“我熱愛建築設計,願意以勤奮踏實進行創作,以匠心與智慧,實踐我對建築的信仰。”宋海寧説。

一直以來,宋海寧就是這樣靜下心來進行沉澱與積累,在建築設計領域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匠人精神,為城市發展只爭朝夕,殫精竭慮,設計、規劃,厚積薄發。(本文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