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小朋友在張凱琴公共藝術作品《歇腳雲》中穿梭遊玩
OCT鳳凰花嘉年華是華僑城集團利用城區公共空間開展的城市級活動,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華僑城生態廣場便會成為自然、藝術和音樂的人文勝地,來自全球的藝術家會帶來他們關於自然最前衛的藝術表達,與深圳的年輕人一起,探索人與城市、人與人之間最自然的態度和相處方式。
藝術家現場演繹前衛藝術
以自然融合藝術詮釋美好生活
本屆OCT鳳凰花嘉年華于5月3日至12日在深圳華僑城旅遊度假區呈現,整個活動分為自然藝術、自然音樂、公眾參與、自然市集、親子藝術課堂和鳳凰花印象大賽等多個主題版塊。這裡有本土最具先鋒精神的獨立人文論壇;成立於義大利都靈藝術學院的“追蹤者劇團”將現場演繹他們最負盛名的公眾參與藝術作品;全球頂尖瑜伽大師Yomtam Agam(約塔姆·阿甘)和Sandra Schultze(桑德拉·舒爾策)也將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國內首個大型戶外音樂瑜伽藝術體驗,讓身體和靈魂在鳳凰花下回歸深層的自然狀態。
除此之外,全球重量級自然音樂團隊沼澤樂隊、Music&art jam鼓樂團、玉溪聶耳竹樂團聯合熊娘娘、小神、啊良等本土最具先鋒色彩的獨立音樂人,用純粹的音樂、原始的樂器,在自然無邊界的環境中,用自然音樂會和陽光舞臺的展現方式,帶領聽眾找回自然狀態。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活動“沼澤樂隊”演奏現場
作為發軔于深圳、業務覆蓋全國的央企品牌,華僑城以自然融合藝術的形式,一直踐行自然生態保護和建設、倡導綠色的理念,進行著一次次具有深刻意義且值得長期踐行的探索。
2016年,首屆OCT鳳凰花嘉年華以深圳華僑城為起點,主題是“讓生活變成一場節日”,旨在為市民打造一場充滿生活與藝術氣息的節日,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2017年,結合“深圳植物年”,第二屆OCT鳳凰花嘉年華與第19屆IBC國際植物學大會、深圳植物學會、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深圳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圍繞“這很自然”的主題展開,帶領人們在不同的體驗中,用新視角觀察生活,同時營造一個自然生長的品質社區。2018年,適逢深圳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第三屆OCT鳳凰花嘉年華以自然生態、文化藝術、城市生活為核心,繼續將生態環保、文化藝術深植公共空間和社區生活,進一步探討人、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經過三屆的積累與沉澱,“公共藝術需要破壁”是本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策劃人羅興庭與藍小劫喊出的響亮口號。讓我們一起走進臺前幕後,傾聽他們對本屆嘉年華的思考。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人文論壇“吹水集”現場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策劃人羅興庭和藍小劫
策劃人説——羅興庭&藍小劫:公共藝術需要破壁
“華僑城生態廣場到燕晗山這一帶的環境非常好,每年在5、6月份鳳凰花開的季節,這裡算是深圳鳳凰花最密集的地方,儼然成為市內小景點,吸引許多市民來遊玩拍照。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在這片區域做一個公共的藝術節。這個想法在2016年實現了,就是第1屆OCT鳳凰花嘉年華。
最開始我們的出發點是做一個自己都想參加的活動,它輕鬆、有趣、連接本地,又有一些獨特的藝術創意形式。慢慢地在活動中也發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人群,他們只是覺得你在做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就加入了進來。一般美術館的觀眾會更具有參與的主動性,我們面對的則是一個隨機的普通群體,他們未必具備探討藝術的思考和對藝術的追求,可能就是想要獲得一種生活上的體驗。
參與
既然深圳已經有了那麼多的雙年展,在華僑城也有何香凝美術館、OCAT、華美術館這樣的專業藝術機構,我們希望公共藝術節能和美術館之間形成並行的,甚至是互相補充的方式。所以我們會更加注重公眾的參與,落地只是一個作品的開始,大眾的參與才構成了作品的完善。
今年我們引入了幾件尺度相對大一點的藝術裝置,它們在藝術手法和材料運用上未必有多大的創新,更強調的是如何契合社區生活的氣息,整合現有環境裏面的資源,邀請居民協作完成一件作品。義大利的‘追蹤者實驗劇團’會邀請30位市民在30分鐘內一起做一個30x5米的裝置,這個過程,形式很簡單,大家只要把木條用透明膠粘起來,再按照自己想像中美好的方式把它搭建出來就好了。但它隱含著讓公眾在藝術中獲得平等權力的理念,不再是藝術家為了公眾做一件展示的作品,居民的行動、想法都體現在了作品中,最終完成一件想像中很困難的超大型藝術裝置。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現場景觀
破壁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壁’。 從創意內容的加入,到藝術家到戶外的搭建,都在避免隔閡的形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儘量減少室內的活動,在戶外的公共藝術表演中,觀眾和公共藝術表演會形成一些相互呼應,而且它會讓人更多地意識到好的環境平衡是很重要的。比如説戲劇,是不是就只能在室內做?我們當然可以使用華僑城的小影院去做戲劇,但那不符合我們的策劃理念,我們就是想讓戲劇走到戶外,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形式。最理想的是能讓觀眾參與到表演當中,如果不行的話,至少可以讓觀眾在表演過程中走進戲劇,成為一個‘觀看的參與者’。
這裡居民的生活路徑也挺固定的,上班下班,最多平時散步的時候會去一去商場,其他的地方,雖然就在身邊,但似乎無法構成讓人專程前往的動力。如果藝術家帶來的實驗、想法,能拓寬本地居民的想像,讓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發現不一樣的內容,是不是也提供另一種參與的可能性。同時,嘉年華提供了一個別樣的場景,讓一部分的藝術走進更鮮活的公共環境,和更廣泛的人群交流。
做影子戲劇時,藝術家Evan Hastings與Jack Porretta把附近的‘水簾洞’ 用白布蒙起來在裏面打光,再依照他們對深圳沿海城市特質的研究,定做了一些海洋的影子,戴上龍的頭盔,外面的人看到你的影子就是一條龍,裏面感覺是蠻新奇的。對社區的人來説,‘水簾洞’平時就是一個池塘,即使他們在這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了幾十年,突然走進藝術家重新搭建的場景,好奇心依然會被打開,好像自己以前沒見過這個地方。印象很深的是一位老太太,帶著孫女走到那裏時,下意識地先教導孫女不能動,但當她們走進那個場域的時候,逐漸就融進去,和影子玩了起來。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氛圍下,人的身份和既定判斷會被鬆動、激發、再重新回到一個起點的狀態。藝術家想要大家看到海洋生物美麗形態的同時,也認識到濱海物種減少的問題。這些輕鬆的介入,而不是深刻晦澀的説教,對觀眾也會産生觸動,可能只是在他們心裏形成一種朦朦朧朧的認知,但不管感知的程度有多深,至少是改變的開始。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現場“空氣山”夜景
場地
影子戲劇也引發了我對於場地的思考,我們一直在強調和傳播‘讓大家去追尋美好’的生活理念,希望通過一次嘉年華的時間,短暫地改變人居環境中的氣質。第二屆做完了以後,第三屆我們把活動現場從生態廣場搬到了大草坪。在公共空間被城市擠壓的情況下,華僑城還有這麼大一塊草地,它是一個人造的理想人居環境,算是景觀性的‘自然’,我們也想要去探索這種城市中心有可能性的空間。
去年我們自己做了一些設想,簡單實現了。但我們發現即使是短暫地改變這個場地原本的形態,如果要形成一個同時具備功能性和良好體驗感的空間,還是有一定的專業要求。於是今年,我們第一次在生態廣場旁的大草坪實現場地的再造,找來建築設計師黃澤林做了‘空氣山’的場館,從自然界的線條裏面得到靈感,把樹和山的形態抽象帶到了空間中。另外,他使用了透明的PVC材料,這種材料經濟、環保,又能讓參與者感覺到和周圍環境的親密關聯。
平臺
在嘉年華里,藝術作為介質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寬廣的場域,我們不一定要局限于藝術展覽的系統中去選擇藝術家,甚至我們做的到底是公共藝術還是社會創新,這之間的邊界都比較模糊,也不那麼重要。關鍵是能夠讓公共藝術能夠真正地跟民眾在一起,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給他們一種日常生活以外的體驗。
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現場景觀“空氣山”
我們選擇的音樂人,會更加傾向於那些探索人與自然之間關聯的音樂理念,去年和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合作的項目Play Me I’m Yours,我們收集了很多舊鋼琴,邀請本地藝術家來裝飾鋼琴,再把這些好看的鋼琴放在了深圳十二個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蓮花山公園、市民中心、深圳灣公園、華僑城生態廣場,甚至是博物館和商場,讓市民隨意去彈奏。有一個女生,一個月裏每天都帶著她的樂譜跑到人群中練習,她説自己會其他的樂器卻不會鋼琴,剛好這是個機會去嘗試會不會喜歡上鋼琴。環衛阿姨説自己以前學過鋼琴,彈得還挺好的,只是後來從老家過來深圳,鋼琴貴,就沒辦法再彈了,突然看到公共的鋼琴,也能夠很輕鬆地去彈奏。這樣一些玩味的小樂趣,卻激發了這座城市更多有趣的互動形式。
受鋼琴項目的啟發,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其實能夠鼓勵很多人的加入。所以今年做了N+1這個小嘗試,每個人能有一個3x3米的小空間表達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不是一個藝術展覽,但我們完全向各個領域開放招募徵集,滿足大家的表達訴求。呈現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體會、和人的互動、美學的趣向,成為這個空間的小主角。其實身邊想做事的人挺多的,但機會並不多,搭建一個好的平臺,也可以激發一部分這樣的人,滿足他們的表達訴求。”