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私人美術館的面紗

時間:2019-05-14 10:30:1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近日,由俞利強館長作序的《私人美術館》一書一經問世,就受到業內外好評,甚至有讀者將其作為世界美術館旅遊的指南,在短短的兩個月內進入藝術圖書銷售榜前100名。該書係“龍現代藝術研究叢書”的首本,叢書由作家孫顒(原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作總序。
       俞利強館長在序中指出:“民營美術館的這一實體結構的誕生與完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事業大發展中是史無前例的新課題。政府的管理體系,金融的資本運作,專業的發展需求,行業的形成規律,國民的實際需要以及現實的實際意義等等,一系列相關的條塊與相關部門,從四面八方各個層面聚焦,聚焦在民營美術館的這個載體上。”《私人美術館》一書,作為一種學術調研,“旨在為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提供專業理論探索和現實形態研究,輔助與解答我的思考與我館建設與發展中的問題”,“既要擔負專業前瞻性的展望,也要付諸現實性的討論,更要踐行關照性的對比。”並將此成果“以出版的形式求教方家,與全國民營美術館的同仁一起,共用這一研究成果,為我國方興未艾的民營美術館發展助上一把力。”
       該書作者還從博物館學的視域,對全書作了解讀(全文附後),指出:“雖然書中研究對象多側重中國以外的美術館,但始終試圖建立與中國的關係:第五章講西方對待亞洲收藏觀念演變,到第六章同為‘東方’的日本在近代化先行一步後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到第十章‘東方’對西方文明的回應,再到第十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當代博物館文化合流。如此,讓終章結合中國私人美術館情況提出的一些借鑒與思考有了立足點,並希望為同行及研究者提供些許參考。”
       誠如孫顒先生在總序所指出:龍現代藝術研究叢書“涉及方興未艾的私人美術館,涉及上海各藝術門類的研究和歷史,涉及藝術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領域十分廣闊”,“沒有感性的藝術創造,理性的思維無從談起;同時,沒有抽象的理性的思考研究,感性的藝術創造就難以深入下去。

文明發展到今日,藝術發展到今日,感性與理性思維的關係,依舊是所有藝術創造者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它們是藝術創造的兩個翅膀。大鵬展翅,雙翼伸展,才能自由翱翔。”

附文:

中國博物館學視域下的全球私人美術館史——《私人美術館》簡介

羅蘭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騰飛帶來了我國博物館的大發展大繁榮。歐美等發達地區似乎也走過相似的路,從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發展帶來繼承文藝復興傳統的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到美國獨立背景下公民自發籌建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到殖民擴張帶來的亞洲收藏奠定弗利爾美術館基礎,再到二戰後借助美國稱霸而建立的古根海姆全球連鎖模式。然而,《私人美術館》一書寫的“史”,並非從美術館發展中看到的政治社會“史”,而是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下以美術館為研究對象的“史”。

什麼是博物館學?本書的第一章“美術館理論”費了不少筆墨試圖厘清“如何以美術館為研究對象”,即對方法論的探索。以場域為研究對象似乎是博物館學的拿手好戲。但是博物館學本身是一個年輕的學科,發生在博物館中的一切似乎都被一個“學”字囊括其中:經營管理、公眾教育、藏品管理、文物保護、展覽策劃等——討論具體業務居多,而少有觀照這些業務與博物館場域之間聯繫。本書最終選擇回歸博物館(美術館)本身,把它作為學科基礎進行探討。當然具體到單個博物館在本書中的討論會各有側重,如弗裏克收藏和根津美術館關注展品與建築關係,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關注美國收藏界與歐洲中心現代主義繪畫的關係,但終究把博物館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予以高度關注。

博物館學有地域性嗎?比如不難發現本書中“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定義採取模糊混用;再如,所謂“私人”也包含了如今的一系列知名公立博物館,如法國的吉美博物館,英國的泰特美術館,美國的弗利爾美術館等。這些概念性的分野正是本書試圖回答在不同社會發展,經過全球化的交融碰撞産生新的理解。于歐美地區而言,殖民主義催動出收藏和展覽的兩大趨向:同根同源的希臘羅馬雕塑和文藝復興油畫才能登上美術館的大雅之堂,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雖具有代表新生美國的初衷,但其建館收藏仍以與歐洲競爭古典主義繪畫、雕塑著稱;出於獵奇及征服欲又大肆搜刮殖民地,第五章描述了中國藝術的海外收藏過程中,這些非歐洲的文化遺産起初只是作為個人愛好而不被承認為“藝術”。直到二戰後亞非民族國家紛紛獨立,歐美國家對殖民歷史進行反思,來自各個國家的收藏才都得以登上“美術館”或“藝術類博物館”比較顯要的舞臺。博物館學與這些概念辨析一樣,也需要一個特定的地域與文化作為載體。

如何從中國視角出發?即使陳述的是客觀事實,但只要有對事實的選擇和排列,就存在著立場。本書也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的立場。雖然書中研究對象多側重中國以外的美術館,但始終試圖建立與中國的關係:第五章講西方對待亞洲收藏觀念演變,到第六章同為“東方”的日本在近代化先行一步後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到第十章“東方”對西方文明的回應,再到第十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當代博物館文化合流。如此,讓終章結合中國私人美術館情況提出的一些借鑒與思考有了立足點,並希望為同行及研究者提供些許參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