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精神”如何指引藝術實踐?

時間:2019-06-03 07:44:0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 藝術家與嘉賓合影

科技是藝術的重要媒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成全,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為藝術帶來更多可能。而5G作為時下熱門的新科技,又將會為藝術帶來什麼機遇和轉變?

著名策展人、央美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在開幕式致辭(圖片來源:龍門美術館)

開幕式現場

6月1日下午,“藝術可否5G?——來自央美的另一種實踐”在龍門藝術館拉開帷幕。策展人王春辰帶領中央美術學院的12名博士生,圍繞“藝術可否5G?”這一話題,展開了一系列思維碰撞和藝術創作。

那麼,在藝術的語境中,何為5G?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央美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採訪時從兩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一方面,5G技術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人們生活的各領域都被整合進同一系統。而在藝術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現代科技的快速迭代讓藝術的創作觀念、表現形式、理論闡釋等各方面都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很多人開始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甚至懷疑“藝術還存在嗎?”在這個層面上,王春辰指出:“我們也需要達到一種5G的思維方式,即藝術是整體性的,它是集合了所有關於藝術的知識、藝術的變化而成的一個整體,這也叫藝術的5G。”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另一方面,5G作為當下最具創新性的技術之一,代表著勇於探索革新的先鋒精神。同樣,藝術家更要有挑戰現有藝術形式的勇氣,敢於打破邊界、探索未知,這便是藝術的“5G精神”。王春辰向記者介紹,本次展覽採用了“強策展”模式,圍繞展覽主題,策展人參與了藝術家觀念構思、概念修正和作品調整的創作全過程,在他看來,通過本次展覽活動,希望能讓大家意識到“藝術有很多的方向,很多的方法,很多的可能”,並由此開始拓寬藝術學習和創作的思路,將藝術的“5G精神”真正落地。

康蕾作品《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作品《冰山上的來客》

因此,本次展覽作品的創作中,12名博士生更新自我對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努力深入到藝術的實質和當代內核中,凸顯作品的媒介性、思想性和實驗性,並對所處時空進行獨立思考,以多元形式傳達思想。他們試圖打破邊界,有意識地跨界非本專業的創作領域,運用自己並不熟悉的創作方法來試圖構建一個“整體性”的藝術觀。


作品《Fragile-易碎》

作品《Fragile-易碎》細節

主修中國畫的藝術家李冠嫾,為本次展覽創作了一件裝置作品《Fragile-易碎》——上半部分為人物畫像,看似新潮時髦的人物面容上覆蓋了一道道裂痕;下半部分為三個傾倒的玻璃瓶,大量“金幣”傾灑而出。在她看來,“5G時代”必將是新的歷史階段,然而個體在大時代巨變前無法掌控、難以預知的無力感,都化為潛藏內心的焦慮,作品中這些破碎的、易碎的意向實為內心焦慮的反應。

魏曉妍作品《夫紙者陣也》

觀眾在作品《5G制氧機》前

此外,藝術家魏曉妍的作品《夫紙者陣也》借用傳統書法形式將參展藝術家及作品資訊寫入長卷;藝術家戚霽在作品《5G制氧機》中思考在速率突增的5G時代,人類許久不曾進化的身體是否可以承受?本次展覽中,藝術家以不同方式回應著5G時代和“5G精神”指引下的藝術實踐,顯現出輕鬆鮮活的藝術風貌。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


金榮作品《空》

李大偉作品《從確定到不確定》

黃山作品《軌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